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七六集) 2012/2/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7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九十六頁,我們從第五行看起,四十八願第叁十一願:
「第卅一不貪計身願。無起想念,貪計身者。凡夫修行,多墮身見,身見乃見惑之首,見惑不斷,則不能入聖流,勢必常淪生死,欲出無期也。貪計身者,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也。《會疏》曰:于自身妄執,計愛憎違順,是名貪計,是所謂我執也」。這一段批注前面跟同學說得很多,而這一段跟真正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。確實,如念老在此地說的,凡夫修行確實這一關不能突破,就是身見,所以修一輩子都不能成就。古今中外學佛的同學沒有例外的,如果身見破了,見惑就很容易斷。見惑裏頭最難斷的就是身見,執著身是我。佛在大小乘經裏面都告訴我們,這個身不是我,誰能相信身不是我?學佛很好,說身不是我,這個很難接受,六道衆生都把身看作是我。什麼時候真正知道身不是我,那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身有生滅,我沒有生滅。
學佛人首先要建立這一個概念,這個概念要很深、很堅固,身不是我。什麼是我?世俗,外國人也承認,認爲靈魂是我。認爲靈魂是我,身不是我,這比一般人就高明很多,確實是有進步。可是靈魂還不是真正的我,靈魂不靈,靈魂要是靈,它投胎就不會到叁惡道去,依舊會墮叁惡道,說明這個魂不靈。魂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因爲它迷惑顛倒,不靈,如果它靈了,它就超越六道了,它真的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了,不再搞六道輪回了。凡是依舊搞六道輪回的就是這個東西,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,它是見惑之首。
見惑不斷則不能入聖流,見惑不斷是道地道地的凡夫,不是聖人。此地講的聖流,小乘是須陀洹,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,雖然是小聖,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,他們真正入門了,入佛之門,是佛的真弟子,也就是佛門正式的學生。沒有入聖流,這不是正式學生,是學校裏面的旁聽生,預備班,沒有學籍的,是這麼個地位,我們總得要知道、總得要清楚。見惑叁界九地一共八十八品,世尊爲教學方便起見,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爲五大類,這個五大類斷掉了就證得小乘初果,大乘那是菩薩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薩,這就是入聖流。見惑的五類,第一個是身見,所以見是什麼
見是見解,換句話說,我們看錯了,思惑是想錯了,都不是真的。身不是自己,而以爲是自己,這看錯了。身到底是什麼?這個說起來很深,我們從什麼地方來的?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。一念不覺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沒有時間、也沒有空間,這個很難懂,這個的確是高深的哲學或者是科學。
一念不覺,無明起來了,無明就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假的不是真的,只有自性是真的。禅宗標榜的明心見性,那個性是真的,性才是真正的自己,所以叫自性。唐朝時候惠能大師見性了,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他跟五祖忍和尚做出報告,這個報告只有二十個字,把自性的樣子,大概的樣子描繪出來了,就是他所證得的、他所見到的、他所明了的。第一句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換句話說,自性從來不染汙,這真性、真心,真正是自己。第二句「本不生滅」,它不生不滅。第叁句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,一絲毫都不缺。第四句說「本無動搖」,這就說明真心自性是不動的,妄心是動的,沒有靜止的時候。
像我們現在是妄心,就是念頭,前念滅了,後念就生了,一天多少念頭?粗的念頭我們知道,微細的念頭我們根本就不曉得。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,說「心有所念」,這粗念,舉我們世間人起個念頭,這粗念,心有所念,這個念頭有幾個細念?佛問的,「幾念幾相識耶」,這句話裏頭問了叁樁事情,凡夫這一個念頭有幾個細念?有幾個現相,相,相就是物質現象,念頭是精神現象,念頭有多少個?彌勒菩薩回答世尊,那就是告訴我們,說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單位是百千,叁十二億乘百千,百千是十萬,就是叁百二十兆,我們現在講的叁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。這是微細念,我們怎麼會知道,才一彈指。現在我們時間都用秒做單位,我們一秒鍾能彈多少次?大概可以彈五次,再乘五,用一秒鍾來說,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,我們的妄心,阿賴耶,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所以叫無常,它不會停。如果這個東西一停了,六道、十法界就沒有了,六道十法界就是從這個波動現象裏面變現出來的。現在這個被量子力學家看到了,但是量子力學家還沒有彌勒菩薩說得這麼清楚,他只告訴我們,速度太快了,當你看見了,立刻就消滅了,速度之快無法掌控。彌勒菩薩能把速度數字給我們說出來,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。
