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切需要的一个工作,就是把身见放下,这个重要。最好把见惑放下,好事情,决定是这个身不是我自己。边见放下,边见是对立,就是二边。我的对面是人,我不跟人对立,人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所有一切冲突全没有、全化解了。再进一步,成见放弃,自己对于一切人事物,我没有看法、我没有想法,你们怎么看法、想法都好,我什么都没有。放弃自己的成见,智慧就生起来了。有智慧,自自然然能辨别是非善恶,对于自己有正确的选择。放下邪见,所有一切错误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弃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。这个好,真的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心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我心。要有坚定的信心,我决定生净土;有坚定的愿望,临终时候阿弥陀佛决定在我面前,我们不会失望。还有三百多天的时间,让我们准备办这一桩后事,想着古人一句话,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,带不去的一些财物,包括家亲眷属。家亲眷属要看作什么?同参道友,我们一起共同修这个法门的,我们大家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财物,尽量去做好事,不要再保留住,佛教给我们积财丧道,多帮助些需要的人,广结法缘,这个好事!
「见惑不断,则不能入圣流,势必常沦生死,欲出无期」。那就是你身见不破,你决定离不开娑婆世界六道轮回,这个事情麻烦大了,在六道里头搞轮回,生生世世,苦不堪言。「贪计身者,谓执有我身而贪着计度也」。这是讲什么叫贪计身,执着这个身体是我。贪,让这身体贪图享受,计是计划,度是审度,怎样让身体过得舒服、过得幸福,处处为这个身着想。错了,身不是我,为它造作罪业不值得。头一个,口业,口业是为谁?三寸舌头,咽下去就不知道味道了,就没有味道了。为了三寸舌头,吃众生肉,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。我们只举这一个例子,其它的例子就太多了。都是为身,没有这个身不就不造业了!现在要知道这身是假的,身不是我,我为它造这些业,受这个累赘,不值得,这真错了!
修行人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。他一天吃一餐,到外面去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、没有计较,身心健康。每天的工作是教学,最好的一个老师,认真负责。三十岁开悟,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的。四十九年教学没有听说他哪一天放假,在经典上,如果放假,是大事,一定有记载,没有一天放假。学生真不少,常随弟子,不离开他的,经典上有记载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我们相信,不是常随的人数我想可能比这个更多。所以释迦佛当年教学的这个团体,我们估计至少是三千人以上,这么大一个团体。那个时候没有现代的媒体、没有广播,教学要扩大就是学生的事情,学生学了之后,分头到各地方去讲给别人听。四面八方学生去讲,你听几句就讲几句,不讲错了就行。有些有成就的,可以长期在外面,远距离的,走个一二百里、三四百里地方去教,那就离开佛陀、离开老师了。他们担任教学,一年讲经教学九个月,夏安居三个月回来,回到佛陀的身边再教育,我们今天讲进修教育,就是提升自己。九个月你去外面教别人,每年回来三个月接受佛陀再教育,提升自己。
所以,它是个教学的团体,跟现在宗教的说法,它就不是宗教。宗教里头最重要的,有个创造宇宙的神,佛教没有。佛教在这个地方讲宇宙的起源,那就是今天讲的科学、讲的哲学。哲学里面讲的本体,佛法里面的自性,这是本体,宇宙一切法都是从它变现的,自性能生能现,阿赖耶能变,它说这些。自性是真心,阿赖耶是妄心,真心能生能现,妄心能变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阿赖耶变现的。佛法里头没有神明来造宇宙,没有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介绍是哲学。上这堂课的时候,方老师首先说,「释迦牟尼」,他没有加佛,只说释迦牟尼,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」,他这样介绍给我的,「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」,说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们以前不知道,人云亦云,听别人说的,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。而且在宗教里面属于低级宗教,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,一个真神。佛教是多神教、泛神教,到寺庙里去看,神太多了,泛神教、多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。以前是这么个观念,全错了,谁给我说我也不会相信。
