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都相同。
「又光明者,自瑩謂之光,照物謂之明」,這光明兩個字的講法。自瑩,瑩是亮,亮的意思,這是光。像燈一樣,你把它點燃了,它自己放光,這叫光。光能照萬物,照萬物稱之爲明,明了。光明有兩種作用,第一個是「破闇」,黑暗不見了,第二個是「現法」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「蓋佛之光明,是智慧之相」。人有智慧,身頂放光,所以放光是智慧之相。這個光是常光,光有常光、有放光,此地講的是常光。見《往生論注》下卷。「又《超日明叁昧經下》雲:是知大智發外,能照法界,名爲光明」。這個光明作用大!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菩薩能把障礙除掉、把障礙放下,他這個智就能外發,就能遍照法界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知道,我們每個人都有。《華嚴經》世尊常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所以我們不必羨慕別人,羨慕別人是生煩惱,應該知道我們跟別人比一樣都不缺。我們跟誰比?跟佛比,一樣不缺,只是我們今天不能外發。什麼原因?有障礙。
障礙總不外兩種,一個煩惱障,一個所知障,佛經上說二障。煩惱障是第七末那識,所知障是第六意識,這兩種障礙讓我們自己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,稱爲凡夫,佛菩薩眼目當中說之爲「可憐憫者」。有,放不出來這可憐,沒有那就不能怪人,有!嚴重的業障。所以佛慈悲,看到我們的緣成熟了,佛就來幫助我們。什麼叫緣?我能相信這是緣,我能接受這是緣,我能夠理解這是緣,我能夠隨順學習這是緣,這個緣一層比一層深。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什麼是無緣?不相信,不能接受,佛來了也是白來,沒用。可是佛不舍衆生,大乘經裏頭所說的,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任何一個人佛不會舍棄的,佛等著你回頭,只要你相信,他就會來幫助你,你能夠接受,他就來成就你,他的方法微妙殊勝、方便究竟。他有圓滿的智慧,他對于每一個衆生生生世世所造的行業他都知道,像大夫治病一樣,他知道你病根在哪裏,他會對症下藥,所謂藥到病除。他的加持有冥加、有顯加,顯加你感覺到了,冥加你自己不知道,但是你改變了,心態不一樣了,無一不是佛力在加持,只是自己沒有感受到。我們把障礙除掉,大智就外發,能照法界,能照法界就能轉*輪。能轉*輪是什麼意思?就是能教化衆生,就這個意思。轉*輪是教化衆生的意思。這叫光明。
「又《涅槃經》雲:光明名爲智慧」。智慧跟光明是一不是二,智慧是體,光明是起用。「又大慧禅師曰: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此法」。大慧的話是禅宗的法語,他說得好,這意思都很深。只以此光宣妙法,此光什麼意思?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此光,不是外頭來的。你所宣的這些妙法,妙法從哪裏來的?就是這光明出生的,就是你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,不離是光說此法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,大慧禅師這叁句話說盡了,妙極了,我們要能體會到。換句話說,煩惱習氣不能不放下,不放下,你說的法是別人的。別人的法有個很麻煩的事情,很容易把別人的意思講錯了,人家不是這個意思,我們把他的意思講錯了。禅宗裏面有所謂「錯下一個字的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有因果,你要負責任。
怎樣讓我們真正了解佛菩薩的意思,不至于錯會?那你就得要用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覺是什麼?真心,不能用妄心。所以開經偈裏頭,武則天作的,這是名言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那我們今天,不但現前,過去也有,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,完全用自己的知識、自己的意思來解佛經的意思。字是佛說流傳下來,翻譯成中文,今天講解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這個因果可就背大了。宗門這段公案,百丈大師的,百丈是六祖的徒孫,就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師,這個公案從他那個時候發生的。說錯一個字背這麼大的因果,墮在畜生道五百年,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。我們現在擔保我們不說錯嗎?我們敢講經說法嗎?沒有大徹大悟怎麼敢!