..續本文上一頁,妄念就起來了,入定的時候沒有,出定的時候就有了。這個定不能辦事,不能度化衆生。度化衆生,動中、不動都在定中,這才能辦事。
後面,得禅定之後就開智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般若智慧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惠能大師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第一個具足的就是智慧。所以,智能不是學來的,知識是學來的,知識是從外頭來的,智慧是從內心生的。內心裏頭靈明覺知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爲什麼無所不知?因爲一切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,自性現出來的,自性能現能生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,它當然知道。現在這樁事情科學家發現了,科學家在研究報告裏頭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,一切萬法,就好像一張看不見、摸不著的電網。這個網非常密,遍法界虛空界,任何一點觸動它,整個電網都知道,真的是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。像我們的身體,身體任何一個部位,你用針刺一下,全身都能感覺到,而且也清清楚楚的這刺在哪個地方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聽起來很恐怖,爲什麼?沒有隱私的了,統統暴露在外面。只有什麼人不知道?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。爲什麼?他的機器出故障了。信息送到了,你沒有反應,你的機器有問題,壞了。如果你這個機器沒有問題,遍法界虛空界,人家起心動念你知道。我們身體也有波動現象,這個波動現象人家也知道,知道這個物質的波動現象,就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。你起心動念他知道,你心裏在想什麼,全知道,沒有一樣可以瞞過人的。
諸佛菩薩他們靈明極致,再小的微微的一動他統統明了。所以妙覺如來住在常寂光,他叁種現象都沒有,但是這叁種現象他都能變現,能生萬法。他爲什麼會變現?因爲衆生有感,收到衆生的信息,衆生需要他幫助,他馬上就來了,他就能現身,他就能說法。現身是什麼?就能夠出生物質現象;他能給你說法,說明他能夠現精神現象。雖然現一切現象,他確實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依然在定中。相怎麼來的?是我們有感,他自然有應。我們感,有心,他應,無心,無心能應。這樁事情,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,我們看到了,水能看、能聽、能懂得人的意思。我們對著這一瓶水,告訴這個水,我喜歡你、我愛你,把這個信息傳給它。然後把它放在冰箱裏頭,攝氏零下五度,它就結冰。把它拿出來放在顯微鏡裏面,就看到雪花,這個花非常之美。我們走廊上有很多照片,諸位可以看到。如果傳一個反面的信息,你對這個水說,我討厭你、我恨你、不喜歡你,它的反應,結晶那個雪花就很難看。真懂得人的意思!它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的反應。
所以我們知道,妙覺如來住常寂光,跟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禅定當中生的智慧,這不可思議。所以諸佛如來,再包括法身大士,就是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都有能力跟十法界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這些人多,多到沒有辦法去計算,我們起心動念全知道,不是一個二個,無量、無邊、無數的佛菩薩全知道。你說可怕不可怕?你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還敢動個壞念頭嗎?還敢做壞事嗎?自然不敢了,做錯事情怎麼好意思跟這些人見面?所以,應該斷惡修善,應該常念佛菩薩,跟佛菩薩做朋友,好!佛菩薩靠得住,現在人都靠不住,只有佛菩薩靠得住,佛菩薩不會變心。只有佛菩薩是真的,我們要相信。
我們看般若裏面講的叁種智慧,第一種「生空智,觀察一切衆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」,這叫生空智。確確實實,一切衆生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體。不是這個身,身太粗了,就是你執著有個我的那個念頭。那個念頭在佛法講,是阿賴耶識的第七識末那,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。意根裏頭頭一個就是我見,執著有個我,我是從這兒來的。末那識可以說是四樣東西組成的,我見、我愛、我癡、我慢這四樣東西,大乘教裏講四大煩惱常相隨。我愛是貪,我見就是我執,我愛是貪,我癡是貪瞋癡的癡,愚癡,我慢是瞋,傲慢是屬于瞋恚。所以,貪瞋癡叫叁毒煩惱,與生俱來,你只要一迷,一念不覺,就會出現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反面是什麼?反面叫叁善根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一切善法都從這裏生出來的。那是什麼?覺悟的時候,覺悟,叁毒就變成叁善根;迷了,叁善根就變成叁毒。叁毒跟叁善根是一體,迷悟所起不同的作用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所以首先要曉得,我們六根接觸境界全是幻相,不是真實。別認真,認真就生煩惱,要把它看破。
