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寂滅。但是他起作用,衆生有感他有應,應的時候,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,應該給他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。這個應該不是佛的意思,佛沒有意思,佛不起心不動念,是衆生的意思,佛能夠隨著衆生的意思現身說法。佛現身沒有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,佛說法也沒有起心動念。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象的,這是事實真相,一定要知道。確實不好懂,不起心不動念能起作用,這是自性法爾如是,自性的德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起心動念是阿賴耶,那是哪裏的事情?是十法界裏面事情。這是出了十法界,出十法界沒這個事情了。但是雖出十法界,依舊能夠在阿賴耶識的範圍,就是十法界六道裏頭起作用。這才叫隨緣妙用,我們賢首大師所說的「隨緣妙用」。
這末後一句話,「可見念不退之難證」。念不退是法身大士的事情,他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用八識,叫轉識成智,他不用八識。「但今願言,十方衆生,聞名發心,一心念我,即生我剎,作阿惟越致菩薩」。小本《彌陀經》上也說,「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。「《要解》又雲:今淨土,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叁不退也」,這句話重要。「下下品人,亦證叁不退,一生圓成佛果,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,唯極樂所獨有。如是勝異超絕,言思莫及」。念老的批注難得,把這些經典裏頭最重要的經文節錄在此地,讓我們同時看到,你不能不相信了。你相信,你得無比殊勝的利益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淨土。
故《要解》又說,「非心性之極致」,這是講,這樣殊勝的法門,是真心、本性的極致。它怎麼成就的?他說心性裏頭的精華,阿彌陀佛用它來建立極樂世界,用它來幫助一切衆生一生成佛,這心性之極致。「持名之奇勳」,勳是功勳,奇是奇特、稀有。八萬四千法門比不上它,八萬四千法門是普通的法門,這是奇勳,奇特之門。「彌陀之大願」,都結歸到彌陀大願,四十八願。「何以有此」,此就是這樁事情,極樂世界,五逆、十惡,甚至于謗法,只要能回頭忏悔,念佛統統能往生,而且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真難信!「今此兩願,于四十八願中,如箭靶之紅心」,至于第十八願,那是如紅心當中的紅心。實際上這應該是叁願,十八、十九、二十這叁願才是箭靶的紅心,是這個叁願,箭靶的中心點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,這麼簡單、這麼容易。問題就在臨命終時你能不能遇到這個緣,能遇到這個緣就太殊勝太殊勝了。
下面第二十一願「悔過得生」,你看特別有這一願。這一願說明無論你造什麼樣的惡業,遇到這個法門都有機會,平等成佛。不會因爲我造的罪業,我往生恐怕在人家的後頭,不是的。真正忏悔他就超越了。我們看經文:
【我作佛時。十方衆生。聞我名號。系念我國。發菩提心。堅固不退。植衆德本。至心回向。欲生極樂。無不遂者。】
這是說聞名系念,發心不退,必定生淨土。接著說:
【若有宿惡。聞我名字。即自悔過。爲道作善。便持經戒。願生我剎。命終不複更叁惡道。即生我國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這一段經文是第二十一「悔過得生願」。「無不遂者以前」,這段經文「同《魏譯》第二十願。(文句則兼取唐宋兩譯)」。下面,『若有宿惡』的下面,「則采自《吳譯》第五願(《漢譯》類之)結成此願,名爲悔過得生。所異于第十八、第十九與第二十願者,端在宿世作惡之人,罪業深重,所受果報在于叁途;今生聞名發心,悔過向善,至心回向,植德求生,臨命終時蒙佛願加被,不墮叁惡道,往生彼國,是爲本願之殊勝慈德也」。這是把這一願,這一願的經文在五種原譯本裏頭怎樣會集的說出來。字字句句都有原文做根據,沒有改動,只是重新組合排列,全部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,這是讓我們看了之後能生起信心。
前面這一段,這還是有解釋,批注裏頭還是有解釋。這一段裏頭最重要的,念老在此地說的,端在宿世作惡之人,宿世作惡,現世也作惡,只要那一口氣還沒斷就有救。作惡,一口氣斷了,後悔來不及了,那就沒辦法,叁惡道去了;只要這一口氣沒有斷就有救。所以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,這真的是有善根,一聽就相信,一聽就不懷疑,就馬上接受,就真念佛、真求生。信心不逆,願心懇切,念一句、十句都能往生,這個經還得了!不得了。這個法門贏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,尊稱阿彌陀佛是「佛中之王,光中極尊」。這些事情,十方諸佛世界裏頭沒有的,只有極樂世界有。
