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念了。「礼敬诸佛」,普贤菩萨的礼敬,礼是在形相上说,敬是在内心上讲,内心那种诚敬达到极处。是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,没有通过意识,平等的恭敬、普遍的恭敬,遍法界虚空界一个众生也没漏掉的那种恭敬;在面前的恭敬,有礼敬,不在面前的也是礼敬,谁能做得到?他做到了。凡是修这个法门的,统统称为普贤菩萨。
所以,普贤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,我们如果要学,初信位的普贤菩萨。但是我们这个初信位没拿到,为什么?初信位身见破了,我们身见没破、边见没破、成见没破。那我们修普贤菩萨、学普贤十愿是在预备班,不是正式的班,是在预备班。遇到净土,这个班又变成特别班了,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预备班,一往生就晋等了。晋等不见得是从一年级、二年级开始,晋等可能提升到插班。就像前面昙鸾法师所说的,极乐世界不一定是按部就班,一地一地往上提升,不一定,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,他可以跳级。这就是为什么华严会上文殊、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,那个地方可以超越。在华藏世界不能超越,按部就班一级一级的往上提升,那里可以超越。没有这个好处,去那里干什么?如果去完全是相同的,没有必要。这个地方学习很特殊,跟一般诸佛如来教学不一样。皆行普贤之道,这个大乘经上我们读过,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;换句话说,普贤行是必修的科目。什么时候修?至少圆教初住菩萨开始修,初住菩萨有这个条件,发菩提心了。
我们看末后这一段,「如是极乐大士」,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,「被弘誓铠,入生死海,虽生他方世界,或现身秽土,因有弥陀愿力加持,永离恶趣」。极乐大士总指所有往生的这些人,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,这四个字全都包括了。这些菩萨都被弘誓铠,这个弘誓是四弘誓愿。我们跟普贤菩萨关系密切,当然也被着十大愿王,还有在极乐世界,肯定也具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这是弘誓铠。这样再入生死海,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苦难众生多,他们又来了。我们今天地球上遭这么大的难,这些菩萨来不来?肯定来。哪个地方有灾难,他们都到那里去,把这些灾难化解;不能完全化解,等于说把它冲淡、减轻。为什么不能全化解?众生的业力,灾难就是消业障的。消业障受的苦太深、太大,菩萨不忍心,也跟大家在一起接受灾难。他跟我们在一起接受灾难,灾难会减轻,这是菩萨无尽的慈悲。
『虽生他方世界』,这个生是示现。无论是应身,应身是到这个世界来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也投胎、也有父母,就是八相成道。有化身,我们有急难的时候他在旁边帮忙,我们也不知道他从哪来的。他帮助我们很多,灾难过去了他也离开了,不一定再碰到他,这是化身。应身、化身都有。因有弥陀愿力加持,『永离恶趣』。他在我们这里混在一起,跟我们同样的行持,我们造业,他也在造业;我们造业有果报,他造业没有果报。什么原因?他没有心,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着,所以他造业没事,没有果报。我们造业有心,有心就有果报;我们迷,他觉悟。这个在四摄法里面叫「同事摄」。所以同事摄要有这个本事,没有这个本事不可以同事,那你真的造业了。有这个本事,形相上跟你一样,骨子里完全两样,人家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,心里头没有痕迹。得佛力加持,他不会堕三恶道。
「各各随其意乐」,这各各,应化的这些菩萨们。随其是什么?随众生,恒顺众生,或者为众生『说法』,或者示现『听法』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释迦示现的是说法。目犍连、舍利弗这些人,世尊告诉我们,他不是凡人,他们早都成佛了。成佛,倒驾慈航来协助释迦牟尼佛,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做出那个学佛的样子给别人看,影响别人,他来听法,他不是凡人。「或现神通」,透一些信息。现在现神通透信息的人太多了,里头有没有真的?有;有没有假的?也有。真的、假的我们不能辨别,那我们得小心谨慎。这些信息可以做为参考数据,决定不能把它当真,你把它当真,那亏就吃大了。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应对?经典,经典是我们的标准。你所透的信息跟经上讲的一样的,我们可以相信、可以接受你;跟经典完全违反的,我们理都不需要理他。他教给我们应对的方法,跟经上讲的一样,可以参考,增长我们信心;与经典所讲的方法是相反的,我们决定不能够信从,这个重要!我们今天的法门,这个应对的方法是绝对的方法,决定不能够改变的,那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决定不错。他叫我们换个方法,我们不能听他的,这是对于一些灵媒应该有的心态。