第二個「法空智」。法是講一切法,生是講一切衆生。法比一切衆生大,範圍非常大,包括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包括虛空無量無邊的世界,都稱之爲法。一切法全是緣起,因緣聚會現起這個現象,它自性是空的,叫緣起性空,它不是真的。緣起性空包括極樂世界,包括諸佛的剎土,包括諸佛相好光明,無一不是緣起的。緣是因緣生法,沒有自性,所以說性空。這個教你認識萬法、認識衆生,衆生主要是講有情衆生。廣義的來說,緣起跟衆生就不分別了,因爲一切都是衆緣和合而生的,衆緣和合也叫緣起。所以通常講生空,偏重在有情衆生,法空偏在無情的衆生,就是器世間,佛法講器世間。有情世間、器世間全都是衆緣和合而現的幻相,當體即空,皆不可得。
第叁個,「一切智智」,這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,也叫一切種智。這是術語。「叁種智中之一切智,混聲聞緣覺之智,故爲分別彼一切智,而名佛智爲一切智智。」《大日經疏》第一卷說,「梵雲」,梵語「薩婆若那」,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智,「今謂一切智智,即是智中之智也」。「又一切智智,如實了知,名爲一切智者。」這些佛門專用的術語,這些術語爲了教學方便而習用的,了解這些術語的意思,佛講經就方便多了,不必時常做詳細的解釋。叁種智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這個叁種。一般說,一切智知法空相,萬法皆空,這屬于一切智。道種智是知法的現象,道是道理、是方法,種是種種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每一樣東西它都有個道理在。這叫道種智,道種智指現象。要用哲學的名詞來說,一切智是指本體,道種智是指現象,這個比較難。
一切智,阿羅漢就能證得,阿羅漢知一切法空;但是這些有,形形色色的,爲什麼會有,他不知道。反正他知道這一切現象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,他統統能放下,他有這種智慧。你要問他,這個東西從哪來的?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他不知道。菩薩知道,菩薩知道道種智,每種現象菩薩都知道。一切種智、道種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,這是佛的智慧,圓融的智慧、圓滿的智慧。這些都是屬于般若智慧。我們講智慧有大小,這是習慣上講的,佛的智能大,圓滿的智慧。聲聞緣覺之智就是一切智,故爲分別彼一切智,稱佛智爲一切智智。
《大日經疏》這是密宗裏頭主要的一部經典,裏面告訴我們,一切智是從梵語薩婆若那翻過來的。現在稱爲一切智智,是智中之智也,智慧裏頭的真智。又一切智智是如實了知,名爲一切智者,就是你真的知道,真的知道是你親證的。你沒有親證,我們今天知是見聞之知,我們在文字裏面看到的,或者聽別人講的,這些智慧在現在的言語裏面稱之爲知識。知識跟智能不一樣,知識是學來的,智慧是從定中發起的,不是學來的。這叁種智全是從定中發的,見思煩惱斷了,一切智現前;塵沙煩惱斷了,道種智現前;無明煩惱斷了,一切種智現前。我們就曉得,自性裏這叁種智慧爲什麼沒有了?是有叁種障礙把它障住了;無明障礙一切種智,塵沙煩惱障礙了道種智,見思煩惱障礙了一切智。這叁種煩惱放下了,自性裏這叁種智慧就現前。它是本有的,它不是外來的,只要障礙除掉,自性裏本有的功德統統現前。
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從惠能大師身上看到。大家都知道,惠能大師得法的時候很年輕,二十四歲。他沒有念過書,他不認識字,他開悟之後他什麼都通,一切大乘經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。不是普通的講法,他能夠講給你聽,讓你聽了開悟,這個本事不可思議!叫人開悟,那就叫人成菩薩、成佛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這就說明他的智慧從哪來的?他的辯才從哪來的?是自性裏頭本來就有的。佛說了,一切衆生個個都有,只是你有障礙,你把障礙去掉了它就現前,佛給我們說真話。不要去多求,多學愈學愈糟糕。爲什麼?學的東西你的思想太亂了,你的心不清淨、不純,搞亂了,你只有知識,沒有智能。學得很拉雜、很多,你的知識很豐富,智能沒有。如果你一生只學一樣東西,你心很清淨,心定的,一點都不亂。定到一定的程度,自性裏智能就顯示出來。自性智慧顯露出來,你沒有學過的東西全知道了,別人不問你,不知道,一問全問出來了。所以大經上說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沒有人問你,無知,心地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;一問的時候什麼都問得出來,你只要問,隨口就給你解釋,就給你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那叫真實智慧。所以智慧一開,一切全通了。
我們在《壇經》裏看到一個明顯的例子,法達禅師學《法華經》,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讀得滾瓜爛熟了。到曹溪去參訪六祖大師,見面的時候禮拜,頭沒著地。所以他起來之後,六祖就問他,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,你的胸中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,什麼值得你驕傲?他就說了,讀《法華》叁千遍。六祖大師不認識字,你看他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這都是人的習氣。六祖就問他,佛在《法華經》裏講些什麼?他說不出來。反過來向六祖請教。六祖告訴他,《法華經》我沒聽過,我不知道講些什麼,你念給我聽聽。念了叁千遍都會背了,你背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,第二品是「方便品」,六祖告訴他,行了,別再念了,我全明白了。給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他開悟了,再拜,頭就著地了。這告訴我們什麼?一通一切都通了。
