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六八集) 2012/1/3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6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七十九面第四行:
「六者」,六度,「一布施,二持戒,叁忍辱,四精進,五禅定,六般若,六度攝萬行」。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不超過這六大類,所以說六度就是萬行,這個萬行是指八萬四千細行,大乘教裏頭,小乘裏面講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,都不超過這六大類,六大類統攝一切菩薩行。這六種,兩種最重要的,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個是忍辱。布施是教你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煩惱習氣,放下一切惡作。真統統放下了,這人就成佛了,所以把布施擺在第一類。第二個重要的,忍辱,《金剛經》裏頭佛說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。無論是世間法、是出世間法,小成就小忍,大成就大忍,如果不能忍,這個人縱然有成就,很快就會衰落,那不是真的成就,真的成就,實德,真實的德就是忍辱。《金剛經》上講六波羅蜜也是特別著重這兩項,用的文字最多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去學習的。
布施前面學過,這裏面的意思非常豐富,從因果上來講,施報,特別是世間法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而且因果通叁世,我們這一生所受到的多半是前世造的。佛在經上說,「欲知前世因」,你要想知道前世你造的是什麼因,「今生受者是」,這一生你受到的就是;「欲知來世果」,你要想到來世我的果報,「今生作者是」,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就是來生的果報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人心就平了,就真的心平氣和,知道一切是自作自受,與別人不相幹,不會有怨天尤人的念頭。怨天尤人那個罪很重,你不知道自己自作自受,還怪別人,這個罪就重了。所以了解事實真相好修行。逆境多,順境少,說明什麼事情?過去造的善因少、惡因多,不就是這樣的嗎?如果過去生中造的善多惡少,那這一生幹什麼都很順利。布施,譬如財布施,施舍出去又後悔,常常念著不忘,來生能不能得財富?能得,但是得財富很困難,就是受很多折磨你才能得到。如果你布施得很痛快,沒有後悔,歡歡喜喜,來生發財,不想財就來了,自己就來了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!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們昨天看到一位老太太,健康長壽,中午談話,知道這個老太太一生都做好事,念念都爲別人著想,沒有爲自己著想,當然健康長壽,爲社會著想、爲國家著想,真難得!有這種想法的人多,社會、國家就有福。我們看到很歡喜,八十多歲,身體健康,行動很利落。過去生中的因,這一生中造作的是緣,念念沒想自己。
忍辱對于任何一個人都特別重要。人活在世間,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人人所必求的,沒有人不求。能不能求到?肯定求得到。你明白道理,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求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。我接受,我歡喜,依教奉行,改變了命運,徹底改過來了。最大的收獲不是人間天上,這個我很清楚,人間天上福報不是真的,最大的收獲是我明了極樂世界,認識阿彌陀佛,這才是第一收獲。心心念念就是想往生極樂世界,就是想見阿彌陀佛,希望將來跟阿彌陀佛一樣,大慈大悲、大願大智普度衆生。首先我們現在就要學阿彌陀佛的慈悲,就是阿彌陀佛的愛心,沒有一個衆生不愛的,包括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沒有不愛的,沒有不關懷的,沒有不照顧的,全心全力去做,往生就是功德圓滿。在這個世界活一天,我們就認真修一天。自己永遠學謙卑,永遠要修忍辱,要忍到底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要修忍。六波羅蜜佛教一切衆生、教菩薩,他自己做到了,每一條都做到了,圓圓滿滿,這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。要學佛跟誰學?跟釋迦牟尼佛學。這些基礎的概念都是早年,我那時候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我年輕的時候沒有什麼長處,如果說長處,就是聽話,老人講的我相信,他不會騙我,他講的話都是真的,我們一定要努力依教奉行。所以六波羅蜜裏頭我們把這兩個看重,從這兩方面去下手,其它的就很容易成就。這兩個是六度裏頭最困難的,煩惱最重的是貪、瞋,布施是度悭貪的,忍辱是度瞋恚的,針對這兩個煩惱來的。
