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宗教局局长,还有个是文化局的局长,两位局长陪同我去参观山东青州出土的一些文物。非常难得,正好在北京展览,我去看了,那个东西是南北朝时代的。我看到袈裟,我才想起它表法的意思。袈裟,这个大衣,它里面的纹是十法界,最上面这一格是佛法界,下面绣的是菩萨,再绣的是声闻、缘觉,到最底下的那一格是地狱。这个意思好,表十法界,这一件衣服披在身上,念念不忘十法界,十法界的众生都要度。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一格一格什么意思,都称之为福田衣,一看那个才晓得,它里头每一格是一个法界。法界无量无边,从这件衣的设计上体现出这个意思。你看它接头的地方,它这个格子是错综的,也很整齐。到我们这个地方并没有,这条线并不是到此为止,它还继续在延长,无限的在延长,这个意思好!两头,无限的让你延长。这是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,在你一个身上,一体,表这个意思。两个局长陪我,我就在这个袈裟看到这个图案,我就讲给他们听。这是过去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图,不晓得包含这个意思。看到这个图才知道,这一件袈裟代表遍法界虚空界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表现在这个衣上。

  我们继续看下面文,「今经备集五译文义」,五种原译本的经文、义理,「结成此愿,名为衣食自至愿」。就是这段经文虽然不长,不是一个本子里头的,五种原译本里头都有,把它会集在一起,结成此愿。「如《会疏》释《魏译》」,《魏译》流通最广,是康僧铠的翻译本。在五种原译本里面,他翻得好,文也比较通畅,义很具足,所以古时候学《无量寿经》全学他的本子。我过去在台中,李老师讲《无量寿经》,早年他讲过一次,是用夏莲居老居士的本子。以后我到台中,听他讲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用《魏译》的康僧铠的本子,是隋朝慧远的批注,这个批注叫《无量寿经义疏》,我学过这个本子。老师对于夏莲居这个本子以后他就不讲了,他把这个本子给了我,里面批注、段落都勾出来,可以说相当详细,我们能看得懂。

  老师给我这个本子我很欢喜,我就想讲。这个本子很喜欢,比五种原译本确实是好,非常欢喜。老师那时候制止,他说你现在不能讲。我问他为什么?他说这个本子有争议,有很多人批评。他说你讲这个本子,你年轻,出家不久,恐怕你招架不住。我就明白了。一直到老师往生了,他这个眉注本很多人没看见,我把这个本子印了一万本,在海外流通。每个人看到这个本子都欢喜,缘成熟了,要我讲。我第一遍讲是在旧金山,第二遍好像是在温哥华,在温哥华讲过一遍。先后用这个本子好像是讲过十遍,每到一个地方都讲这个本子。

  那个时候我跟黄念老没有联系,不知道,一直到他到美国去访问,经过同学的联系才知道。没见面之前,他的名字我知道,这是李老师在台中曾经提到过,所以我有这么个概念,知道梅光羲的外甥,知道有这么一个人。因为在这个会集本里面,前面的序文,梅光羲写的,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,所以李老师对这个非常珍重。后面黄念老一篇跋,跋文,有这么个印象。听说他要到美国来,我们表示欢迎。他这个批注,那个时候刚刚完成,我们现在这个批注里头他修订过的。我们第一次印的本子是原本,跟这里头的内容他有很多都补充。才看到他这个本子,他那个时候只带了一部到美国,他送给我了,油印印的。现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,什么叫油印。刻钢版,油印印的,那品质很差。数量当然很少,我估计顶多一百二十本,一百二十本之后,那个蜡纸就不能用了,字就看不清楚了。我相信他是选最清楚、最好的带到美国去,就一套,送给我了。听说我也讲这部经,送给我了。我把它带回台湾,印了一万册,重新做版印了一万册,送给他,非常欢喜。这个批注就这样流通了。

  我们在海外广泛的宣传,所以大家对这个本子熟悉了,学的人渐渐多了。可是没想到还是有风波,在国内,在台湾也有,反对会集本。让我想到,黄念祖老居士采取集注的方法来批注,这是智慧。如果他自己写的批注,这些反对的人对他会有批评,不承认他的批注,这个批注就无法流通。他今天用集注,不是我注的,是经上,用经来注经,用祖师大德的东西来注经,不是自己的。这个让大家看心服口服,再没话说了。采取了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,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。我们学这一部批注就学了一百九十三部经论、注疏,就好像唐太宗的《群书治要》一样,这一百九十三种东西里头的精华节录在此地,配上这个经文,实在是难得。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没多久,他就做这个工作,真难得!真不容易!用这种方法是真实智慧,别人来找碴的时候可以推卸责任:不是我的,我从这儿抄来的、从那儿抄来的,都不是我的。他替我们做了这么一桩好事。所以这个注是集注,不是他个人著作,集注,全是引经据典。

