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六九集) 2012/1/3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6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剛才我接到一個電話耽誤了半個小時,這個電話也很重要,值得提醒我們同學的注意。現在是亂世,妖魔鬼怪在這個世間很多,人要正信,正信是信佛。這些所謂靈界,我們常常遇到,靈界提到的信息,我講過很多,可以聽,要用智慧去判斷,不能完全相信。尤其他要對你什麼要求,叫我們要做些什麼事情,我們要認真考慮如不如法。法是以佛的經法爲標准,來判斷可不可以做,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。一般的來說,對社會、對衆生有利益的,我們一定要做;對衆生沒有利益的,說對我個人有利益的,不能做,那很容易上當。對正法有利益的要做,對邪法有利益的不能做,一定要守住。一切魔難現前,這些境界現前,念佛都能化解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。一個真正念佛人、真正修行人有諸佛菩薩護持,龍天善神保佑。妖魔鬼怪雖多不得其便,他想來幹擾的時候他幹擾不到,這是所謂是邪不勝正。心要正、行要正,要堅定,不能動搖。
我們講到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八十頁,現在我們從倒數第五行後半段念起,這是一段:
「如宋靈芝師曰:凡人臨終,識神無主,善惡業種無不發現,或起惡念,或起邪見,或生系戀,或發猖狂,惡相非一,皆名顛倒」。這是我們看到很多臨命終人都是這個現象。我在早年,最早看到的是我的父親過世,看到這個相就是經上講的。那個時候我們不信佛,不知道什麼叫佛,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,看到這種情形束手無策,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,苦不堪言。我們接著往下看,「可見凡夫業重」,我們相信。在今天這個世界上,哪個人不造業?幾個人造善業?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造的不善業,走的時候這種現象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現在我們學佛這麼多年,我們明白了,我們知道如何應對。說業重,「臨終之際,更多顛倒」,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講。「複以四大苦逼」,這個我們常說的四大不調,四大不調和,這是說的病痛,生病的時候,病痛,「痛不可言」。尤其我們看到一般癌症的,非常痛苦,我們自己親眼見過的,要用嗎啡,要用這些止痛藥,有些未必能止住。
「何能正念持名?」在這個狀況之下,雖然經說了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都能夠往生,這個時候他痛不可言,他沒有辦法了,這就是業障。障礙什麼?障礙他不能聽佛法,他不能夠接受。在這個時候你叫他一切放下求生淨土,他聽不進去,甚至于聽的時候起反感。所以,真正在臨命終時頭腦清楚才行,頭腦清楚,有善友勸導他忏悔業障,最重要的是承認過失,後不再造,念佛決定得生。這個淨土法門是真不可思議,無論造多重的罪業都可以忏悔,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!這個道理我們明了,不明了他懷疑,他造這麼重的罪,佛怎麼能接引他往生?這種想法、說法似是而非,不懂道理的人聽到,他講得有道理,佛怎麼連造五逆十惡、毀謗佛法的人還接受他?真忏悔,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,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人真一回頭就是好人,不管他做多少罪業,一回頭就是好人。爲什麼?這個道理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佛是好人,他本來是佛,他造無量無邊罪業是一時胡塗,只要肯回頭,那就得原諒他,那就不能夠計較。你把這些理的東西搞清楚,你就能接受了,這是應該的。不肯認錯、不肯回頭,那一點辦法都沒有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這底下說,「不能持名,何得往生」?臨命終時,一句佛號都念不成,這個人往生的緣就沒有了、就斷了。「故知凡夫往生,非憑自力」,這八個字重要。不是靠自己,靠自己,特別是造作罪業深重的,怎麼能往生?全靠阿彌陀佛第十九願、第二十願,靠這個,這連起來叁個,十八、十九、二十,就靠這叁願,這個叁願保證你往生。「全仗彌陀大願加被,令不顛倒,始能往生」。這是彌陀大願加持,就是第十八、十九、二十,十八十念必生,十九發心念佛,二十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不但往生,品位之高出乎我們意料之外。
實在講,造極重罪業的人不是愚癡人,愚癡人做小罪業,不會造大罪業。大罪業都是大聰明人,都是大福報的人,要不然他怎麼能做得了?唐太宗往生我們相信,爲什麼?我們看到他忏悔:我做錯了,人家叫我做明君,你看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。這是什麼?這是表演出來給大家看。他造的罪業,殺人太多,開國的皇帝沒有不殺人的。打仗打了十幾年,武藝高強,武藝高強就殺人多,結果就要墮地獄。做了皇帝也不行,皇帝也得墮地獄。他之能夠出來,實在講他在做帝王的時候,他是佛門的大護法。不但護持佛教,他什麼宗教都護持,那個時候基督教剛剛傳到中國,他護持,伊斯蘭教也是剛剛傳到中國,他平等護持。所以他有功德,有功勞、功德。墮地獄,回頭了、認罪了,所以我們在這叁願讀完之後,我們相信他能往生。何況他做了一樁大功德的事情,就是《群書治要》,這個對現前的社會有大貢獻,能救國家、能救民族、能救世界,他往生是個合理的。
