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淫欲不斷不能生梵天,六道裏頭你活動的範圍是個小圈圈,欲界,欲界是最小的圈圈,比欲界大的是色界天,更大的是無色界天,你只能在小圈圈活動,不能在六道的大圈圈活動,這虧就吃大了。所以把這個梵行稱爲斷淫也有道理,淫都能斷還有什麼不能斷!就跟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,中國人最忌諱的就是恥辱,殺頭沒有關系,「士可殺不可辱」,把辱看得非常重,所以翻經的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,這個意思說辱要能忍就什麼都能忍,沒有一樣不能忍的。淫要能斷,所有一切欲望統統可以斷,沒有一樣不能斷。章嘉大師教我們放下,首先放下這樁事,然後其它的放下都容易了。放下見思煩惱、放下塵沙煩惱、放下無明煩惱,這人就成佛了,圓滿的回歸自性。
「以上皆以離欲爲梵行,但另有深義,以證涅槃之萬行爲梵行」,這個是梵行的深義,斷淫欲是梵行的淺義,它有更深的意思。「如《法華嘉祥疏》曰:梵行之相者,梵名涅槃,即根本*輪大涅槃也。行即萬行,到大涅槃也」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這個清淨是指誰?是指如來,最低的果位,《華嚴》圓教初住菩薩,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修萬行到大涅槃,他到了,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。習氣是沒有方法斷的,只是不要去理會它,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。在這個境界裏頭他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了,那還修什麼方法?不能修了,要有修不就又起心動念了!起心動念退轉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到了極限,但是有習氣,這個習氣隨它去,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。多長的時間?這經上告訴我們,叁大阿僧祇劫。所以叁大阿僧祇劫是對法身菩薩說的,也稱之爲無量壽,有量的無量,可是有量的無量它直接就通無量的無量,叁大阿僧祇劫到了,無明習氣全沒有了,他就是妙覺如來。妙覺不住報土,報土就沒有了,住常寂光。常寂光裏面只有一個位次,就是妙覺,實報莊嚴土裏面有四十一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些人住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裏面的修行,大乘教裏常說的,無功用道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他修不修行?修。他修什麼?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衆生有感他有應,應就是應化,他有應化身,就現身。正是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所說的,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的緣就是衆生的感,只要衆生有感,他就有應,衆生之感無量,他的應也是無量。衆生有感是有心,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佛應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能把這些衆生問題全解決了。妙,真是妙!真正不可思議。
下面引「《大日經疏十七》」,十七卷,「梵謂涅槃。梵行謂修梵行者名」,修梵行的人稱他作梵行。「具大涅槃」,具是證得,大涅槃名梵。「上二經疏,皆謂到大涅槃之行,爲梵行。是則梵行之深義,不局限于持戒與斷淫而已」,限于持戒與斷淫,這是梵行的第一步。梵行從哪裏學起?從這學起,但不是止于這個,他最終極的目的是大般涅槃,換句話說,就是妙覺如來,是究竟圓滿的梵行,這個要懂得。「今願文曰殊勝梵行,應兼此二義」,殊勝,前後兩個意思統統有,應兼此二義。「蓋斷除淫欲,禮佛念佛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即趣向大涅槃根本*輪之妙行也」。這個地方的幾句話,把修行怎麼個修法全都說出來了。斷除淫欲是斷煩惱,這是煩惱的根,把煩惱的根拔掉,枝枝葉葉自然就枯死了。禮佛念佛是修積衆善,也是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一切法門不離誠敬,禮佛念佛就是修誠敬,誠敬展開就是無量法門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淨宗唯一的妙法,讓我們能在一生當中圓滿,這是其它法門沒有法子的,做不到的。發菩提心,就是對于淨宗法門、對于西方淨土、對于阿彌陀佛,第一個是真信不疑,第二個是真想往生,往生去幹什麼?第叁是見佛聞法。我到極樂世界沒有別的,就是親近阿彌陀佛,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,我在他會下決定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這個老師好!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親近諸佛比不上親近阿彌陀佛。我們這個心定了,不再改變了;我們的方向定了,西方;目標定了,極樂世界;到那個地方去的理由定了,親近彌陀,聞法證果。所以這個就是趣向大涅槃根本*輪之妙行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「一聞佛名,即具如是功德,足證佛號,名具萬德」,這個要記住。我們要修萬德,怎麼修法?華嚴菩薩修六度萬行,淨宗行人只要信願持名,就把菩薩的萬德全部包括了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這個事實真相要深深的明了,我們的信心堅定了,願心不再動搖了,這一生當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什麼都別牽挂,連自己身體縱然有重病,不要牽挂,沒事,我心裏就一句阿彌陀佛,再重的病,幾天就恢複了。你說爲什麼?因爲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,你天天在修萬德,你能不好嗎?哪有這種道理!天天在打妄想,那你身體就不會好。打妄想是什麼?打妄想是造輪回業,你天天在搞六道輪回。我天天念佛,天天拜佛,我在這個地方修西方極樂世界,我在這個地方修阿彌陀佛,這個功德還得了!