所以我这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行,不是方东美先生介绍,我不会相信。你说是李老师介绍,他是在家居士,他是学佛的,首先迷信。章嘉大师,这是佛教的,我们也不会相信他,虽然高明,不能接受。所以方先生把门打开,我们才看到了,这个开门的人很重要,接引我们入门。我们真正相信,愿意接受了,才认真听老师的教诲。跟章嘉大师三年,大师慈悲,每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到二个小时的时间,跟他三年,我佛法的根基是他老人家奠定的。真的善知识,不是假的。我们初学,从方东美先生那里由哲学入门,认识佛教了。所以他就告诉我,你要学佛,你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,你对他不认识,你就会走错路。怎么认识他?他介绍我,在《大藏经》里头有,《释迦方志》、《释迦谱》,从这里下手,这两样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。这个传记是从经典里头节录下来的,也是个会集本,一切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那些故事节录出来,看这个东西。这个东西看完之后,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人,不是神。
释迦牟尼佛出生是王子,父亲是国王,这是王子,过的是皇家富裕的生活。偶尔出门去游玩的时候,看到生老病死,看到这些现象,引发他去想这些人生的大问题,一切众生都不能避免的问题。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是大学问了。所以十九岁这年离开家庭去学道去,用现在话说去求学。当时印度是宗教之国,而且这些宗教几乎没有不修禅定的。佛经里头讲的四禅八定,这是婆罗门教修的,释迦牟尼佛接受了,把它当作佛门修学基本的禅定。我们知道,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很到家,有这种功夫,对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就清清楚楚,完全明了,是定中境界。六道全明白了,那肯定有问题,六道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?一般知识青年都会想这些问题,我们想释迦牟尼佛不会例外,也会想到这些问题。
他求学十二年,印度的宗教他完全学过,印度所有这些哲学学派他也学过。但是这些问题,无论是学术、宗教都没有法子解决,所以他就放弃了。那年三十岁,放弃了,就是放弃了参学。应该也参学都差不多了,都接触过,没有地方再去问,就入更深的禅定。从四禅八定这个基础再深入,深入到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他的问题完全解决了。这就是今天讲的,科学跟哲学所研究的一些课程他圆满了,全部通达明了了。这时候开始教学,教学第一部讲的经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在菩提树下打坐,定中讲的,没有人知道。把他开悟见性的全部状况都说出来,这部经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用了多少时间?我们人间的时间二七十四天,也有地方讲的三七二十一天,讲完了。定中,没有定功的人,也就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,你没有办法参加他这个法会;你参加他这个研究报告的话,你一定是明心见性,你才有资格参加。
这部经讲完之后,大龙菩萨收到龙宫去收藏,世间没有人知道。六百年之后,龙树菩萨有这个缘分到龙宫去参观,看到这部经典。他看到这部经典吓呆了,分量多大?他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。这个经要是搬到地球,地球装不下。他怎么说的?最长二十一天的时间,怎么说这么多东西!在禅定里头,没有空间、没有时间,一剎那可以变成无量劫,无量劫可以变成一剎那,这念劫圆融。我们这个《华严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《华严经》的题目纲要,就像《四库全书》一样,目录纲要。只把这个东西带回来,经典太大了,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人能够学习,分量太大。所以把目录提要带回来,就是现在的《华严经》。
这开始办学校,办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释迦牟尼佛真的是这样搞的。起初十二年讲阿含,是小学,以后八年讲方等是中学,二十二年般若是大学,最后法华八年那是研究所,他有次第的在教学。四十九年把这些学生,至少我们可以断定,跟他常随众的学生,一直跟他的学生,就是念到研究所毕业。一生搞教育,不是宗教,与宗教不相干。让我们了解之后,这个东西与宗教风马牛不相关。但是释迦牟尼佛不反对宗教,释迦牟尼佛对所有宗教都通达,因为宗教到天道。只要有四禅八定,宗教全通达了,这个世间所有宗教都通达,他比宗教更高。
我们今天时间到了,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