  「如《会疏》释《魏译》曰:佛本何故兴此愿」,这问得好,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?下面解释,「见或国土」,就是或者有一些国土,「为衣食故,苦役万般。四时不宁处,一生疲贪求」,疲是疲倦,疲倦于贪求。「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,镬中」,镬是锅,我们现在讲锅。以前古时候煮东西用鼎,鼎有三个腿,下面烧火,那是有脚的锅。那个锅是什么?游牧民族他随时可以带走的,它移动的。以后从游牧到农耕,农耕就定居了,定居才发明了灶,灶上用锅就不要那个足,脚就没有了。这个镬是锅。这是讲衣食之苦,为衣食苦役万般,为这个辛苦。四时不宁处,真是靠天吃饭,如果遇到水灾、旱灾,要是一年没有收成,这生活怎么办?所以往往一个灾难,多少人无家可归,变成乞丐。一生疲于贪求,他不贪求别的,贪求衣食足,不过分,但是这个很不容易。何况耕种,多少这些生命死在耕种当中。种田,多少小动物丧失生命。「镬中杀无量蚕子」,这是讲衣服,蚕丝,煮茧。这些事情,我们小时候农村里面家家都做。养蚕,种桑树,蚕结成茧的时候煮这个茧,抽丝,这蚕全都死了,所以这一件衣服多少蚕茧成就的。「依之沉迷无涯,受苦无穷」。关于饮食,跟众生结了多少冤仇,我们不知道,佛菩萨知道。冤冤相报,这就是世间劫难的来由,为什么会有灾难?冤冤相报。

  「是故愿言」,阿弥陀佛观察十方诸佛剎土里有这些事情,这是大事,这不是小事。人也是为了衣食无可奈何,但是杀害这么多众生这是过失、罪过,不晓得。所以佛发愿,弥陀发愿,「我土圣众,衣食住宅,随意现前,着衣吃饭,皆助道法也」。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?现在科学家提出来的,用意念。这个方法佛在经上说过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这句话说得容易,真正做起来非常困难,谁能够制心一处?真正能制心一处,最低的水平也是阿罗汉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九次第定,比四禅八定还要高一等级。四禅色界天,四空定无色界天,比这个再提升一级,超越六道轮回,这个问题才能解决,不是普通人能做的。

  「种种供具者」,这供佛所用的,「花香、幢幡、宝盖」。花是代表因的,植物先开花后结果。所以供佛是表法的,供养佛,对佛的敬意,里面包含着自觉觉他。我们看到花,知道要修好因,后面会得善果,花代表因。供果就是代表果实,要有果实,好的果实一定有好的花,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,表这个意思,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。香是供养里面不能缺少的,香代表戒香,「戒定真香」,这香赞里头有,它有表法的意思在。香也代表信香,信香是什么意思?我们跟佛联系,取这个意思。这个意思是古时候战争,烽火台,烽火台就是香炉。古时候没有这些通信,用什么方法?烽火台上点狼烟。狼烟,狼的粪,烧起来,它的烟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被风吹散,一点的时候烟就升很高。那个烽火台点上烟,这个地方马上接着点,一下传下去,很快,从边疆就传到京城,就传到首都,让京城里面知道边疆有事情了。用这个方法传递,所以这是通信。佛门里面香炉,香炉就像那个烽火台一样,我们燃的香让佛知道,我们跟佛用这个通信,心心相印,取这个意思。如何跟佛相应?点一支香,取这个意思。

  幢幡也是信号。从前寺院都有旗杆,旗杆不是升国旗的,是挂幢幡的。佛法很谦虚,不宣传,宣传显得傲慢。如果今天道场里有讲经,希望大家来听,旗杆上就挂上幢。幢是圆形的,升到那里,升到上面去,告诉大家今天道场有讲经,喜欢听经的可以来。让你自动来,不是发邀请函通知你,不是的。如果今天有法会,法会就升幡,幡是扁的。所以它是信号,通知大家的。经讲得不好,请你见谅,我不是邀请你来,你是自己愿意来的。这个意思好,谦虚,对人恭敬。宝盖是防灰尘的。宝盖多半是在佛像的顶上,佛像虽然在大殿里面,但是上面还是用宝盖,防灰尘落在身上。这个意思就是防止染污,防止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染污,而不是身体的染污,取这个意思。

