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七六集)  2012/2/4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7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四百九十六页,我们从第五行看起,四十八愿第三十一愿:

  「第卅一不贪计身愿。无起想念,贪计身者。凡夫修行,多堕身见,身见乃见惑之首,见惑不断,则不能入圣流,势必常沦生死,欲出无期也。贪计身者,谓执有我身而贪着计度也。《会疏》曰:于自身妄执,计爱憎违顺,是名贪计,是所谓我执也」。这一段批注前面跟同学说得很多,而这一段跟真正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。确实,如念老在此地说的,凡夫修行确实这一关不能突破,就是身见,所以修一辈子都不能成就。古今中外学佛的同学没有例外的,如果身见破了,见惑就很容易断。见惑里头最难断的就是身见,执着身是我。佛在大小乘经里面都告诉我们,这个身不是我,谁能相信身不是我?学佛很好,说身不是我,这个很难接受,六道众生都把身看作是我。什么时候真正知道身不是我,那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身有生灭,我没有生灭。

  学佛人首先要建立这一个概念,这个概念要很深、很坚固,身不是我。什么是我?世俗,外国人也承认,认为灵魂是我。认为灵魂是我,身不是我,这比一般人就高明很多,确实是有进步。可是灵魂还不是真正的我,灵魂不灵,灵魂要是灵,它投胎就不会到三恶道去,依旧会堕三恶道,说明这个魂不灵。魂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因为它迷惑颠倒,不灵,如果它灵了,它就超越六道了,它真的把这些烦恼习气放下了,不再搞六道轮回了。凡是依旧搞六道轮回的就是这个东西,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,它是见惑之首。

  见惑不断则不能入圣流,见惑不断是道地道地的凡夫,不是圣人。此地讲的圣流,小乘是须陀洹,大乘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,虽然是小圣,他是圣人,他不是凡夫,他们真正入门了,入佛之门,是佛的真弟子,也就是佛门正式的学生。没有入圣流,这不是正式学生,是学校里面的旁听生,预备班,没有学籍的,是这么个地位,我们总得要知道、总得要清楚。见惑三界九地一共八十八品,世尊为教学方便起见,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,这个五大类断掉了就证得小乘初果,大乘那是菩萨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萨,这就是入圣流。见惑的五类,第一个是身见,所以见是什么

  见是见解,换句话说,我们看错了,思惑是想错了,都不是真的。身不是自己,而以为是自己,这看错了。身到底是什么?这个说起来很深,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的?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。一念不觉没有原因,一念不觉没有时间、也没有空间,这个很难懂,这个的确是高深的哲学或者是科学。

  一念不觉,无明起来了,无明就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是假的不是真的,只有自性是真的。禅宗标榜的明心见性,那个性是真的,性才是真正的自己,所以叫自性。唐朝时候惠能大师见性了,明心见性,性是什么样子?他跟五祖忍和尚做出报告,这个报告只有二十个字,把自性的样子,大概的样子描绘出来了,就是他所证得的、他所见到的、他所明了的。第一句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换句话说,自性从来不染污,这真性、真心,真正是自己。第二句「本不生灭」,它不生不灭。第三句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才艺、无量相好,一丝毫都不缺。第四句说「本无动摇」,这就说明真心自性是不动的,妄心是动的,没有静止的时候。

  像我们现在是妄心,就是念头,前念灭了,后念就生了,一天多少念头?粗的念头我们知道,微细的念头我们根本就不晓得。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,说「心有所念」,这粗念,举我们世间人起个念头,这粗念,心有所念,这个念头有几个细念?佛问的,「几念几相识耶」,这句话里头问了三桩事情,凡夫这一个念头有几个细念?有几个现相,相,相就是物质现象,念头是精神现象,念头有多少个?弥勒菩萨回答世尊,那就是告诉我们,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单位是百千,三十二亿乘百千,百千是十万,就是三百二十兆,我们现在讲的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。这是微细念,我们怎么会知道,才一弹指。现在我们时间都用秒做单位,我们一秒钟能弹多少次?大概可以弹五次,再乘五,用一秒钟来说,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,我们的妄心,阿赖耶,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,所以叫无常,它不会停。如果这个东西一停了,六道、十法界就没有了,六道十法界就是从这个波动现象里面变现出来的。现在这个被量子力学家看到了,但是量子力学家还没有弥勒菩萨说得这么清楚,他只告诉我们,速度太快了,当你看见了,立刻就消灭了,速度之快无法掌控。弥勒菩萨能把速度数字给我们说出来,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生灭。