「聞名功德,微妙難思」,這個話句句都是真話。「如《尊勝陀羅尼經》曰:諸飛鳥畜生,含靈之類」,這就是講一些小動物,「聞此陀羅尼,一經于耳,盡此一身,更不複受」。這個陀羅尼是什麼?尊勝陀羅尼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不是別的。連畜生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牠死了之後就離開畜生道,不再做畜生了。所以我們的菜園放念佛機,二十四小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。菜園裏面那些小蟲、小鳥天天在聽念佛,牠知道,牠不是不知道,還有樹木花草,連這些菜統統都跟著念佛。我們幫助它,它也幫助我們,菜長得特別好,滋味營養特別殊勝,這是它回報給我們。我們在澳洲,鄉下一些菜農到我們菜園參觀,都非常驚訝,你們怎麼種的,種的比他的好。我們又沒有農藥、又沒有化肥,爲什麼會長得這麼好?我們用阿彌陀佛種的。誠心誠意去做,就會感應道交。
「又《涅槃經》曰:是大涅槃,亦複如是。若有衆生,一經耳者,卻後七劫,不墮惡趣。」《涅槃經》是佛說的,這個大涅槃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或者像蓮池大師所說的,只念阿彌陀佛。南無兩個字是客氣話,可以省略掉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,名號就是四個字,阿彌陀佛。南無是皈依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,是恭敬的意思、禮拜的意思,這些都可以不要,一心專念。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裏頭說,他勸別人念佛念六個字,他自己念四個字。人家問他爲什麼?他說我這一生唯求決定得生淨土,所以南無可以不要念,我執持名號,別人未必想生淨土,加上皈依阿彌陀佛、皈命阿彌陀佛、恭敬阿彌陀佛好,加這個意思就好,差別在此地。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,無論你有意或者是無意,聽到這一聲佛號,你看,盡這一身,牠就不更複受,這是講小動物,牠就能脫離畜生道,這個功德多大!我們幫助這些衆生,二十四小時幫助我們做不到,現在用念佛機可以做到。我們用一種虔誠恭敬心去供養牠,幫助牠們,希望牠們跟我們一樣真信、真願,一同念佛求生淨土。知不知道?知道。不但小動物知道,植物也知道,山河大地,這一塊土地上每一粒微塵都知道。有經典所在之處,有佛號所在之處,這個地方就是淨土。
我們看末後這個結語,「一經于耳,尚具上述功德」,上面所講的好處。「何況經耳之後,兼能信受」,能信、能受,能接受,能接受就是真的發願求生淨土,「其功更勝」,這個功德就更殊勝了。「一般經中聞字」,「如是我聞」,每部經開頭都有這一句,有這個聞字,「不是但聞,義兼信受」,所以一部經最後一句,「信受奉行」,這是一頭一尾,意思裏頭包含著有信、有受。「是故聞名之人,今生縱不即能往生,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」。末後這句話說得好!我們就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、什麼樣的方法去幫助一切大衆。講經分享,這是聞法,無論他有沒有心、有沒有意思學習,功德都不可思議。他有心,聽懂了,聽明白了,真幹,這一生決定成功。家親眷屬希望生生世世都在一起,只有到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,不到極樂世界全都分散了,各人隨各人的業去流轉,下一次再遇到的時候不認識了,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,真的永遠聚會在一起。極樂世界聚會跟在娑婆決定不一樣,爲什麼?在娑婆世界你的心是亂的,心意是雜亂,裏頭有怨有恨、有情有愛,又有怨又有恨,糾纏在一起,是這麼一個狀況。到極樂世界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這一些親情怨恨全沒有了,全是智能功德,那怎麼會一樣!