下面一句,『堅固不退』。爲什麼能堅固不退?因爲修六波羅蜜。如果沒有修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很難。這一句,「指如上之大願大行」,大願是四十八願,大行就是六波羅蜜。換句話說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都通過六波羅蜜的大行,他的願心圓滿。「決定不移,永不退轉」,不移是不改變,永不退轉。「如偈雲:我行決定堅固力,唯佛聖智能證知,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。是堅固不退義」。這四句偈是佛說的,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偈子裏面我是法藏菩薩,佛是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,求老師給他做證明。縱使身止諸苦中,這裏頭兩個意思,第一個,沒有遇佛之前生生世世所造的宿業,修行過程當中這一切苦就報掉了,我們常說重罪輕報,叁惡道的果報就在苦行當中消掉了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,代衆生苦,衆生造的業太重,我們這一生遇到許許多多的苦難是代衆生苦。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,真正如說修行的人,在一定程度上能感知,能感受到,代衆生苦。如是願心永遠不退。十九願我們就學到此地。下面第二十願,「臨終接引願」,請看經文:
【一心念我。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。即生我剎。作阿惟越致菩薩。不得是願。不取正覺。】
這一願裏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就是『作阿惟越致菩薩』,這還得了!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『一心念我』。「一心,已見前解」,前面講過,一心是專一、是精一,這裏面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這才叫一心。現在我們念佛迫切需要的就是要練這個功夫,要放下萬緣。爲什麼許多人他放不下,原因在哪裏?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,沒有真的了解,沒有透徹了解,所以他放不下。對我有好處的他能夠施舍一點,對我沒有好處的他一毛不拔,這種心態去布施,依舊是人天福報。如果人身得不到,人身我們用老祖宗的標准,五常,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,不要找別人,找別人沒用,自己認真去檢點、去反省,這五個字我做到沒有?如果沒有做到,或者做得不夠,來生得不到人身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來生能不能得到人身,這五個字是標准。仁者愛人,我有沒有愛人的心,特別是苦難衆生;仁民及物,愛人民,擴大到愛所有一切動物。愛動物你還能吃動物的肉嗎?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天被殺、被吃掉的有多少衆生!真正仁愛的人還敢邪淫嗎?每天這個世界上墮胎的超過十五萬人,這是什麼?親手殺兒女,這個罪多重,這是不仁不義!仁義禮智信五個字這個標准是絕對標准,就是佛家的五戒,仁者不殺生,義者不偷盜,不偷盜細一點說就是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,對一切衆生,有占別人便宜那個念頭,那個叫盜心,那個不義,不淫欲是禮,老祖宗講的禮,不飲酒是智,不妄語是信,五常跟五戒意思完全相同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這個相不相應?完全相應這才保住人身。
我們知道我們這一生到人道來,說明我們前世五戒、五常修得不錯,這一生才到人道來。多少人跟我們一樣前面的因,也到人道來了,非常可惜,他遇緣不善。佛家講因緣生法,緣生,不講因。古時候這個緣勝,爲什麼?特別在中國,每一家都教,上一輩的人個個都懂得,所以個個都有教學的使命。不是說這個小孩不是我家人,我不管他,不可能的,任何一個小孩做錯,犯錯、犯規、做錯事情,大人看到都會管教他,不管他跟我有什麼關系,都要幫助他斷惡修善,在從前這個舊社會非常普遍的風氣。我們從小就被人訓過,生長在農村,在哪裏玩?都在田地上,距離家都很遠,在外頭玩。小孩吵架、打架,路上經過的行人看到,把他叫過來訓一頓,小孩乖乖的聽,家長如果看到的時候,一定到這裏來道謝,這普遍的風氣,到處都一樣。現在這個社會的風氣麻煩了,不但路人不敢教我們,我們幹什麼壞事他也不敢惹,連父母都不敢講。這是遇緣不同!所以現在人把五常丟掉了,把五戒丟掉了,來生得不到人身。現在有人說,鬼道、地獄道的衆生騰空了,他們都出來都往生了,現在世界上這些人統統要去填補,到地獄、到鬼道去補充,去填他們的位置。這個話也不無道理!
我們今天實在非常難得,遇到無比殊勝的緣分,遇到淨土、遇到阿彌陀佛,而且去又不難。想到我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我造了很多惡業,五戒、五常全犯了。不要緊,前面我們讀過,造五逆十惡罪,還加上毀謗佛法的罪,只要肯認錯,只要肯回頭、肯忏悔,念佛統統都能往生,阿彌陀佛不算舊賬,這個太難得了!遇到這麼一個好人,不管造什麼重罪,只要忏悔、回頭,後不再造,彌陀都歡迎。今天念到這一願,不但歡迎你到極樂世界去,到極樂世界去「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你看這還得了!阿惟越致,法身大士!今天我們念佛就是要學這個,怎麼個念法?一心,對極樂世界、對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、決定不夾雜。
這個世間我們會常常收到一些信息,都是關于修學的,提供你坐禅、參禅、持咒,很多好方法,你見到之後動不動心?你動心那就不是一心念阿彌陀佛,裏頭有摻雜,決定不能動心。見到其它法門,要像善財童子一樣,恭敬供養,我還是學我自己的法門,沒有動搖。善財五十叁參,每天接觸不同的信息非常之多,他的態度恭敬,好的贊歎,不是好的不贊歎,供養,供養的方法很多,不一定都是財物,贊歎就是供養,禮敬就是供養,不學。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每一參都有「戀德禮辭」。戀德是感恩,你讓我學到了,我感謝你,禮是禮拜,辭是不學,是這個意思,我還是念阿彌陀佛,我不學你這個法門,這叫辭,這個字的意思含義都很深的。善財童子自始至終就是一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