從這個地方我們相信,龍樹菩薩,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現在印度,是個初地菩薩。別教的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是在這個階層上,跟六祖惠能一樣。他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叁個月就全部通達了。誰有這個能力?這一部《大藏經》叁個月能通。如果我們看了惠能大師應對法達禅師的,我們就相信了,一部經不必看完,看幾章全懂了,後頭就不要看了。有這種本事,一部經看二、叁頁,一部《大藏經》叁個月綽綽有余,真能夠全都明了。看到個十幾、二十遍,我就相信看幾個字就完全明白了,哪裏要逐字逐句去看?不需要。世尊講《法華》八年,結集這麼一部經典,那是八年所講的精華,字字句句無量義,能大師只聽了兩品,全都通達了。這告訴我們,學佛要怎麼個學法,這個學法是對的,省事!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我們讀經是持戒、是修定,一門深入是持戒,長時熏修是修定。你一定先得叁昧,這個叁昧是法華叁昧;得叁昧之後,若幹年肯定開悟,你悟入的就是法華境界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我們在大乘教才能找出一條出路。一法即是一切法,一切法即是一法,一多不二,一法通一切法通。
我們再把下面這幾句念下去。「又謂一切智智,譬如虛空界,離一切分別」,用虛空來比喻,沒有一切分別,虛空是平等的。「又如大地,爲一切衆生所依」,再以大地做比喻,大地上所有一切衆生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都要依靠大地。大地對一切衆生平等對待,沒有厚此薄彼。「又如火界,燒一切無智之薪」,薪是柴火。現在的火燒山林,這種現象我們常常在信息裏面看到。大面積的山火,那很可怕,整個森林全燒完了。這些年來,很多地方産生這個現象。我住在澳洲,澳洲幾乎像這種山火很少中斷,這個地方滅了,那個地方又生了。澳洲這個地方缺乏水資源,氣候幹燥,森林很容易被火燒了。「又如風界,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」,把煩惱比喻作塵,風吹把它吹掉了。「又如水界,一切衆生依之歡樂」。這是用這些東西做比喻。
「又謂此智,菩提心爲因,大悲爲根,方便爲究竟」。下頭有解釋,「菩提心爲因者,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」,自心是自己的真心,中國古時候講是人的良心,人人都有個良心。現在良心沒有了。良心爲什麼沒有了?被欲望給吞掉了,被貪瞋癡慢吃掉了,良心沒了。《叁字經》上說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本善就是良心,那個不是學來的。孟夫子所謂「人皆有恻隱之心」,看到別人受苦受難,自自然然就去幫助他,憐憫心生起來了,憐憫是良心。「大悲爲根」,慈悲是自性的性德,憐憫一切衆生是悲心,「謂行者發悲願」,拔衆生苦,與衆生樂。「方便爲究竟者」,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兩個字是最恰當的方法。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方法,很多,在某種狀況之下,這個方法最適合、最恰當,這就叫方便。所以方便,究竟就是圓滿,方便才能達到圓滿。「爲一切智智之果」,這是智慧的果報,果是什麼?果是拔衆生苦,與衆生樂,這是真實智慧,是如來與法身菩薩的智慧,「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」。
「《仁王經》中曰:自性清淨,名本覺性,即是諸佛一切智智。」一切智智就是自性裏頭的本有的智慧,是從自性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。而自性清淨心在我們經題上也是擺在第一,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報告也是第一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無論我們在哪一道,縱然墮到阿鼻地獄,自性還是清淨,決定沒有被染汙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,衆生跟佛沒有差別,惠能大師講的這五句話,佛有,我們每個人都有。只是現在煩惱習氣太重,完全迷失了,雖有,它不起作用。但是並沒有遺失,只要我們回頭、我們覺悟,特別是如果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自性裏的智慧很快就現前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說老實話,我們的煩惱業障就消了一大半。怎麼消掉的?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首先放光照你,佛光一照,你的業障就消了很多,你的煩惱就斷了很多;換句話說,你的智慧德能就浮起來了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很容易開悟,道理在此地。在這個地方煩惱、業障太重,很不容易消除掉。所以,本覺性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切智智,也就是這個大經裏面所說的一切種智,是一個意思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把六波羅蜜簡單的介紹告一段落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