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翻译对不对不知道,很难保证。你吃的东西不是原味,别人吃了吐给你、喂你,不是味道了。所以,一定要学文言文。文言文不难,我常说,如果从小学起,大概十岁就能写很好的文言文的文章,十岁小朋友,小学生,这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想你们同学如果有心,去搜集、去找,找民国初年、民国十几年左右,小学的学生作文。你看看那个时候十岁左右小朋友写的文章,现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都写不出来。可见得这个事情不难!难在什么?难在我们不肯学,这叫真难;肯学不难,不肯学就真难。这是重要的一个手段,这是工具,你不能没有。你有这个工具,几千年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典籍,这些宝,你就得到受用。文言文是一把钥匙,你可以打开,统统你都能够吸收。你要不懂就没办法了,送给你,门打不开,进不去,得不到受用。所以,三个根加上一个文言文,我们的修精进要从这里扎根,从这个地方修起。

 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现在有一部书叫《国学治要》。祖宗慈悲,祖宗对后人爱护备至,这是清朝末年一些专家学者从《四库》里选择的精华。这个理念来自《群书治要》,《群书治要》它的目的是治国,它属于政治。《国学治要》这个治虽是一样的字,解释不一样,它不是治国,它是治学,是做学问,叫《国学治要》,指的就是《四库全书》。《四库全书》分量这么大,从哪里读起?你就从《治要》读起。《治要》不长,总共只有八本,这个东西读完之后,你对于《四库》就有个大概的了解。你认识它了,你会很爱它,然后你想学某一个部门,你就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十年你就是这一科里头的专家。它分的科分得很多,大科是四种,经、史、子、集,每一科里面细分都有几十种。主要的教学宗旨,都把人回归到圣贤地位,所以读书志在圣贤。为什么读书?我想做圣人,我想做贤人。为什么学佛?我想作菩萨,我想作佛。诸位要知道,印度人称佛,中国人称圣人,印度人称菩萨,中国人称贤人,佛菩萨就是圣贤。不过印度的标准比中国高,印度人称佛必须是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菩萨必须放下分别执着,起心动念他有,中国圣贤没有这么严格的条件。我们先得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修什么就知道了。一定要知道从根本修,根本不修,这个地方精进两个字谈不上,先有根本。

  有了,第三个「求化精进」。化是什么?教化众生。求,求谁?求自己,不要求别人,求别人你会失望。中国古大德告诉我们,天下的难事有两种,第一个是登天难,第二个求人难。所以不要求人,求自己。自己要发菩提心,要发大悲心,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就是佛法讲的大菩提心。你有智慧、你有德能、你有方法,你要帮助苦难众生,他们在六道里头很苦,要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是苦海,脱离苦海。一般人讲,我们要提升,提升到天道,天比人乐。实际上,天道还不是真的乐,为什么?他还有轮回、还有生死。最好帮助他提升到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为什么?他就脱离生死轮回了。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,你看从染污,离开染污生到净土,心净则佛土净。这不是弥陀的净土,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。弥陀净土是真净土,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跟阿弥陀佛比那差很远。可是我们要想生阿弥陀佛的净土,比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容易,容易太多了。阿弥陀佛的净土只需要三个条件,你相信、你想去、你肯念阿弥陀佛,就能往生;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没那么简单,你要把见思烦恼都断尽,你就生了,见思烦恼没断尽去不了。

  断见思烦恼可难了!见烦恼当中,你们想想看,身见好断吗?边见好断吗?边见是二边,就是对立。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全是对立的,我跟人就是对立的。不容易!这个错误的见解,无量劫来已经养成习惯,想断断不了。再成见,我们自己主观观念很深,都认为自己所想的是对的,别人是错的,主观观念。见取见,果上的成见,戒取见,因上的成见,全都错了。还有一些邪知邪见。难,真难!这个东西统统断掉之后,在小乘才证得初果。初果我们称他作小小圣人,小圣,小小圣。但是你要知道,这小小圣虽然不大,他很了不起。他虽然没有离开六道,他永远不堕三恶道,他不会造三恶道的业,这一点就了不起。佛在大经里头告诉我们,这些人,就是小圣,初果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了,他就毕业了,就脱离六道轮回。他到四圣法界去了,就是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,阿罗汉才有资格。所以不容易!一生不能成就,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他才能成就。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,这个七次往来多少时间?没法子计算。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好,方法简单容易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比释迦牟尼佛这个净土不知道好多少倍,简直不能比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,没有劝我们往生四圣法界。这是佛的真实慈悲,这不是假的。

