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威神加持,不是自己修成的,自己沒有這個功德。一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坐在蓮花當中,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「又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」,這裏頭有一段經文說,「西方安樂世界」,就是極樂世界,「今現有佛,號阿彌陀」。今是今天,現是示現,今天那邊示現有佛,阿彌陀佛。「若有四衆」,這四衆是說我們這邊的出家男衆女衆、在家男衆女衆,這叫四衆。「能正受持彼佛名號」,這個正受持,這正的意思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就是正,受是接受,持就是念佛,念阿彌陀佛的名號。「以此功德,臨欲終時,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」。這是佛來接引,你這裏念佛號,心心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念佛的功德就能感應佛來接引。所以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往生的人見到佛,見到跟佛來的這些大衆,這些大衆一見面全都認識,都是自然的,不必介紹。往生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統統曉得哪個人跟我什麼關系,哪一世在哪個世界,清清楚楚。這些人先前遇佛念佛比我早往生的,跟我有緣的人,所以現在佛來接引,他們大家一起來。所以到極樂世界一定要曉得,到極樂世界熟人多,比我們在這個世界不知道多多少!我們這個世界還知人知面不知心,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壞人,冤親債主往生都變成好人,都是菩薩,這個世界多美好!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一定要相信念佛功德,相信念佛這個方法能解決一切問題。無量無邊這些問題擺在面前,一句佛號全解決,不用去找這個方法、找那個方法,操那麼多的心都不能解決問題,最後真正解決問題全在這一句佛號。這是我們決定要知道的。
「見已」,往生的人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的這些大衆。「尋生慶悅」,真是非常歡喜、慶幸,自己功德成就。「倍增功德」,得佛力加持,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「以是因緣,所生之處,永離胞胎穢欲之形」,到那個地方是蓮花化生,不是投胎去的。投胎在胎胞要受苦,就是胎獄之苦,蓮花裏頭沒有苦。「純處鮮妙寶蓮華中,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」,赫奕是廣大的意思。在蓮花當中化生,體質、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。化生不是由小慢慢長大,不是的,他沒有變化,在蓮苞裏頭這個相就形成,佛就加持了。底下這幾句說,「神通智慧,放大光明,俱如菩薩」。這個地方的菩薩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實報莊嚴土的法身大士,跟他們一樣。「即彌陀此願之所感證」。爲什麼有這麼殊勝?就是蓮花化生願的感應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
「蓮池大師《彌陀疏鈔》曰:六趣衆生,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」。這是六道,六道裏頭舍身受身。舍身是去投胎,投胎的時候自己去找父母,父母跟他有緣。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很多,子女跟父母一定有這四種緣分才會變成一家人。這四種緣分就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沒有這個關系,他不會找到你。凡是找到的都是這四種關系。世間人不知道,佛知道。佛教弟子,這是在家弟子,小孩到家來了,應該如何應對?一定好好去教他,布施恩德。他來報恩的,恩上加恩;他來報怨的,以恩德來減弱他的怨恨,把它化解,慢慢長大都成了法眷屬,變成一起來學佛,一起念佛將來都往生極樂世界,這些恩怨債務統統都化解。學佛的人懂,不學佛的人不知道。你說佛法對于一個幸福家庭貢獻多大,沒有佛法我們怎麼會知道這些事情。
「往生善士」,這是講念佛往生的這些人,「則一彈指頃,蓮華化生」,跟六道裏面舍身受身完全不一樣。六道人死之後在沒有投胎之前叫中陰,中陰身的時間一般都是四十九天,絕大多數都去投胎去了。有極少數他沒有投胎,那是什麼?執著,舍不得這個身體,迷戀在身體上,變成什麼?我們世俗裏面講叫守屍鬼,實際上是中陰。這個中陰他就在他自己屍體旁邊,埋葬的時候也在墳墓旁邊,他不離開。有些居然二、叁年還不離開,不知道身是假的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一彈指頃,一斷氣佛就把他接走了,他坐上蓮花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「是蓮華者,乃卸凡殼」,凡是六道,這個身體六道裏頭有個像小蟲的殼一樣,把這個東西擺脫,卸是放下。蓮花是「安慧命之神宅」,不再搞六道輪回,這一下到極樂世界去了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意爲:六趣中一切衆生」,就是六道裏頭一切衆生,「命終之後,中陰身現,于此身中,依自身宿業因緣,往求世間父母。投身母腹糞穢之處,結成濁染罪業之體」。這是六道得的身相。人道、畜生道是我們看得見的,畜生道裏頭有胎生、有化生,胎卵濕化都有。地獄裏頭只有化生,沒有胎卵濕,地獄是極重罪業所變現的。
所以六道這種舍身受身,「何如往生之善士」,何如,怎麼能夠像念佛往生的這些善人,「臨終蒙佛接引,一彈指間,化生蓮花之中,徑生安樂之國」。這個不能比。「此蓮花者」,實實在在是修行人,這行人是修行人,「脫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宮殿」,這是比喻,永遠擺脫掉。宮殿是什麼?你喜歡居住的地方,胎胞,所以稱之爲子宮,把它比喻作幽玄的宮殿,他要住在這個地方,錯了。「贍養當人慧命之神妙舍宅」,贍養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蓮花是那個人慧命的神妙舍宅,他的居住修行的地方,這是蓮花化生。「上數語深表彌陀大願,悲心至極,妙德難思」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