科學家說,這些意念跟物質現象沒有單獨存在的,單獨一個決定找不到,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,一個單獨的找就毫無意義。怎樣才能夠看出它、發現它?一定是很多很多聚集在一起,科學的名詞叫糾纏,糾纏在一起産生,你能夠看得到了,看到它的物質現象,看到它的精神現象,單一個念頭是決定看不到的。這是近代科學家給我們做出證明,證明這個現象是假的,無論是物質現象或是精神現象都是假的,讓我們對于《般若心經》的解釋就更進一步。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就是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的話,那就是五蘊。五蘊裏頭有物質現象,色,有精神現象,受想行識,這個現象怎麼來的?那是自然現象。所以叁種現象統統包括在裏頭,不是真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這才是真正觀自在菩薩所說的,就是觀世音菩薩所講的五蘊皆空。
所以執著身體是我,錯了,執著念頭是我也錯了。念頭是我執,身體是相分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四相是講身體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講四相,四相就是見惑。後半部比前半部深,後半部講四見,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比前面就深多了。四相破了證初果,小乘須陀洹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;如果四見破了,阿羅漢沒有破四見,阿羅漢還不到這個境界,四見破了,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,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這是大乘,這個叫真正功夫,你修行的功夫,不是講你念佛念得多。你見惑沒有斷,佛念得再多,也不能往生。爲什麼?執著這個身是我,身不肯放下,阿彌陀佛沒有辦法把你身拉走,你得肯把身放下,阿彌陀佛才能帶你到極樂世界。所以四相破了能往生,四見破了,生到極樂世界是法身菩薩,生實報莊嚴土,這個地位就高了。
所以我們對這個身體不應該很重視,很重視就錯了,不能夠貪戀。要知道,祖師大德常說借假修真,這身體是假的,是我們修行的工具,我們借這個假的去修真的,真性。修行的目標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包括念佛都不例外,求什麼?求明心見性,不僅僅是禅宗明心見性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明心見性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是真的。可是我們衆生,我們的根性不平等,我們的煩惱習氣不一樣,所以有些法門我們能修得成功,有些法門就非常困難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,這個我們要知道,知道之後要隨順自己的根性去選擇法門。
法門裏面只有淨土法門,上根利智行,修這個法門能往生,下下根人也行,我們從前面第十八願看到的,即使真的造作五逆十惡、毀謗正法,只要你忏悔,只要你改過,承認錯,承認自己錯了,真的回頭,不再做錯事情了,念佛,阿彌陀佛還是會接引你往生,所以這個法門太殊勝了!給許許多多造作罪業的人,地獄罪業的人都能夠得度,帶來的希望無量無邊際,這是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會所說的,這個經典就是佛所做的報告,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。什麼樣的條件可以往生?條件很簡單,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圓滿、講得最透徹,什麼叫菩提心?他講得非常簡單,你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,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確實這種話,這個說法,自古以來沒有人講過,只有蕅益大師說過。近代印光大師讀了《彌陀經要解》,佩服得五體投地,贊歎說,這個批注把淨宗講透了、真正講明白了,即使古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一部批注,也不能超過其上,這個贊歎還得了!是不是真的?懷疑的人有,不是沒有,連講經的大法師都有懷疑。
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講《楞嚴經》,叁十多年前,那個時候我在這邊講經,正好碰到演培法師,我們認識很久,沒有出家的時候我們就很熟,以後是老朋友,在香港又遇到了。他移民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住了二十多年,一九九八年我也住在新加坡,老朋友見面非常歡喜,這是講經法師。有一天他請我吃飯,在新加坡很有名的一個靈芝素食餐廳,沒有別的客人。他問我,他說淨空法師,你知道我今天爲什麼要請你吃飯?我說我不知道,我還沒有神通。他說他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。我說什麼問題?就是我剛才講的,印光大師對《彌陀經要解》的贊歎,他說印光大師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?你看這懷疑。我向他老人家報告,我們雖然是老朋友,他大我十歲。我跟他講,印光大師所說的恰到好處,一點都不過分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。這個東西難怪他,他修彌勒淨土,我們修彌陀淨土,不一樣。他終極的目標是希望生兜率天內院,親近彌勒菩薩,我們的目標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都是修淨土,但不是一處。但是無論是彌勒淨土,或者是彌陀淨土,身見要放下,尤其是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,最後一念要貪計身者就不能往生。那就此地講,勢必常淪生死,生死就是六道輪回,出不去,欲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