我們讀了這些經典,說實在的過去學的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那裏頭有圓滿的道理。拿這些事,想到佛在那些大經裏面所說的,都找得到理論的依據,像法律一樣,我們找到了證據,有這麼一條。那就是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、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在經上找到根據。六祖大師說得簡單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沒說出來,《華嚴經》上這一句就把它補出來了。具足什麼?具足「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可見得一切衆生本來真的是佛,他不是假佛,與一切諸佛平等平等;不但與諸佛平等,與阿彌陀佛也是平等平等,這個我們相信。我們對于造作罪業的衆生、毀謗佛法的衆生,一切罪業以毀謗佛法罪業最大,大在哪裏?令一切衆生不相信佛了,令一切衆生造作罪業。這個影響的人數多、影響的時間長,那罪惡就更重。不管怎麼重,重到什麼程度,只要你一口氣在,你知道了、承認錯了,這一回頭,念佛全都能得度。在世間法律上你造這個重罪,非判死刑不可,在阿彌陀佛這兒行,你只要悔過的話,真正能往生,還能成佛。難怪古人所謂的,古人有問,佛陀所教,教的是什麼?古德回答的八個字,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。一點都不錯,淨土法門裏頭,完全實現了,慈悲、方便真正達到極處。
這些造作罪業的人罪業深重,果報都是在地獄,無間地獄、阿鼻地獄。這一生有這個緣分,聽到《無量壽經》、聽到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要聽《疏鈔》、《要解》,否則經聽不懂,《無量壽經》要能聽到黃念老這個集注。他的批注是集注,集批注之大成,他引用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注疏,總共引用一百九十叁部書做這個批注,集注,精華!所以聽了之後相信了,發心我求生淨土,我要作佛去。悔過向善,至心回向,至心是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植德求生,植是培植,植德就是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求生淨土。臨終的時候佛加持你,你決定不會墮叁惡道,佛來接引你,帶你到極樂世界去。這是第二十一願「悔過得生」的本願殊勝慈德,慈悲到極處。「故雲四十八願,願願皆爲衆生,大悲慈父恩德無極」,這是贊歎阿彌陀佛,「我輩佛徒當何以報」?我們如何報阿彌陀佛的恩德?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報佛恩,佛就希望我們快去。
「願中系念」,『十方衆生,聞我名號,系念我國』,這個系念「指心念系在一處」,把念頭系在一處,就是系在阿彌陀佛,「不思其它」,這叫系念。「如《觀經》曰:應當專心,系念一處,想于西方」。這個重要,這是我們眼前就要做的一樁事情,把心系念在西方,系念在極樂世界,系念在阿彌陀佛名號。『植衆德本』,植就是種植,他用栽培植物來做比喻,我們種植,植什麼?德本。「德本,如善根。德者善也。本者根也」,德本是德中之根本。「依是義故,彌陀名號,名爲德本」。這跟我們說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,德本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。我們把心安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這就是「植衆德本」。
如《教行信證》裏面說,「德本者,如來德號」。你看都有根據的,都不是黃念老自己說的。黃念老自己說,所以他高明,真有智慧,他自己要給這個經做一部批注,沒人相信,人家會批評他、會罵他。你算是老幾,你有什麼資格來注經?他這樣一搞,叫大家沒話說,五體投地,不是我說的,祖師說的,佛在經上說的。所以我看到他這個批注,我非常佩服他,太高明了。尤其是在他那個時代,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沒多久,在那個環境當中作個佛經的批注,談何容易?一句話說錯了,說不定馬上判罪。這個東西他拿出去:不是我說的,我抄來的,我是在這裏抄、那個本子抄來的,我東抄西抄抄來的,你要說錯是他們的錯,我沒錯。真高明!不是真實智慧,是想不出這個方法來做這部批注。也讓我們學的人,在這一部批注當中看到許許多多經論的精髓,祖師大德開示的法要,讀這一部批注就是讀了一百九十叁種書。
「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就滿足」,這個你得的利益、得的好處。「衆禍皆轉」,無論造作什麼罪業,統統都轉過來了。爲什麼不念佛?有些人說我念佛念了好多年,爲什麼我的業障還轉不掉?你把這個經好好念念,批注多看幾遍。你沒有做到至心,你的心是半信半疑,你的念裏頭摻雜很多雜念,功力不純,你沒有得到感應。你如果是至心稱念,肯定效果不可思議,你會有感應。「十方叁世德號之本」,一切德號當中的德號,「故曰德本」。你要認識,認識你才能夠對它重視。你不認識,你對它不重視,這句阿彌陀佛,叁歲小孩都會念,有什麼稀奇?他不知道,不重視。真正了解,對這個名號就非常重視,寶中之寶。聽到這句佛號、念這句佛號叫如獲至寶,斷煩惱、消業障,一點都不假。你的業障消不了,煩惱沒斷掉,是因爲你不相信它。信它念跟不信它念效果不一樣,你有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,你有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,這個話印光大師講的。我們今天對這句名號要萬分的誠敬,我們得到的利益是圓滿的,不能掉以輕心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
「宿惡,指宿世所造之惡,即過去生中之罪惡」。我根據前面,十念必生裏面講,最後一句,除五逆十惡及毀謗佛法的,它裏頭有這一句,這一句念老的批注注得非常豐富,引很多古大德的解釋。最後我們看到善導大師的批注,跟別人解釋不一樣。善導大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