那照這樣說下來,佛教不是從我們這滅掉了?這是李老師早年教導我們的,我們不敢講經,他勸我們出來,我們自己心裏清楚,不是這塊料,不敢承當。老師就告訴我們,我們不做,佛法就滅了。那做,怎麼做法?教我們學講批注。念老的批注就是這個方法,他不是自己講的,集古大德批注來注這個經,你要說哪裏注錯了,那是古人的批注搞錯了,他沒有責任。這是菩薩在此時此處爲我們現身說法,告訴我們一條路。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修,怎麼修法?修行秘訣就是放下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我非常感謝章嘉大師,我們第一次見面,他就把這個教給我了。佛法修學的秘訣,怎樣能夠快速成就?我向他老人家請教的。他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這是六十一年前的事情,我們在這六十年修學體驗,感恩!他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幫助你看破,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,一直到如來地,妙絕了!爲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,所以你放不下,看破了自然就放下。沒看破是理事的真相不了解,理事真相了解了不再執著。近代,最近這叁十年,科學界裏頭量子力學家提出這些報告,應當多看看,爲什麼?幫助我們看破,幫助我們放下。他跟佛經上講的一樣,我們在佛經上沒有透徹了解,還有懷疑,看到他的報告,懷疑沒有了。沒有懷疑才真正會放下,有一絲毫懷疑,那個放下不是真的。所以大慧這叁句話說得真好!只以此光宣妙法,你所宣的妙法就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此法,說得妙極了。
我們接著往下面看,「彼國天人身頂既有常光,正是智慧成就」。天人是凡聖同居土,包括下品下生,往生最低的果位,身頂都有常光。這常光從哪裏來的?是阿彌陀佛智慧加持給他的。這個智慧加持給他,他如果不得受用,光就發不出來;智慧加給他,它真起作用了,他就放光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起作用是不會放光的,起作用那就會放光。「以佛力護佑」,佛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護佑。「故智慧殊勝」,他沒有智慧,佛把智慧加持給他,讓他的智能彷佛跟佛差不多。要知道這個往生的人是人天身分,同居土,品位不高。「于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悉皆照了。故雲成就一切智慧」,這個可登大了!這上面五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。佛力加持怎麼可能有這樣殊勝的加持?這個加持就等于成佛了。這個意思太深,確實大乘經上所說的,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,等覺菩薩都說不清楚。我們只能夠從一樁事情去體會,這樁事情就是佛常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;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說的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淨宗修學的原理、理論的依據,我們也只能從這個地方得到一點真正的消息。因爲衆生本來是佛,迷得太久了,迷得太深了,沒有辦法自覺,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力加持你,佛能把他的光明分一分給你。他自己有沒有損失?沒有損失。譬如說佛是這一盞燈,他點亮了,你也是一盞燈,沒有點亮,佛把光借給你,把你點燃,點燃是你自己的,不是佛的,佛那裏沒有損失,你自己也沒有多得一點,不增不減。只能從這些意思裏面去體會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只要仰信經論、祖師的話不是騙我們的,句句是真話,句句是實話。
「成就一切智慧」,當然你就「獲得無邊辯才」。辯才從哪裏來的?從智慧生的,有智慧就有辯才,沒有智慧哪有辯才?「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」。因爲佛法沒有定法,即使佛當年在世,跟大家說的法也不是定法,字字句句是活的。你只要能契入境界,你拿到佛的經典,也會生無邊辯才,你也能夠巧說一切法,幫助衆生化解他的疑惑、化解他的業障,他覺悟了,這都叫正法。這個法就是大慧禅師所說的,「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」。佛的光明跟自己的光明是一不是二,佛的智慧跟自己的智慧也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的障礙愈少,自性的智慧透出來就愈多。這兩種障要放!