  我们求度化众生,要精进努力修学法门。在现前,大家都晓得,社会动乱,地球灾变很多。八万四千法门,我们学哪个法门?我学了六十一年,讲经讲了五十四年,我这个累积的几十年的经验,我选择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选择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我就在这一门求精进。一年讲一部,这一部大概需要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个小时,一天讲四个小时,大概要三百多天。一门深入就是精进,精就是不杂、不乱,我就学一样,一切法门我就学一样,这叫精;进是天天进步,绝无退转。大家能看见,我讲这个,一遍跟一遍不一样。这个经去年讲了一遍,一千二百个小时,《净土大经解演义》,是我们第一遍讲的。这是第二遍,第二遍我们把科判加进去,称为《大经科注》,批注还是黄念祖的批注。我们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真信、真愿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。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,值得,没浪费时间,没浪费精力,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这条路决定走成功。求化精进。精进是度懈怠的,懈怠就是懒惰。我们天天在一起分享,天天要读经,而且要很细去读,字字句句去推敲。不用心意识,字字句句里头都有新的悟处,都有新的解释。所以它是活的,经是活的,批注也是活的。

  第五叫禅定,这个地方写得很简单,身口意,「身定、口定、意定」,也不能说它错,三业都定下来了,都定在一处。禅定实在讲,就是大乘里面讲的止观。禅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,它的意思是静虑,静是安静的静,虑,就是它有思惟,它不是死的。教下翻作止观,止就是静,就是定的意思;观,它里面有智慧,它对于一切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又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。这叫禅定。所以,禅定是活活泼泼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《华严经》里面,鬻香长者是修禅定的,我们看它的经文,他在哪里修?在市廛。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,大规模的市场,在这里头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,这是最热闹的地方。他在那里修禅定,在逛市场,逛市场修禅定。逛市场,你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观,看了怎么样?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那是定。止跟观是同时修,止中有观,观中有止,这叫真修禅定。

  什么人修?得有功夫的人,你看这个排列的顺序,它在第五。大乘里面说,因戒得定,因定得慧,前面四种都是属于戒,因戒得定,因定开智慧是后面的般若。智慧开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前头四个全是戒律,没有前面的功夫哪来的禅定!我们今天眼见色,动心了,生烦恼了,起贪瞋痴慢,耳听声音也是的,都起心动念。一接触心就乱掉了,就被外面境界诱惑,自己就做不了主,这就叫六道凡夫。真正修行人,自己能做得了主,身接触,不生烦恼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生烦恼;口言谈,意起心动念,到不起心不动念,这真的定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怎么还会说话?这种身口意三定,谁在那里表演?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表演。

  释迦牟尼佛每天早晨起来,一般生活习惯坐禅,然后起来。早晨,要到城里去托钵,回来之后大家再一起吃饭。托钵有托钵的规矩,也是教化众生,做榜样给众生看。托来的东西,不是托来随便就吃,不是的。要回到团体,大家把托来的东西会集在一起,分而食之,这平等。我托的菜饭不错,他托的就比我差远了,那我就很享受,他看到就很难过。饭合在一起,大家分而食之,没有话说了,真平等!给诸位说,真共产!所以你托来的东西不是自己吃,回来之后混了大家一起分。所以叫一钵千家饭,这是事实。你看当年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统统都出去托钵,这一千多人,回来之后饭菜统统混合在一起,随便哪个拿一碗都是千家饭。知道这一钵是千家饭,怎么能不感恩?得来不容易,多少人辛苦、多少人忙碌才有这碗饭,知道感恩。这都是教化众生的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

  那佛陀,佛陀不但没有分别执着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高明到极处!所以他表现的是什么?身定、口定、意定。口天天讲经说法,没有一天休息。怎么叫定?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为什么?因为意定,意里头,佛没有起心、没动念。不像我们,我们说话先得想想这个话怎么说法,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你是有说而说。佛不起心动念是无说而说、说而无说,所以他三业清净,全在定中。八相成道是自性本定自然的流露,谁能在八相成道上看出释迦牟尼佛是在定中?大乘教里所说的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那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龙、象。龙没见过,象见过,你看大象那个样子就像在定中,走路也像在定中,慢吞吞的,一步一步,非常稳重,站在那个地方也稳重。从大象,你细心观察,牠在定中。所以用牠做比喻,诸佛菩萨就像龙象一样,行住坐卧全在定中。我们就晓得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定中,与讲经说法、教学表法,你看一点冲突都没有,全在定中。这是真的定,活活泼泼的定,成就无量功德的大定。不是一入定什么事情不能做了,那个不行,那是小定,刚刚初学,一出定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