「如《圓中鈔》曰:娑婆衆生,雖能念佛,浩浩見思實未伏斷」。浩浩是廣大的意思,廣大什麼?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裏頭最重要的一關,就是情執。你看唐太宗到現在,大概一千六、七百年,忘不了他的皇後。所以他墮地獄與這個有關系,障礙他往生也是這個關系。這個他要是明白了,往生之後再去度他的皇後,這就正確了。他們夫妻感情好,這曆史上就有名的,好像長孫皇後過世的時候叁十六歲,很年輕。皇後走了之後,他一生不再立皇後,就是紀念她。而且皇後葬的墳墓,他自己住的房子窗戶打開可以看到,念念不忘。現在從地獄出來,頭一個還找皇後,你看這個情執多重,這個麻煩多大!所以,見思煩惱沒有斷,這是真的,你看雖能念佛,見思煩惱沒斷。
「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,原非自力而能主持,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」。這是一定的道理,我們見思煩惱沒斷,那就得依靠阿彌陀佛。你要不靠佛力,你沒辦法,一定要靠佛力。當然自己對這些情執要淡化,淡化一定要靠聽經,聽經的時間久了,這些理跟事都明白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就看輕,不那麼執著。真可以放得下,走的時候方便,這個阿彌陀佛是決定能夠幫得上忙的。如果情執太重的話,有時候佛幫不上忙,這個障緣太大了。關鍵就在臨終斷氣那一剎那,那是關鍵的時候。所以,祖師大德編的《饬終津梁》,就是送終,裏面要注意的事情,第一個就是念佛人臨終的時候,最好家親眷屬不在旁邊。這不是無情,這是送他到極樂世界去。因爲家親眷屬親情重,一哭一鬧,一舍不得,好了他這動了感情,他又留下來,這就去不了;去不了就到六道去,這麻煩就大了。
祖師大德這種教誨是真正的慈悲。家親眷屬離開,斷氣八個小時之後,再叫他們進來。如果是要更安全一點、更有保障一點,最好十二個小時,斷氣十二個小時之後家親眷屬來。這時候他走了,已經到極樂世界去,不受幹擾了,可以。所以,學佛最好全家都懂,都有這個常識,都有這個知識,能夠合作。有傷心、有哭的,哭的聲音不要讓他聽到,最好是統統念佛,這個時候要忍耐、忍住,念佛送終,這是最安全的,這是真正對亡人有利益的。所以平常時時刻刻對阿彌陀佛存感恩的心,確確實實是靠彌陀第十八願、十九願、二十願,這個叁願我們這些人才能往生。
「雖非正念,而能正念」,只要這一句佛號不斷,這就是正念。雖非正念是什麼?你裏頭還有見思煩惱沒斷,這就不是正念。而能正念,在這個時候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其它一切妄念暫時放下。「故得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」,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說了八個字,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。一心不亂是平時功夫,心不顛倒是往生的這一剎那,這個時候非常重要,但是心不顛倒是從平時功夫裏頭鍛煉出來的。這個世間什麼緣都要放得下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訓練,喜歡的不貪戀,瞋恚的能忍住,不至于有怨恨心,不如意的事情沒有怨恨,常常保持清淨平等,這叫真功夫。
「證諸小本唐譯與《悲華》兩經,此意益顯」,前面講過,底下有,底下他又引用。「小本唐譯」,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,唐譯是玄奘大師翻譯的。這個本子很少流通,很少人看到,一般人看到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。玄奘大師翻譯的,經題叫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,就是《阿彌陀經》。經文是這麼寫的,「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、菩薩衆俱,前後圍繞,來住其前,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」。這八個字好,這個心不亂是佛菩薩加持的,不是佛菩薩加持,這個功夫很難得,不容易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、來加持你。我們平時念到功夫成片,佛光一加持就到不亂,這個力量太大了。我們自己念到功夫成片,是生凡聖同居土,得到佛力加持,我們令心不亂,就算是事一心,是方便有余土,你看提升多少。如果是理一心,那就提升到實報莊嚴土,這都有可能。所以善導大師講,「四土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緣多重要。「可見凡夫臨終心不顛倒,亦不散亂,正念持名,全因彌陀慈悲加佑之力」,這經文上有。
又《悲華經》有這麼一段經文,「臨終之時,我當與大衆圍繞」,這個我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跟這些諸佛菩薩圍繞,「現其人前,其人見我,即于我前,得心歡喜,以見我故,離諸障閡」,這個閡就是阻礙、就是障礙,「即便舍身,來生我界」,我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諸位這個地方要記住,往生是活著往生的,見到佛了,再把身體舍掉,走了,不是死了以後往生的。所以,這個法門真正不死,沒有生死,活著去的,到極樂世界也是活著一生成佛。當生成就的佛法,不是第二生,我們這一生跟阿彌陀佛那個地方是接起來的,是一生不是二生,活著過去的。「又說願曰:所有衆生,若聞我聲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