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五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切需要的一個工作,就是把身見放下,這個重要。最好把見惑放下,好事情,決定是這個身不是我自己。邊見放下,邊見是對立,就是二邊。我的對面是人,我不跟人對立,人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,所有一切沖突全沒有、全化解了。再進一步,成見放棄,自己對于一切人事物,我沒有看法、我沒有想法,你們怎麼看法、想法都好,我什麼都沒有。放棄自己的成見,智慧就生起來了。有智慧,自自然然能辨別是非善惡,對于自己有正確的選擇。放下邪見,所有一切錯誤的想法、看法統統放棄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這個好,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心。要有堅定的信心,我決定生淨土;有堅定的願望,臨終時候阿彌陀佛決定在我面前,我們不會失望。還有叁百多天的時間,讓我們准備辦這一樁後事,想著古人一句話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帶不去的一些財物,包括家親眷屬。家親眷屬要看作什麼?同參道友,我們一起共同修這個法門的,我們大家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財物,盡量去做好事,不要再保留住,佛教給我們積財喪道,多幫助些需要的人,廣結法緣,這個好事!

  「見惑不斷,則不能入聖流,勢必常淪生死,欲出無期」。那就是你身見不破,你決定離不開娑婆世界六道輪回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,在六道裏頭搞輪回,生生世世,苦不堪言。「貪計身者,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也」。這是講什麼叫貪計身,執著這個身體是我。貪,讓這身體貪圖享受,計是計劃,度是審度,怎樣讓身體過得舒服、過得幸福,處處爲這個身著想。錯了,身不是我,爲它造作罪業不值得。頭一個,口業,口業是爲誰?叁寸舌頭,咽下去就不知道味道了,就沒有味道了。爲了叁寸舌頭,吃衆生肉,跟多少衆生結了冤仇。我們只舉這一個例子,其它的例子就太多了。都是爲身,沒有這個身不就不造業了!現在要知道這身是假的,身不是我,我爲它造這些業,受這個累贅,不值得,這真錯了!

  修行人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。他一天吃一餐,到外面去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計較,身心健康。每天的工作是教學,最好的一個老師,認真負責。叁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的。四十九年教學沒有聽說他哪一天放假,在經典上,如果放假,是大事,一定有記載,沒有一天放假。學生真不少,常隨弟子,不離開他的,經典上有記載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我們相信,不是常隨的人數我想可能比這個更多。所以釋迦佛當年教學的這個團體,我們估計至少是叁千人以上,這麼大一個團體。那個時候沒有現代的媒體、沒有廣播,教學要擴大就是學生的事情,學生學了之後,分頭到各地方去講給別人聽。四面八方學生去講,你聽幾句就講幾句,不講錯了就行。有些有成就的,可以長期在外面,遠距離的,走個一二百裏、叁四百裏地方去教,那就離開佛陀、離開老師了。他們擔任教學,一年講經教學九個月,夏安居叁個月回來,回到佛陀的身邊再教育,我們今天講進修教育,就是提升自己。九個月你去外面教別人,每年回來叁個月接受佛陀再教育,提升自己。

  所以,它是個教學的團體,跟現在宗教的說法,它就不是宗教。宗教裏頭最重要的,有個創造宇宙的神,佛教沒有。佛教在這個地方講宇宙的起源,那就是今天講的科學、講的哲學。哲學裏面講的本體,佛法裏面的自性,這是本體,宇宙一切法都是從它變現的,自性能生能現,阿賴耶能變,它說這些。自性是真心,阿賴耶是妄心,真心能生能現,妄心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阿賴耶變現的。佛法裏頭沒有神明來造宇宙,沒有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介紹是哲學。上這堂課的時候,方老師首先說,「釋迦牟尼」,他沒有加佛,只說釋迦牟尼,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」,他這樣介紹給我的,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」,說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們以前不知道,人雲亦雲,聽別人說的,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。而且在宗教裏面屬于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,一個真神。佛教是多神教、泛神教,到寺廟裏去看,神太多了,泛神教、多神教是屬于低級宗教。以前是這麼個觀念,全錯了,誰給我說我也不會相信。

