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翻譯對不對不知道,很難保證。你吃的東西不是原味,別人吃了吐給你、喂你,不是味道了。所以,一定要學文言文。文言文不難,我常說,如果從小學起,大概十歲就能寫很好的文言文的文章,十歲小朋友,小學生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想你們同學如果有心,去搜集、去找,找民國初年、民國十幾年左右,小學的學生作文。你看看那個時候十歲左右小朋友寫的文章,現在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都寫不出來。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!難在什麼?難在我們不肯學,這叫真難;肯學不難,不肯學就真難。這是重要的一個手段,這是工具,你不能沒有。你有這個工具,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典籍,這些寶,你就得到受用。文言文是一把鑰匙,你可以打開,統統你都能夠吸收。你要不懂就沒辦法了,送給你,門打不開,進不去,得不到受用。所以,叁個根加上一個文言文,我們的修精進要從這裏紮根,從這個地方修起。
要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,現在有一部書叫《國學治要》。祖宗慈悲,祖宗對後人愛護備至,這是清朝末年一些專家學者從《四庫》裏選擇的精華。這個理念來自《群書治要》,《群書治要》它的目的是治國,它屬于政治。《國學治要》這個治雖是一樣的字,解釋不一樣,它不是治國,它是治學,是做學問,叫《國學治要》,指的就是《四庫全書》。《四庫全書》分量這麼大,從哪裏讀起?你就從《治要》讀起。《治要》不長,總共只有八本,這個東西讀完之後,你對于《四庫》就有個大概的了解。你認識它了,你會很愛它,然後你想學某一個部門,你就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十年你就是這一科裏頭的專家。它分的科分得很多,大科是四種,經、史、子、集,每一科裏面細分都有幾十種。主要的教學宗旨,都把人回歸到聖賢地位,所以讀書志在聖賢。爲什麼讀書?我想做聖人,我想做賢人。爲什麼學佛?我想作菩薩,我想作佛。諸位要知道,印度人稱佛,中國人稱聖人,印度人稱菩薩,中國人稱賢人,佛菩薩就是聖賢。不過印度的標准比中國高,印度人稱佛必須是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菩薩必須放下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他有,中國聖賢沒有這麼嚴格的條件。我們先得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修什麼就知道了。一定要知道從根本修,根本不修,這個地方精進兩個字談不上,先有根本。
有了,第叁個「求化精進」。化是什麼?教化衆生。求,求誰?求自己,不要求別人,求別人你會失望。中國古大德告訴我們,天下的難事有兩種,第一個是登天難,第二個求人難。所以不要求人,求自己。自己要發菩提心,要發大悲心,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佛法講的大菩提心。你有智慧、你有德能、你有方法,你要幫助苦難衆生,他們在六道裏頭很苦,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苦海,脫離苦海。一般人講,我們要提升,提升到天道,天比人樂。實際上,天道還不是真的樂,爲什麼?他還有輪回、還有生死。最好幫助他提升到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爲什麼?他就脫離生死輪回了。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你看從染汙,離開染汙生到淨土,心淨則佛土淨。這不是彌陀的淨土,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彌陀淨土是真淨土,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跟阿彌陀佛比那差很遠。可是我們要想生阿彌陀佛的淨土,比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容易,容易太多了。阿彌陀佛的淨土只需要叁個條件,你相信、你想去、你肯念阿彌陀佛,就能往生;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沒那麼簡單,你要把見思煩惱都斷盡,你就生了,見思煩惱沒斷盡去不了。
斷見思煩惱可難了!見煩惱當中,你們想想看,身見好斷嗎?邊見好斷嗎?邊見是二邊,就是對立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全是對立的,我跟人就是對立的。不容易!這個錯誤的見解,無量劫來已經養成習慣,想斷斷不了。再成見,我們自己主觀觀念很深,都認爲自己所想的是對的,別人是錯的,主觀觀念。見取見,果上的成見,戒取見,因上的成見,全都錯了。還有一些邪知邪見。難,真難!這個東西統統斷掉之後,在小乘才證得初果。初果我們稱他作小小聖人,小聖,小小聖。但是你要知道,這小小聖雖然不大,他很了不起。他雖然沒有離開六道,他永遠不墮叁惡道,他不會造叁惡道的業,這一點就了不起。佛在大經裏頭告訴我們,這些人,就是小聖,初果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了,他就畢業了,就脫離六道輪回。他到四聖法界去了,就是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阿羅漢才有資格。所以不容易!一生不能成就,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他才能成就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這個七次往來多少時間?沒法子計算。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,方法簡單容易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比釋迦牟尼佛這個淨土不知道好多少倍,簡直不能比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勸我們往生四聖法界。這是佛的真實慈悲,這不是假的。