  科学家说,这些意念跟物质现象没有单独存在的,单独一个决定找不到,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,一个单独的找就毫无意义。怎样才能够看出它、发现它?一定是很多很多聚集在一起,科学的名词叫纠缠,纠缠在一起产生,你能够看得到了,看到它的物质现象,看到它的精神现象,单一个念头是决定看不到的。这是近代科学家给我们做出证明,证明这个现象是假的,无论是物质现象或是精神现象都是假的,让我们对于《般若心经》的解释就更进一步。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五蕴就是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的话,那就是五蕴。五蕴里头有物质现象,色,有精神现象,受想行识,这个现象怎么来的?那是自然现象。所以三种现象统统包括在里头,不是真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这才是真正观自在菩萨所说的,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讲的五蕴皆空。

  所以执着身体是我,错了,执着念头是我也错了。念头是我执,身体是相分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四相是讲身体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《金刚经》前半部讲四相,四相就是见惑。后半部比前半部深,后半部讲四见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比前面就深多了。四相破了证初果,小乘须陀洹,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;如果四见破了,阿罗汉没有破四见,阿罗汉还不到这个境界,四见破了,别教初地,圆教初住,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这是大乘,这个叫真正功夫,你修行的功夫,不是讲你念佛念得多。你见惑没有断,佛念得再多,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执着这个身是我,身不肯放下,阿弥陀佛没有办法把你身拉走,你得肯把身放下,阿弥陀佛才能带你到极乐世界。所以四相破了能往生,四见破了,生到极乐世界是法身菩萨,生实报庄严土,这个地位就高了。

  所以我们对这个身体不应该很重视,很重视就错了,不能够贪恋。要知道,祖师大德常说借假修真,这身体是假的,是我们修行的工具,我们借这个假的去修真的,真性。修行的目标,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包括念佛都不例外,求什么?求明心见性,不仅仅是禅宗明心见性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明心见性。所以佛在经上说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是真的。可是我们众生,我们的根性不平等,我们的烦恼习气不一样,所以有些法门我们能修得成功,有些法门就非常困难,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,这个我们要知道,知道之后要随顺自己的根性去选择法门。

  法门里面只有净土法门,上根利智行,修这个法门能往生,下下根人也行,我们从前面第十八愿看到的,即使真的造作五逆十恶、毁谤正法,只要你忏悔,只要你改过,承认错,承认自己错了,真的回头,不再做错事情了,念佛,阿弥陀佛还是会接引你往生,所以这个法门太殊胜了!给许许多多造作罪业的人,地狱罪业的人都能够得度,带来的希望无量无边际,这是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会所说的,这个经典就是佛所做的报告,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。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往生?条件很简单,八个字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圆满、讲得最透彻,什么叫菩提心?他讲得非常简单,你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,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确实这种话,这个说法,自古以来没有人讲过,只有蕅益大师说过。近代印光大师读了《弥陀经要解》,佩服得五体投地,赞叹说,这个批注把净宗讲透了、真正讲明白了,即使古佛再来给《弥陀经》做一部批注,也不能超过其上,这个赞叹还得了!是不是真的?怀疑的人有,不是没有,连讲经的大法师都有怀疑。

  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,讲《楞严经》,三十多年前,那个时候我在这边讲经,正好碰到演培法师,我们认识很久,没有出家的时候我们就很熟,以后是老朋友,在香港又遇到了。他移民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住了二十多年,一九九八年我也住在新加坡,老朋友见面非常欢喜,这是讲经法师。有一天他请我吃饭,在新加坡很有名的一个灵芝素食餐厅,没有别的客人。他问我,他说净空法师,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吃饭?我说我不知道,我还没有神通。他说他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。我说什么问题?就是我刚才讲的,印光大师对《弥陀经要解》的赞叹,他说印光大师是不是说得太过分了?你看这怀疑。我向他老人家报告,我们虽然是老朋友,他大我十岁。我跟他讲,印光大师所说的恰到好处,一点都不过分,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。这个东西难怪他,他修弥勒净土,我们修弥陀净土,不一样。他终极的目标是希望生兜率天内院,亲近弥勒菩萨,我们的目标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都是修净土,但不是一处。但是无论是弥勒净土,或者是弥陀净土,身见要放下,尤其是临命终时最后那一念,最后一念要贪计身者就不能往生。那就此地讲,势必常沦生死,生死就是六道轮回,出不去,欲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