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念了。「禮敬諸佛」,普賢菩薩的禮敬,禮是在形相上說,敬是在內心上講,內心那種誠敬達到極處。是從自性裏頭自然流露出來的,沒有通過意識,平等的恭敬、普遍的恭敬,遍法界虛空界一個衆生也沒漏掉的那種恭敬;在面前的恭敬,有禮敬,不在面前的也是禮敬,誰能做得到?他做到了。凡是修這個法門的,統統稱爲普賢菩薩。
所以,普賢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,我們如果要學,初信位的普賢菩薩。但是我們這個初信位沒拿到,爲什麼?初信位身見破了,我們身見沒破、邊見沒破、成見沒破。那我們修普賢菩薩、學普賢十願是在預備班,不是正式的班,是在預備班。遇到淨土,這個班又變成特別班了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預備班,一往生就晉等了。晉等不見得是從一年級、二年級開始,晉等可能提升到插班。就像前面昙鸾法師所說的,極樂世界不一定是按部就班,一地一地往上提升,不一定,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,他可以跳級。這就是爲什麼華嚴會上文殊、普賢率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極樂世界去參學,那個地方可以超越。在華藏世界不能超越,按部就班一級一級的往上提升,那裏可以超越。沒有這個好處,去那裏幹什麼?如果去完全是相同的,沒有必要。這個地方學習很特殊,跟一般諸佛如來教學不一樣。皆行普賢之道,這個大乘經上我們讀過,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;換句話說,普賢行是必修的科目。什麼時候修?至少圓教初住菩薩開始修,初住菩薩有這個條件,發菩提心了。
我們看末後這一段,「如是極樂大士」,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,「被弘誓铠,入生死海,雖生他方世界,或現身穢土,因有彌陀願力加持,永離惡趣」。極樂大士總指所有往生的這些人,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,這四個字全都包括了。這些菩薩都被弘誓铠,這個弘誓是四弘誓願。我們跟普賢菩薩關系密切,當然也被著十大願王,還有在極樂世界,肯定也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這是弘誓铠。這樣再入生死海,生死海就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苦難衆生多,他們又來了。我們今天地球上遭這麼大的難,這些菩薩來不來?肯定來。哪個地方有災難,他們都到那裏去,把這些災難化解;不能完全化解,等于說把它沖淡、減輕。爲什麼不能全化解?衆生的業力,災難就是消業障的。消業障受的苦太深、太大,菩薩不忍心,也跟大家在一起接受災難。他跟我們在一起接受災難,災難會減輕,這是菩薩無盡的慈悲。
『雖生他方世界』,這個生是示現。無論是應身,應身是到這個世界來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投胎、也有父母,就是八相成道。有化身,我們有急難的時候他在旁邊幫忙,我們也不知道他從哪來的。他幫助我們很多,災難過去了他也離開了,不一定再碰到他,這是化身。應身、化身都有。因有彌陀願力加持,『永離惡趣』。他在我們這裏混在一起,跟我們同樣的行持,我們造業,他也在造業;我們造業有果報,他造業沒有果報。什麼原因?他沒有心,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他造業沒事,沒有果報。我們造業有心,有心就有果報;我們迷,他覺悟。這個在四攝法裏面叫「同事攝」。所以同事攝要有這個本事,沒有這個本事不可以同事,那你真的造業了。有這個本事,形相上跟你一樣,骨子裏完全兩樣,人家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心裏頭沒有痕迹。得佛力加持,他不會墮叁惡道。
「各各隨其意樂」,這各各,應化的這些菩薩們。隨其是什麼?隨衆生,恒順衆生,或者爲衆生『說法』,或者示現『聽法』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釋迦示現的是說法。目犍連、舍利弗這些人,世尊告訴我們,他不是凡人,他們早都成佛了。成佛,倒駕慈航來協助釋迦牟尼佛,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做出那個學佛的樣子給別人看,影響別人,他來聽法,他不是凡人。「或現神通」,透一些信息。現在現神通透信息的人太多了,裏頭有沒有真的?有;有沒有假的?也有。真的、假的我們不能辨別,那我們得小心謹慎。這些信息可以做爲參考數據,決定不能把它當真,你把它當真,那虧就吃大了。我們用什麼標准來應對?經典,經典是我們的標准。你所透的信息跟經上講的一樣的,我們可以相信、可以接受你;跟經典完全違反的,我們理都不需要理他。他教給我們應對的方法,跟經上講的一樣,可以參考,增長我們信心;與經典所講的方法是相反的,我們決定不能夠信從,這個重要!我們今天的法門,這個應對的方法是絕對的方法,決定不能夠改變的,那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決定不錯。他叫我們換個方法,我們不能聽他的,這是對于一些靈媒應該有的心態。
