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聲就是名號,「發願欲生我世界者,是諸衆生臨命終時,悉令見我與諸大衆,前後圍繞。我于爾時入無翳叁昧,以叁昧力故,在于其前而爲說法。以聞法故,尋得斷除一切苦惱,心大歡喜。其心喜故,得寶窴叁昧。以叁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無生忍,命終之後必生我界」。
這個裏頭有個專有名詞,寶窴叁昧,沒有單獨的解釋,但是與這個類似的有寶印叁昧、寶斷叁昧、寶聚叁昧,跟這個有類似的,這是術語。「寶印叁昧。術語,百八叁昧之一,觀法之實相」,這叫寶印叁昧。「又入諸法無我,諸行無常,涅槃寂滅之叁法印」,因爲這裏有寶印,「謂之寶印叁昧」。諸法無我,我是主宰的意思、是自在的意思。世間一切法是因緣生法,因緣和合而生,緣聚法就現前,緣散這個法就消失了。我們講緣聚、緣散,佛學的名詞。現在科學家講的名詞也很好,他叫糾纏,糾纏在一起,這個糾纏就是緣聚。有聚當然有散,聚就現形,散,散開之後這個形就消失,聚散無常,這個裏頭沒有我。諸行,行是行動,這個行也就是今天科學講的波動的現象,這個波動現象是沒有停止的,一個接著一個。而且它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,科學家告訴我們,它突然現前,立刻就滅掉了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這個念頭太微細了,這無常。涅槃寂滅這是講它的體,諸行無常實際上就像波浪一樣,水裏面起的波浪一樣,它的本體是清淨寂滅的。這叁法稱爲印,實際上一而叁、叁而一,說的是一樁事情。能夠見到諸法無我、諸行無常、寂滅涅槃,這都是證果,在小乘是阿羅漢,在大乘是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,你才能真正見得到。
「寶斷叁昧。謂菩薩住是叁昧,則能斷除一切叁昧煩惱諸垢,如有真寶能治諸寶,令得潔淨,是名寶斷叁昧」。大概這個寶斷,現在好像是金剛鑽。它堅利,堅固鋒利,它能夠切玉,很多寶石用它可以能夠琢磨、雕琢,寶中之寶。
「寶聚叁昧,入此叁昧,則一切境土」,境是境界,「悉爲世寶,故名」。《智度論》第四十七曰:「寶聚叁昧者,得是叁昧,所有國土悉成七寶」。那就是極樂世界似的。諸佛如來所居住的實報莊嚴土,那就是寶聚叁昧之所成就。這是《叁藏法數》跟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的一點資料。
《悲華經》上所說的,跟玄奘大師所翻的《彌陀經》,裏面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念佛臨終的時候,佛一定跟一些大衆來迎接你,來圍繞著你。這些大衆,我在前面也說過,肯定是無量劫中生生世世跟我們有緣的人,無論是善緣、惡緣。他們遇到佛法的緣比我殊勝、比我早,那些人念佛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今天我去,他們全知道,沒有一個不知道,都會跟著阿彌陀佛來歡迎我們到極樂世界,所以都來了。我們讀到這些經文就知道,到極樂世界不孤單、不寂寞。不要以爲我這裏家親眷屬難分難舍,不知道極樂世界家親眷屬人數更多,多得你沒法子計算,他們都在極樂世界。如果跟我們沒有關系的人,他不會來接的,這是佛不度無緣之人。決定是哪些人?不是阿彌陀佛選的,不是挑選的,都自動的,全是有緣人。我們往生的人見到了阿彌陀佛,見到生歡喜心,見佛就得到佛的加持,你什麼障礙都離開了。這個時候你能夠舍身,舍身就是斷氣了,不要這個身體,來生我界。身不是我,這個時候曉得,身是我的累贅,把這個累贅放下,跟佛去了。
「又說願曰:所有衆生,若聞我聲」,這個聲是名,就是阿彌陀佛這名號,聽到我的名號,「發願欲生我世界者」。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或者是聽到《阿彌陀經》,知道極樂世界殊勝,知道阿彌陀佛的大願,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「是諸衆生」,這個人「臨命終時,悉令見我與諸大衆,前後圍繞」,你看能見到。「我于爾時入無翳叁昧」,前面講的寶斷叁昧、寶聚叁昧,這個意思都相同。我們看名詞,翳是障礙的意思,入這個叁昧,什麼障礙都沒有了。以叁昧力,在這個人面前爲他說法,他聞法之後就能夠斷除一切苦惱,心大歡喜,他也得寶窴叁昧。「以叁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無生忍」,這個境界高了。寶窴叁昧,小乘阿羅漢得到,大乘明心見性的菩薩證得了。令心得念,這就是一念心,在淨土法門裏面說理一心不亂。及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最低的是七地菩薩。所以我們知道,寶窴叁昧能幫助他得一念心、得無生法忍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「命終之後必生我界」,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「是經所顯他力妙用,彌爲明顯」。《悲華經》、玄奘大師翻譯的《彌陀經》,兩本經裏頭對這樁事情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「《稱贊淨土經》是本經小本」,玄奘大師翻譯的,「《悲華經》說彌陀因地及極樂莊嚴,均明彼佛臨終接引攝受往生之殊勝願力,可見彌陀願王,妙德難思,大恩大力,不可稱量」。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知恩才會報恩,知恩才會真幹。我們用什麼報恩?真幹就是報恩,決定往生見佛,一定要在這一生辦到。
