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宗教局局長,還有個是文化局的局長,兩位局長陪同我去參觀山東青州出土的一些文物。非常難得,正好在北京展覽,我去看了,那個東西是南北朝時代的。我看到袈裟,我才想起它表法的意思。袈裟,這個大衣,它裏面的紋是十法界,最上面這一格是佛法界,下面繡的是菩薩,再繡的是聲聞、緣覺,到最底下的那一格是地獄。這個意思好,表十法界,這一件衣服披在身上,念念不忘十法界,十法界的衆生都要度。以前我們不知道這一格一格什麼意思,都稱之爲福田衣,一看那個才曉得,它裏頭每一格是一個法界。法界無量無邊,從這件衣的設計上體現出這個意思。你看它接頭的地方,它這個格子是錯綜的,也很整齊。到我們這個地方並沒有,這條線並不是到此爲止,它還繼續在延長,無限的在延長,這個意思好!兩頭,無限的讓你延長。這是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,在你一個身上,一體,表這個意思。兩個局長陪我,我就在這個袈裟看到這個圖案,我就講給他們聽。這是過去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圖,不曉得包含這個意思。看到這個圖才知道,這一件袈裟代表遍法界虛空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表現在這個衣上。

  我們繼續看下面文,「今經備集五譯文義」,五種原譯本的經文、義理,「結成此願,名爲衣食自至願」。就是這段經文雖然不長,不是一個本子裏頭的,五種原譯本裏頭都有,把它會集在一起,結成此願。「如《會疏》釋《魏譯》」,《魏譯》流通最廣,是康僧铠的翻譯本。在五種原譯本裏面,他翻得好,文也比較通暢,義很具足,所以古時候學《無量壽經》全學他的本子。我過去在臺中,李老師講《無量壽經》,早年他講過一次,是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本子。以後我到臺中,聽他講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用《魏譯》的康僧铠的本子,是隋朝慧遠的批注,這個批注叫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我學過這個本子。老師對于夏蓮居這個本子以後他就不講了,他把這個本子給了我,裏面批注、段落都勾出來,可以說相當詳細,我們能看得懂。

  老師給我這個本子我很歡喜,我就想講。這個本子很喜歡,比五種原譯本確實是好,非常歡喜。老師那時候製止,他說你現在不能講。我問他爲什麼?他說這個本子有爭議,有很多人批評。他說你講這個本子,你年輕,出家不久,恐怕你招架不住。我就明白了。一直到老師往生了,他這個眉注本很多人沒看見,我把這個本子印了一萬本,在海外流通。每個人看到這個本子都歡喜,緣成熟了,要我講。我第一遍講是在舊金山,第二遍好像是在溫哥華,在溫哥華講過一遍。先後用這個本子好像是講過十遍,每到一個地方都講這個本子。

  那個時候我跟黃念老沒有聯系,不知道,一直到他到美國去訪問,經過同學的聯系才知道。沒見面之前,他的名字我知道,這是李老師在臺中曾經提到過,所以我有這麼個概念,知道梅光羲的外甥,知道有這麼一個人。因爲在這個會集本裏面,前面的序文,梅光羲寫的,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,所以李老師對這個非常珍重。後面黃念老一篇跋,跋文,有這麼個印象。聽說他要到美國來,我們表示歡迎。他這個批注,那個時候剛剛完成,我們現在這個批注裏頭他修訂過的。我們第一次印的本子是原本,跟這裏頭的內容他有很多都補充。才看到他這個本子,他那個時候只帶了一部到美國,他送給我了,油印印的。現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,什麼叫油印。刻鋼版,油印印的,那品質很差。數量當然很少,我估計頂多一百二十本,一百二十本之後,那個蠟紙就不能用了,字就看不清楚了。我相信他是選最清楚、最好的帶到美國去,就一套,送給我了。聽說我也講這部經,送給我了。我把它帶回臺灣,印了一萬冊,重新做版印了一萬冊,送給他,非常歡喜。這個批注就這樣流通了。

  我們在海外廣泛的宣傳,所以大家對這個本子熟悉了,學的人漸漸多了。可是沒想到還是有風波,在國內,在臺灣也有,反對會集本。讓我想到,黃念祖老居士采取集注的方法來批注,這是智慧。如果他自己寫的批注,這些反對的人對他會有批評,不承認他的批注,這個批注就無法流通。他今天用集注,不是我注的,是經上,用經來注經,用祖師大德的東西來注經,不是自己的。這個讓大家看心服口服,再沒話說了。采取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注疏,總共用了一百九十叁種。我們學這一部批注就學了一百九十叁部經論、注疏,就好像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一樣,這一百九十叁種東西裏頭的精華節錄在此地,配上這個經文,實在是難得。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沒多久,他就做這個工作,真難得!真不容易!用這種方法是真實智慧,別人來找碴的時候可以推卸責任:不是我的,我從這兒抄來的、從那兒抄來的,都不是我的。他替我們做了這麼一樁好事。所以這個注是集注,不是他個人著作,集注,全是引經據典。