「随意修习,悉皆圆满」,你看,能随众生的意思教他修学的方法,他都能得到利益、都能得到满足,这是众生学了。为什么?众生善根不相同,福德不一样,智愚不相等。有人心量小的,现前苦难解除他就很满足了,有些人并不在乎眼前的苦难,他要想到来世、想到往后。这里面有大乘、有小乘,恒顺众生,去帮助他。「众生受教,亦皆至心信乐,求生净土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这是这个众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,你把净土介绍给他,他能接受。他能信、能解,肯依教奉行,发心一向专念,这个众生这一生就得度了,这叫根熟众生。这是非常可贵的,遇到他,一定要帮助他在这一生成就妙果。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妙果,生到西方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,这是最难得、最殊胜的。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再看底下这一章,第十八章,第十八章有两愿,三十七、三十八,有两愿。这一章「庄严妙乐」,我们这个科里面分了五段,大概是两章。第一段是第三十七,「衣食自至愿」。
【我作佛时。生我国者。所须饮食。衣服。种种供具。随意即至。无不满愿。】
这几句经文是一愿,「衣食自至」。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右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。饮食衣服,见《宋译》。种种供具,见《唐译》」。这个地方念老给我们说明,会集这文字从哪里来的。会集最重要的,不能改变原译本的文字,不能改动,一定要用它的原文。所以给我们说出来了,『饮食衣服』《宋译》本的,『种种供具』《唐译》的。「又《汉译》第二十三愿曰:我国诸菩萨欲饭时,则七宝钵中,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,食已,钵皆自然去」。《吴译》的本子第十四愿跟这个相同。我们这个世界,得的这个身体是血肉之躯,需要饮食来养活,没有饮食就不能生存。极乐世界人要不要?不要。不要,为什么阿弥陀佛有这一愿?阿弥陀佛的愿不是自己在那里想出来的,这个前面我们念过,一定要记住,他是去考察、参学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。这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,是表法的,表什么?表大圆满,也就是说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诸佛剎土,他都去考察过、都去看过。极乐世界是根据这样子建造的,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好的他统统要,不好的全部都不要。所以,极乐世界成就超过一切诸佛剎土,这么一回事情。这个做法非常的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我们真的能相信。不是自己想的,没有人设计,也没有人去建造,这种大愿自然的成就,大愿功德的成就。
看到有许许多多诸佛剎土里面,六道里面的众生需要饮食、衣服、居住的环境,为这些事情操心,为这些事情生起忧虑,为这些事情生烦恼,不知道有多少人。所以弥陀发了个愿,他这个环境里头,极乐世界,衣食自然,你想要衣,衣就来,想要食,食就来了,让你一点都不要操心。《汉译》这个二十三愿说得好,我国,就是极乐世界,诸菩萨想吃饭的时候,实际上是习气。特别是什么?去往生没有多久的,还带着我们这个世界一些生活习惯,习气没有忘掉。到那儿一想,怎么好久没吃饭了?这个念头起来了。念头一起来的时候,饭菜都在桌上了,都已经摆好了,念头一动它就来了。再一想,现在我在极乐世界,我们的身是法性身,不需要这个东西,它马上就没有了。随着你的念头生起这些现象。你看欲饭时,七宝钵中,七宝钵是我们今天讲的餐具,碗筷盆瓢这些东西,都是宝,都是七宝成就的,非常精致,这里面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。食已,吃完了不需要了,钵皆自然去,没有了,不需要去洗碗,这个麻烦。你说极乐世界多好。《吴译》第十四愿跟这个相同,意思相同。
「又《魏译》第三十八愿曰:国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随念即至」,心里面想要衣服的时候,衣服就已经穿身上。「如佛所赞应法妙服,自然在身」,佛所赞的,应法妙服是袈裟,袈裟已经在身上了。不需要裁缝,也不会染污,不需要去洗衣服,这些事情统统都省掉了,衣食自然。佛的袈裟,像我们这个二十五条衣,这是大礼服,叫大衣。长礼服是七条,工作服是五条,叫五衣是工作服,七衣是长礼服,九条以上到二十五条都称为大礼服。为什么缝成一格一格的?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饭容易得到,每天托钵,人家吃剩的,或者是特别给你留一点,供养出家人;衣不容易,衣很难得到,衣是要纺织。出家人的衣服多半是捡人家旧衣服,破了、坏了、丢弃掉的,去捡这种衣服来。捡来看看里头还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,累积在一起可以缝一件衣服,再把它缝起来,这么来的。因此,一件衣服质料不一样,颜色也不一样,穿起来也不好看,所以佛叫染色。衣缝好之后把它染,染成这种咖啡色的。红黄蓝白黑,这叫五正色,这是世俗人穿。那佛呢?佛把这五种颜色混在一起,染成这个颜色,叫染色衣,这叫袈裟。袈裟意思就是混合的、杂色的,五种颜色统统有,袈裟就是很多杂聚在一起,这个意思。所以,饭也叫袈裟,为什么?不是一家托来的饭。佛托钵的时候准许你去七家,每一家给一点点,都在一个钵里头,所以它是混合起来的。这也显示佛法里头一个基本的概念,就是和合,今天讲的多元文化。它不讲独立的,它讲和合,它讲包容。
这袈裟里面,我是有一次在北京,叶局长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