  「璎珞」这是庄严具,表智慧、德能。「卧具」是三衣之外,晚上休息时候的卧具。佛陀在世,因为他处的是热带地区,所以穿着很简单,有一块布垫在地下,这叫具。现在佛门的具,拿去铺拜垫拜佛,那不是拜佛用的,那个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下面、垫在下面。现在没有这个用途了,但是具还是有,拜佛的时候叫展具。古印度没有,这是中国人发明的,展具。「天乐等等」,天乐是音乐,音乐也可以供佛。玩具也可以供佛,代表什么?代表游戏神通,表这个意思。你看《地藏经》上就有玩具供佛,表游戏神通。它有表法的意思,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人间别当真,把它看作游戏,你就没有烦恼了。这些东西统统是供具,这是略举几种代表。

  「如是一切无量无边」,供具很多,说不尽,「皆随意即至」,没有一样不是随心如愿,想什么这个东西就现前,「如愿供养」。我们供佛、供法、供僧,供具不必去经营、不必去操心,随念就得到。「如《吴译》曰:欲得自然万种之物,即皆在前,持用供养诸佛」。万种之物上面加个自然,随心所欲,变幻而生,用这个来供佛、供养三宝。「《宋译》曰:我以神力,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,一一供养」。《宋译》本子这一句也很好。这个我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以他的本愿威神,让这些供具随着极乐世界这些菩萨,他们到哪个地方去礼佛、供养、闻法,这些供具都随着这些菩萨,让这些菩萨将这些供具都能够在佛前面供养。弥陀神力加持!「是故云:随意即至,无不满愿」,就同菩萨自己的心念一样,我想什么,东西就在现前。东西从哪来的?阿弥陀佛供给的,都能满你的愿。这个很不容易,可是阿弥陀佛都做到了,四十八愿愿愿圆满,没有一愿是空愿。

  所以四十八愿,我们从这就理解,极乐世界人、往生的人他们在那边的生活状况、学习的状况,全都看到了。我们肯定极乐世界是个学校,因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,讲得这么详细,没有把极乐世界社会状况给我们介绍。极乐世界有没有国王?有没有上帝?没有,从来没有提过。极乐世界有没有做生意买卖的?没提到过,士农工商都没有。你看,饭食都是自己来的,极乐世界没有农业,也没有工业。你细细去观察,极乐世界是个学校,只有两种人,一个是阿弥陀佛,一个是菩萨,阿弥陀佛是老师,学生是菩萨,完全是个学校。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,我们这个世界有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他们那边那个世界没有这种情形。有,但是不叫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它换了个名词,叫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。这是什么?这是学生等级不一样,凡圣同居土好比是小学,方便有余土好比是中学,实报庄严土好比是大学,它是按你修行程度来分的。等觉就好像是研究所,毕业了就成佛了,就是妙觉。

  所以,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那里去干什么?去上学去的,现在讲留学,到极乐世界去留学。毕业了,拿到学位就是佛陀,拿到佛陀的学位。佛陀是佛教最高的学位,像现在学校里面的博士,每个人都可以拿到。拿到之后,也学佛一样,发愿教化众生。也有应化在各个不同的行业,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,无论他在哪一个行业,都是在那里教化众生。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而对于各行各业没有一丝毫的贪染。这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,任何一个行业都做出最好的榜样,真正觉悟人的样子,不迷惑。这也是教给我们,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,佛法跟世间法融成了一体。在世间法里头觉悟了,就是佛法,佛法里头迷了,就是世间法,世间、出世间是一不是二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。我们自己学习,帮助别人,就圆融了,真正学会了经上告诉我们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;我们现在没做到,总是要求这个、要求那个,那不圆融。佛与法身大士为什么那么圆融?真正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这没有别的,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了。而且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,前面我们学过的具足六通,对于任何一个人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么全知道,所以教化容易契机。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些种子,教起来就特别容易,如果阿赖耶识没有这个种子,教起来就难,你得给他先种种子。菩萨都做,根熟的帮助他成佛,不成熟的帮助他成长,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,统统都做,一个众生都不舍弃,像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学习。佛法里面学的东西多,学不尽!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