  「如《會疏》釋《魏譯》曰:佛本何故興此願」,這問得好,佛爲什麼會興起這一願?下面解釋,「見或國土」,就是或者有一些國土,「爲衣食故,苦役萬般。四時不甯處,一生疲貪求」,疲是疲倦,疲倦于貪求。「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,镬中」,镬是鍋,我們現在講鍋。以前古時候煮東西用鼎,鼎有叁個腿,下面燒火,那是有腳的鍋。那個鍋是什麼?遊牧民族他隨時可以帶走的,它移動的。以後從遊牧到農耕,農耕就定居了,定居才發明了竈,竈上用鍋就不要那個足,腳就沒有了。這個镬是鍋。這是講衣食之苦,爲衣食苦役萬般,爲這個辛苦。四時不甯處,真是靠天吃飯,如果遇到水災、旱災,要是一年沒有收成,這生活怎麼辦?所以往往一個災難,多少人無家可歸,變成乞丐。一生疲于貪求,他不貪求別的,貪求衣食足,不過分,但是這個很不容易。何況耕種,多少這些生命死在耕種當中。種田,多少小動物喪失生命。「镬中殺無量蠶子」,這是講衣服,蠶絲,煮繭。這些事情,我們小時候農村裏面家家都做。養蠶,種桑樹,蠶結成繭的時候煮這個繭,抽絲,這蠶全都死了,所以這一件衣服多少蠶繭成就的。「依之沈迷無涯,受苦無窮」。關于飲食,跟衆生結了多少冤仇,我們不知道,佛菩薩知道。冤冤相報,這就是世間劫難的來由,爲什麼會有災難?冤冤相報。

  「是故願言」,阿彌陀佛觀察十方諸佛剎土裏有這些事情,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人也是爲了衣食無可奈何,但是殺害這麼多衆生這是過失、罪過,不曉得。所以佛發願,彌陀發願,「我土聖衆,衣食住宅,隨意現前,著衣吃飯,皆助道法也」。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?現在科學家提出來的,用意念。這個方法佛在經上說過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這句話說得容易,真正做起來非常困難,誰能夠製心一處?真正能製心一處,最低的水平也是阿羅漢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九次第定,比四禅八定還要高一等級。四禅色界天,四空定無色界天,比這個再提升一級,超越六道輪回,這個問題才能解決,不是普通人能做的。

  「種種供具者」,這供佛所用的,「花香、幢幡、寶蓋」。花是代表因的,植物先開花後結果。所以供佛是表法的,供養佛,對佛的敬意,裏面包含著自覺覺他。我們看到花,知道要修好因,後面會得善果,花代表因。供果就是代表果實,要有果實,好的果實一定有好的花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表這個意思,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。香是供養裏面不能缺少的,香代表戒香,「戒定真香」,這香贊裏頭有,它有表法的意思在。香也代表信香,信香是什麼意思?我們跟佛聯系,取這個意思。這個意思是古時候戰爭,烽火臺,烽火臺就是香爐。古時候沒有這些通信,用什麼方法?烽火臺上點狼煙。狼煙,狼的糞,燒起來,它的煙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被風吹散,一點的時候煙就升很高。那個烽火臺點上煙,這個地方馬上接著點,一下傳下去,很快,從邊疆就傳到京城,就傳到首都,讓京城裏面知道邊疆有事情了。用這個方法傳遞,所以這是通信。佛門裏面香爐,香爐就像那個烽火臺一樣,我們燃的香讓佛知道,我們跟佛用這個通信,心心相印,取這個意思。如何跟佛相應?點一支香,取這個意思。