下面給我們解釋,什麼叫阿惟越致。阿惟越致是梵語,「又作阿鞞跋致」,鸠摩羅什翻譯的小本《彌陀經》上叫阿鞞跋致。梵文是一種梵文,翻譯是兩個翻譯,音都差不多,它是音譯的,意思是「不退轉,是菩薩階位之名」。「據《彌陀要解》」,蓮池大師作的,《要解》裏頭說,「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」,中國意思叫不退。有叁種,第一個是「位不退,入聖流,不墮凡地」。位不退最低的是須陀洹,小乘須陀洹,大乘十信位初信菩薩。不要看他是初信,他位不退;換句話說,他永遠不會退成凡夫,他是聖人,叫小小聖。小小聖沒出六道,但是他決定不墮叁惡道,也就是說,他決定不造叁惡道的業。叁惡道的業是什麼?貪瞋癡慢疑,他決定不造,這個不容易,小小聖也可貴!第二「行不退,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」。這些小乘經裏面可以常常看到,阿羅漢、辟支佛遇到衆生剛強難化,他就算了,別度他,就退心了。你好意去幫助他,教他、勸他,不但不接受,甚至于還侮辱你,甚至于傷害你。所以二乘人會退心。只有大乘菩薩修忍辱波羅蜜,他真能忍受,他決定不退,這大乘可貴。
第叁「念不退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」,薩婆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一切種智,實際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一切智是指總相,就是認識本體。本體沒有任何形相,叫真空。阿羅漢就能證得,所以他心是定的,他知道一切法空,他就能放下。但是這一切法怎麼來的,他不知道。菩薩比他智慧高,菩薩知道這一切法怎麼來的,種智,種是種種,道種智,種種道理,爲什麼會有這一切法。所以,道種智是指相,一切智是指體,講體相用。知道體這個智慧是一切智;知道種種現象,這個現象起的作用,這都是屬于道種智,菩薩知道。成佛了,佛是一切種智,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。菩薩還不行,菩薩把它分成兩部分,不知道它是一樁事情。到如來的時候完全知道了,體相用是一樁事情,因緣果是一樁事情,整個宇宙是一體,根本沒有辦法分割,分割是看偏了、是看錯了,你沒有看到它全體。所以,一切種智是最爲可貴,法身菩薩見性之後念念不退。
「若約此土」,這就我們這個世間來看,釋迦牟尼佛教化我們,這叁種不退,你看第一種藏教初果,藏教是小乘,須陀洹,通教見地,別教初住,圓教初信,這都是位不退。這些人你看藏通別圓,天臺的四教,初果、見地、初住、初信,他們斷證的功夫相同,都是斷八十八品見惑,證得位不退。這個地方注得詳細。第二,通教菩薩,別教第十回向,圓教十信,「名行不退」。度衆生有功夫,有忍耐的功夫,再不好度的他也不會退轉、不會退心。衆生不接受,他在旁邊等,什麼時候可以接受他又來了。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,是對他說的,一個都不舍,不管你對他什麼態度,他絕不舍棄你,慈悲到極處。念不退只有別教初地菩薩、圓教初住菩薩,這是「名念不退」,其它的都沒有。所以,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通常講,《華嚴》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《華嚴經》說的妄想就是根本無明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它用的名相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如果我們能把見思煩惱斷了,就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回。能把塵沙、無明斷了,這就是別教的初地、圓教的初住,離開十法界了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又叫做一真法界。
下面接著說,「上言不退有叁」,不退有叁種,「最上名念不退」。「此土行者」,就是修行到這個地位,「別教須登初歡喜地」,初地菩薩;「圓教需至初發心住」,這個發心就發菩提心。真發菩提心,菩提心落實在生活上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才叫真發菩提心;發了菩提心,沒有做到,那個不算。一定要做到,真正做到了,用心,心就是菩提心,這是什麼?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。他們住哪裏?不住十法界,他們住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有四十一個階級,都住在這裏,叫法身菩薩,統統是明心見性。換句話說,他們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這裏文接著,「方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始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,薩婆若海,即一切種智海」,海是比喻深廣無際,「即如來果海」。「雙舍二邊,全歸中道」,二邊就是我們現在講對立,所有一切對立的念頭沒有了。頭一個我沒有了,有我就有對立,我跟人對立,衆生跟佛對立,這些對立的念頭全沒有了。全沒有這念頭是什麼?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,一體沒有對立。二邊沒有了,不得已起個名字叫中道。你要從這裏頭去體會它的意思,如果你認爲真的是有個中道,又對立了,中道跟二邊又對立。這個時候就告訴你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
言語道斷,無法用言語來說,所以說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開口想說,決定說不上,你也沒有法子說;動個念頭,動念錯了。不動念頭,不起心不動念,那就住在薩婆若海中,永遠是這個樣子,叫清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