所以你真的搞明白了,今天這個世間什麼事情全是假的,真的,每天能吃飽、能穿暖,能有小房子居住,就得其它的全放下,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人是世界上第一大福報的人,還有哪個福報能跟他相比!他現在走的什麼路子?阿彌陀佛的路子,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的道路。一般人走的全是叁途六道,怎麼能相比!人要聰明一點,不能再幹傻事。什麼事是傻事?放不下的全是傻事,不要以爲你不傻,你沒有放下的那就是傻事。真正聰明,萬緣放下,我就老老實實一心念佛。想做一點好事,今天全世界第一樁好事就是幫助人才。真正有善根的人,幫助他、成就他,第一樁好事,這個好事要做,其它的好事都是二等、叁等、四等,不認識不行!好,修殊勝行願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再看下面,「庚八、生獲法益」。生是往生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的利益。這個裏頭分九段,第一,第二十八願「國無不善願」。
【我作佛時。國中無不善名。】
不但沒有不善的事,不善的名都聽不到。我們現在有個錯誤觀念,新聞報導要據實天天來報,報的是什麼?不善的多,善的很少。報不善的多,不善天天就在增長,爲什麼?大家都在學。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應當怎麼做?隱惡揚善,有道理!我們要拯救社會、要拯救人心,新聞報導什麼?不善的少報一些,善的多報一些,讓人家好好去學善,揚棄不善,讓不善的人生慚愧心,他能夠回頭作善,這是教育。現在怎麼報法?小不善他宣揚成大不善,大不善他宣揚成極不善,他這種報法,好事反而不報,這個社會怎麼會好?這個道理很深。古人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是真實智慧,都是真正的經驗。家庭裏面家人相處要明白這個道理,一家人,夫婦、兄弟姐妹,跟父母,跟兒女、親戚朋友相處,記住,隱惡揚善,惡的不提,善的贊揚,慢慢人的良心就生出來了。知道什麼?知道不善是羞恥,不願意說,知道善行是好事,大家宣揚,互相的勸勉,這個家庭才幸福,家庭才會興旺。
如果都看到別人不善,那就是自己的大不善,爲什麼?別人不善把你心裏頭那個心所統統引發起來了,全是不善的。如果自己心是善良的,外面不善的見不到。外面這個境界現前,我們的反應就是反應你的心,反應出來全是不善的。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是善,爲什麼沒看出來,看的全是別人的一些缺點?是有缺點,但是我們看缺點什麼?要原諒他,不要去責怪他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去批評。爲什麼?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,聖賢教育在我們這個社會已經丟掉好多代了,疏忽了有兩百年,你怎麼能責怪他?今天幹什麼壞事都是正常的,他要不幹壞事他是聖人再來的、是菩薩再來的,他不是聖人、不是菩薩,那他幹這個事就是正常的。要懂這個道理,互相稱贊就和睦了。僧團亦如是,祖師大德常教我們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」。你在家庭裏頭換一個,若要家庭興,唯有你家裏人互相贊歎、互相尊重,它就興旺起來了,一個道理。國家也如此,你要團體興,這個團體裏面上上下下所有人互相贊歎,要國家興旺亦如是,領導與群衆,領導與各級領導,都能互相贊歎,這個國哪有不興的道理!家怎麼衰的、國怎麼亡的?淨看別人錯處,家就衰了。先生看太太的錯處,太太看先生的錯處,這個家還會有幸福嗎?不可能!團體裏面,領導看下屬錯處,下屬看領導錯處,這個團體衰了。聖賢這幾句話太重要了!
極樂世界爲什麼好?極樂世界連不善的名都沒有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這是列在前面兩個,第一個禮敬,見到任何人,冤家對頭都要恭恭敬敬,怨結化解了,這是善。見到掉頭而去不理的,怨恨就加深了,見一次面加深一次,麻煩大了。如果禮敬,見一次面化解一次,見個十次面,全化解了,就那麼簡單、就那麼容易。再稱贊如來,如來是善,善的稱贊,不善的不說、不批評。這是菩薩、這是諸佛如來他們所表現在外面的,用意很深很深。我們今天社會變成這個樣子,迫切需要的就是聖賢佛菩薩日常生活當中這點點滴滴的行持,我們都能學到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所以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,是化解沖突、恢複和諧的根本法,不能不學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