  所以我這叁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,不是方東美先生介紹,我不會相信。你說是李老師介紹,他是在家居士,他是學佛的,首先迷信。章嘉大師,這是佛教的,我們也不會相信他,雖然高明,不能接受。所以方先生把門打開,我們才看到了,這個開門的人很重要,接引我們入門。我們真正相信,願意接受了,才認真聽老師的教誨。跟章嘉大師叁年,大師慈悲,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的時間,跟他叁年,我佛法的根基是他老人家奠定的。真的善知識,不是假的。我們初學,從方東美先生那裏由哲學入門,認識佛教了。所以他就告訴我,你要學佛,你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你對他不認識,你就會走錯路。怎麼認識他?他介紹我,在《大藏經》裏頭有,《釋迦方志》、《釋迦譜》,從這裏下手,這兩樣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這個傳記是從經典裏頭節錄下來的,也是個會集本,一切經裏面講釋迦牟尼佛那些故事節錄出來,看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看完之後,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人,不是神。

  釋迦牟尼佛出生是王子,父親是國王,這是王子,過的是皇家富裕的生活。偶爾出門去遊玩的時候,看到生老病死,看到這些現象,引發他去想這些人生的大問題,一切衆生都不能避免的問題。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,這就是大學問了。所以十九歲這年離開家庭去學道去,用現在話說去求學。當時印度是宗教之國,而且這些宗教幾乎沒有不修禅定的。佛經裏頭講的四禅八定,這是婆羅門教修的,釋迦牟尼佛接受了,把它當作佛門修學基本的禅定。我們知道,釋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很到家,有這種功夫,對六道輪回裏面的事情就清清楚楚,完全明了,是定中境界。六道全明白了,那肯定有問題,六道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?一般知識青年都會想這些問題,我們想釋迦牟尼佛不會例外,也會想到這些問題。

  他求學十二年,印度的宗教他完全學過,印度所有這些哲學學派他也學過。但是這些問題,無論是學術、宗教都沒有法子解決,所以他就放棄了。那年叁十歲,放棄了,就是放棄了參學。應該也參學都差不多了,都接觸過,沒有地方再去問,就入更深的禅定。從四禅八定這個基礎再深入,深入到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的問題完全解決了。這就是今天講的,科學跟哲學所研究的一些課程他圓滿了,全部通達明了了。這時候開始教學,教學第一部講的經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在菩提樹下打坐,定中講的,沒有人知道。把他開悟見性的全部狀況都說出來,這部經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用了多少時間?我們人間的時間二七十四天,也有地方講的叁七二十一天,講完了。定中,沒有定功的人,也就是不是明心見性的人,你沒有辦法參加他這個法會;你參加他這個研究報告的話,你一定是明心見性,你才有資格參加。

  這部經講完之後,大龍菩薩收到龍宮去收藏,世間沒有人知道。六百年之後,龍樹菩薩有這個緣分到龍宮去參觀,看到這部經典。他看到這部經典嚇呆了,分量多大?他說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這個經要是搬到地球,地球裝不下。他怎麼說的?最長二十一天的時間,怎麼說這麼多東西!在禅定裏頭,沒有空間、沒有時間,一剎那可以變成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變成一剎那,這念劫圓融。我們這個《華嚴經》,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《華嚴經》的題目綱要,就像《四庫全書》一樣,目錄綱要。只把這個東西帶回來,經典太大了,說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沒有人能夠學習,分量太大。所以把目錄提要帶回來,就是現在的《華嚴經》。

  這開始辦學校,辦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釋迦牟尼佛真的是這樣搞的。起初十二年講阿含,是小學,以後八年講方等是中學,二十二年般若是大學,最後法華八年那是研究所,他有次第的在教學。四十九年把這些學生,至少我們可以斷定,跟他常隨衆的學生,一直跟他的學生,就是念到研究所畢業。一生搞教育,不是宗教,與宗教不相幹。讓我們了解之後,這個東西與宗教風馬牛不相關。但是釋迦牟尼佛不反對宗教,釋迦牟尼佛對所有宗教都通達,因爲宗教到天道。只要有四禅八定,宗教全通達了,這個世間所有宗教都通達,他比宗教更高。

 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