  幢幡也是信號。從前寺院都有旗杆,旗杆不是升國旗的,是挂幢幡的。佛法很謙虛,不宣傳,宣傳顯得傲慢。如果今天道場裏有講經,希望大家來聽,旗杆上就挂上幢。幢是圓形的,升到那裏,升到上面去,告訴大家今天道場有講經,喜歡聽經的可以來。讓你自動來,不是發邀請函通知你,不是的。如果今天有法會,法會就升幡,幡是扁的。所以它是信號,通知大家的。經講得不好,請你見諒,我不是邀請你來,你是自己願意來的。這個意思好,謙虛,對人恭敬。寶蓋是防灰塵的。寶蓋多半是在佛像的頂上,佛像雖然在大殿裏面,但是上面還是用寶蓋,防灰塵落在身上。這個意思就是防止染汙,防止染汙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染汙,而不是身體的染汙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「璎珞」這是莊嚴具,表智慧、德能。「臥具」是叁衣之外,晚上休息時候的臥具。佛陀在世,因爲他處的是熱帶地區,所以穿著很簡單,有一塊布墊在地下,這叫具。現在佛門的具,拿去鋪拜墊拜佛,那不是拜佛用的,那個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下面、墊在下面。現在沒有這個用途了,但是具還是有,拜佛的時候叫展具。古印度沒有,這是中國人發明的,展具。「天樂等等」,天樂是音樂,音樂也可以供佛。玩具也可以供佛,代表什麼?代表遊戲神通,表這個意思。你看《地藏經》上就有玩具供佛,表遊戲神通。它有表法的意思,就是說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人間別當真,把它看作遊戲,你就沒有煩惱了。這些東西統統是供具,這是略舉幾種代表。

  「如是一切無量無邊」,供具很多,說不盡,「皆隨意即至」,沒有一樣不是隨心如願,想什麼這個東西就現前,「如願供養」。我們供佛、供法、供僧,供具不必去經營、不必去操心,隨念就得到。「如《吳譯》曰:欲得自然萬種之物,即皆在前,持用供養諸佛」。萬種之物上面加個自然,隨心所欲,變幻而生,用這個來供佛、供養叁寶。「《宋譯》曰:我以神力,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,一一供養」。《宋譯》本子這一句也很好。這個我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以他的本願威神,讓這些供具隨著極樂世界這些菩薩,他們到哪個地方去禮佛、供養、聞法,這些供具都隨著這些菩薩,讓這些菩薩將這些供具都能夠在佛前面供養。彌陀神力加持!「是故雲:隨意即至,無不滿願」,就同菩薩自己的心念一樣,我想什麼,東西就在現前。東西從哪來的?阿彌陀佛供給的,都能滿你的願。這個很不容易,可是阿彌陀佛都做到了,四十八願願願圓滿,沒有一願是空願。

  所以四十八願,我們從這就理解,極樂世界人、往生的人他們在那邊的生活狀況、學習的狀況,全都看到了。我們肯定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因爲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,講得這麼詳細,沒有把極樂世界社會狀況給我們介紹。極樂世界有沒有國王?有沒有上帝?沒有,從來沒有提過。極樂世界有沒有做生意買賣的?沒提到過,士農工商都沒有。你看,飯食都是自己來的,極樂世界沒有農業,也沒有工業。你細細去觀察,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只有兩種人,一個是阿彌陀佛,一個是菩薩,阿彌陀佛是老師,學生是菩薩,完全是個學校。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,我們這個世界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他們那邊那個世界沒有這種情形。有,但是不叫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它換了個名詞,叫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。這是什麼?這是學生等級不一樣,凡聖同居土好比是小學,方便有余土好比是中學,實報莊嚴土好比是大學,它是按你修行程度來分的。等覺就好像是研究所,畢業了就成佛了,就是妙覺。

  所以,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裏去幹什麼?去上學去的,現在講留學,到極樂世界去留學。畢業了,拿到學位就是佛陀,拿到佛陀的學位。佛陀是佛教最高的學位,像現在學校裏面的博士,每個人都可以拿到。拿到之後,也學佛一樣,發願教化衆生。也有應化在各個不同的行業,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,無論他在哪一個行業,都是在那裏教化衆生。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而對于各行各業沒有一絲毫的貪染。這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了,任何一個行業都做出最好的榜樣,真正覺悟人的樣子,不迷惑。這也是教給我們,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,佛法跟世間法融成了一體。在世間法裏頭覺悟了,就是佛法,佛法裏頭迷了,就是世間法,世間、出世間是一不是二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我們自己學習,幫助別人,就圓融了,真正學會了經上告訴我們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;我們現在沒做到,總是要求這個、要求那個,那不圓融。佛與法身大士爲什麼那麼圓融?真正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這沒有別的,他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了。而且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,前面我們學過的具足六通,對于任何一個人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麼全知道,所以教化容易契機。阿賴耶識裏頭有這些種子,教起來就特別容易,如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種子,教起來就難,你得給他先種種子。菩薩都做,根熟的幫助他成佛,不成熟的幫助他成長,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,統統都做,一個衆生都不舍棄,像這些我們都應當要學習。佛法裏面學的東西多,學不盡!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