那我們要問,這經論很多還要不要學?還有這些世間法?這個問題不是問題,問題在你會不會,如果會,什麼都可以學,什麼都可以看;要不會,不會就得暫時要有耐心,我現在不看。現在幹什麼?現在要得叁昧、要開悟。開悟之後一點障礙都沒有,爲什麼?你看這些東西不著相!就跟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教給我們的秘訣一樣,看書,無論看什麼書,不著文字相、不著名字相、不著心緣相,統能開悟。不是佛法,世間法都一樣,它沒有差別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這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會怎麼?不會著相,著相生煩惱,不懂的東西,天天去苦思、苦想,這不是辦法。見如不見,聞如未聞,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裏頭痕迹都不著。那怎麼看?智慧照,照見!照見萬法,這就對了。一切萬法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就對了。
對我們現前境界來說,我們放下不夠,所以看破有限。看破不能放下,那就是章嘉大師說的,你根本沒看破。大師這些話對我印象很深,因爲我以前去問過這個話,看破放不下怎麼辦?老師很幹脆,你根本沒有看破。這一想是有道理,沒有看破,看破哪有放不下的?老師還舉個比喻,他說桌子上,這個地方一堆黃金,這個地方一堆黃銅,你如果認識,你要哪一個?我當然要黃金不要黃銅。他說那你就看破了,你黃銅才放下,你沒看破不行。所以對于事實真相完全認識了解,那是什麼?那要不生煩惱才會了解,夾著煩惱習氣、分別執著,你看不到真相。這個東西沒有法子教的,怎麼教你?只有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你,你自己真下功夫,變成你自己真正的生活行持,就起作用了。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,別再執著,心就平等了;知道這一切事也是假的,那也就不必執著了,于衆生有利的事情做,于衆生不利的事情不做。這個利害不是決定的,是活的,現在有利,過幾天未必是利;將來有利,未必現在也有利,這統統搞清楚。真正的利益是什麼?現前得利,將來還得利,永遠得利,那是真的利益。真的利益決定與性德相應;現前得利益,未來不得利,決定與性德相違背。佛說的性德,最簡單的講,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。十善業是佛行,信解行證,佛的行就是十善,圓滿的十善就是圓滿的佛行。而且特別重視在行,如果你能信能解不行等于零,一定要做到,那真的信。
「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」。善巧,善是善良、善好,巧是巧妙,著重在演,演是表演,做出來給人看,別人有問你就給他說,別人不問就不必說,默默去做、去表演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言能辯了,語能才巧,故曰辯才」。言,能夠辨別清楚,讓大衆聽到之後他能夠了解,了是明了的意思,言;語,能夠才巧、善說,言辭美妙,讓人聽到生歡喜心,這是語能才巧,這叫辯才。「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,稱爲四無礙智」,菩薩說法的智慧、辯才,佛經上的術語叫四無礙智,也叫「四無礙解」,或者叫「四無礙辯」,都是一個意思,叁個名詞是一樁事情。
底下有四無礙的解釋,四無礙怎麼個講法?第一個「法無礙」。法是什麼?這個地方的法是狹義的,就是經典。經典不外乎「名句文」,名是名相,句是語句,完整的一句話,把意思都說清楚了,文是句集合起來,二、叁句以上集合起來稱文。能把名句文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些都是法。這些法,「能诠之教法」,佛教化衆生的方法、智能都記載在這裏頭,所以稱之爲法,四無礙辯才裏頭的法無礙。「诠」是具的意思、善的意思、言的意思,「具也,善也,言也」,言诠。「于教法無滯」,無滯是沒有障礙,能夠通達無礙,這叫做「法無礙」。
這些東西初步,第一個階段學習,先從文字下手。如何避免過失?決定遵循經教跟古德的批注,從這裏下功夫,初學從這下功夫,不許可加入自己的意思。有些人確實根基很厚,有悟性,他領悟得比人深,雖是初學比人深,領悟的沒有錯誤,老師怎麼教他?老師還是教他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,遵守古大德的意思,就像念老這個方法。但是學批注,初學的人不能夠用集注,集注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,你把那個選錯了。初學的人一定是一家之言,我學一部經用哪個批注,就是跟那一個人學,學一家之言。一家之言裏頭有碰到障礙,不好講,自己不能理解,參考別家的批注;就參考這一句,不能參考它一篇,那就會搞亂了。如果實在講不通,就照念沒有關系,講經的時候這個地方我不太了解,我念給大家聽,不會錯。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爲知,所有問題都是出在這個地方。自己了解不夠清楚,又是面子問題,好像這一段不講不好意思,人家看輕了。這個沒有關系,這是什麼?這不算過失,講錯了是真正過錯。所以這些方法,對初學的人說。
初學的根機也不一樣,老師教的方法也不是完全相同,但是他有原則,這個原則要遵守。不讓你發揮是什麼?你很聰明、有才智,這是教你修忍辱波羅蜜。因爲有才智的人講得還不錯,人家一贊歎就傲慢心生起來、貢高心生起來,那個才危險!那真正會把自己毀掉。所以善知識遇到這樣的人,壓你,你要肯接受、肯忍耐,則大器晚成,他會成就。如果不能忍耐,那善知識就放棄了,這不行,這人不會有成就,別看他聰明,到最後怎麼?聰明反被聰明誤。人家看得清楚、看得出來,我們自己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真正遇到善友、遇到善知識,他會幫助你、成就你,他不會害你,所以不忍不行。忍下面就是定,能忍才能得定,得定才能開慧。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,凡是不能忍的,定就得不到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