我們求度化衆生,要精進努力修學法門。在現前,大家都曉得,社會動亂,地球災變很多。八萬四千法門,我們學哪個法門?我學了六十一年,講經講了五十四年,我這個累積的幾十年的經驗,我選擇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選擇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我就在這一門求精進。一年講一部,這一部大概需要一千二百到一千叁百個小時,一天講四個小時,大概要叁百多天。一門深入就是精進,精就是不雜、不亂,我就學一樣,一切法門我就學一樣,這叫精;進是天天進步,絕無退轉。大家能看見,我講這個,一遍跟一遍不一樣。這個經去年講了一遍,一千二百個小時,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,是我們第一遍講的。這是第二遍,第二遍我們把科判加進去,稱爲《大經科注》,批注還是黃念祖的批注。我們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真信、真願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得生。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,值得,沒浪費時間,沒浪費精力,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這條路決定走成功。求化精進。精進是度懈怠的,懈怠就是懶惰。我們天天在一起分享,天天要讀經,而且要很細去讀,字字句句去推敲。不用心意識,字字句句裏頭都有新的悟處,都有新的解釋。所以它是活的,經是活的,批注也是活的。
第五叫禅定,這個地方寫得很簡單,身口意,「身定、口定、意定」,也不能說它錯,叁業都定下來了,都定在一處。禅定實在講,就是大乘裏面講的止觀。禅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靜慮,靜是安靜的靜,慮,就是它有思惟,它不是死的。教下翻作止觀,止就是靜,就是定的意思;觀,它裏面有智慧,它對于一切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又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這叫禅定。所以,禅定是活活潑潑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《華嚴經》裏面,鬻香長者是修禅定的,我們看它的經文,他在哪裏修?在市廛。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,大規模的市場,在這裏頭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到,這是最熱鬧的地方。他在那裏修禅定,在逛市場,逛市場修禅定。逛市場,你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觀,看了怎麼樣?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定。止跟觀是同時修,止中有觀,觀中有止,這叫真修禅定。
什麼人修?得有功夫的人,你看這個排列的順序,它在第五。大乘裏面說,因戒得定,因定得慧,前面四種都是屬于戒,因戒得定,因定開智慧是後面的般若。智慧開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就成佛。前頭四個全是戒律,沒有前面的功夫哪來的禅定!我們今天眼見色,動心了,生煩惱了,起貪瞋癡慢,耳聽聲音也是的,都起心動念。一接觸心就亂掉了,就被外面境界誘惑,自己就做不了主,這就叫六道凡夫。真正修行人,自己能做得了主,身接觸,不生煩惱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生煩惱;口言談,意起心動念,到不起心不動念,這真的定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怎麼還會說話?這種身口意叁定,誰在那裏表演?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表演。
釋迦牟尼佛每天早晨起來,一般生活習慣坐禅,然後起來。早晨,要到城裏去托缽,回來之後大家再一起吃飯。托缽有托缽的規矩,也是教化衆生,做榜樣給衆生看。托來的東西,不是托來隨便就吃,不是的。要回到團體,大家把托來的東西會集在一起,分而食之,這平等。我托的菜飯不錯,他托的就比我差遠了,那我就很享受,他看到就很難過。飯合在一起,大家分而食之,沒有話說了,真平等!給諸位說,真共産!所以你托來的東西不是自己吃,回來之後混了大家一起分。所以叫一缽千家飯,這是事實。你看當年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統統都出去托缽,這一千多人,回來之後飯菜統統混合在一起,隨便哪個拿一碗都是千家飯。知道這一缽是千家飯,怎麼能不感恩?得來不容易,多少人辛苦、多少人忙碌才有這碗飯,知道感恩。這都是教化衆生的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
那佛陀,佛陀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連起心動念都沒有,高明到極處!所以他表現的是什麼?身定、口定、意定。口天天講經說法,沒有一天休息。怎麼叫定?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爲什麼?因爲意定,意裏頭,佛沒有起心、沒動念。不像我們,我們說話先得想想這個話怎麼說法,起心動念了,起心動念你是有說而說。佛不起心動念是無說而說、說而無說,所以他叁業清淨,全在定中。八相成道是自性本定自然的流露,誰能在八相成道上看出釋迦牟尼佛是在定中?大乘教裏所說的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那伽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龍、象。龍沒見過,象見過,你看大象那個樣子就像在定中,走路也像在定中,慢吞吞的,一步一步,非常穩重,站在那個地方也穩重。從大象,你細心觀察,牠在定中。所以用牠做比喻,諸佛菩薩就像龍象一樣,行住坐臥全在定中。我們就曉得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定中,與講經說法、教學表法,你看一點沖突都沒有,全在定中。這是真的定,活活潑潑的定,成就無量功德的大定。不是一入定什麼事情不能做了,那個不行,那是小定,剛剛初學,一出定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