「隨意修習,悉皆圓滿」,你看,能隨衆生的意思教他修學的方法,他都能得到利益、都能得到滿足,這是衆生學了。爲什麼?衆生善根不相同,福德不一樣,智愚不相等。有人心量小的,現前苦難解除他就很滿足了,有些人並不在乎眼前的苦難,他要想到來世、想到往後。這裏面有大乘、有小乘,恒順衆生,去幫助他。「衆生受教,亦皆至心信樂,求生淨土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這是這個衆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,你把淨土介紹給他,他能接受。他能信、能解,肯依教奉行,發心一向專念,這個衆生這一生就得度了,這叫根熟衆生。這是非常可貴的,遇到他,一定要幫助他在這一生成就妙果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妙果,生到西方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,這是最難得、最殊勝的。這一願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再看底下這一章,第十八章,第十八章有兩願,叁十七、叁十八,有兩願。這一章「莊嚴妙樂」,我們這個科裏面分了五段,大概是兩章。第一段是第叁十七,「衣食自至願」。
【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。所須飲食。衣服。種種供具。隨意即至。無不滿願。】
這幾句經文是一願,「衣食自至」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右第叁十七衣食自至願。飲食衣服,見《宋譯》。種種供具,見《唐譯》」。這個地方念老給我們說明,會集這文字從哪裏來的。會集最重要的,不能改變原譯本的文字,不能改動,一定要用它的原文。所以給我們說出來了,『飲食衣服』《宋譯》本的,『種種供具』《唐譯》的。「又《漢譯》第二十叁願曰:我國諸菩薩欲飯時,則七寶缽中,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,食已,缽皆自然去」。《吳譯》的本子第十四願跟這個相同。我們這個世界,得的這個身體是血肉之軀,需要飲食來養活,沒有飲食就不能生存。極樂世界人要不要?不要。不要,爲什麼阿彌陀佛有這一願?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自己在那裏想出來的,這個前面我們念過,一定要記住,他是去考察、參學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。這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,是表法的,表什麼?表大圓滿,也就是說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剎土,他都去考察過、都去看過。極樂世界是根據這樣子建造的,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最好的他統統要,不好的全部都不要。所以,極樂世界成就超過一切諸佛剎土,這麼一回事情。這個做法非常的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我們真的能相信。不是自己想的,沒有人設計,也沒有人去建造,這種大願自然的成就,大願功德的成就。
看到有許許多多諸佛剎土裏面,六道裏面的衆生需要飲食、衣服、居住的環境,爲這些事情操心,爲這些事情生起憂慮,爲這些事情生煩惱,不知道有多少人。所以彌陀發了個願,他這個環境裏頭,極樂世界,衣食自然,你想要衣,衣就來,想要食,食就來了,讓你一點都不要操心。《漢譯》這個二十叁願說得好,我國,就是極樂世界,諸菩薩想吃飯的時候,實際上是習氣。特別是什麼?去往生沒有多久的,還帶著我們這個世界一些生活習慣,習氣沒有忘掉。到那兒一想,怎麼好久沒吃飯了?這個念頭起來了。念頭一起來的時候,飯菜都在桌上了,都已經擺好了,念頭一動它就來了。再一想,現在我在極樂世界,我們的身是法性身,不需要這個東西,它馬上就沒有了。隨著你的念頭生起這些現象。你看欲飯時,七寶缽中,七寶缽是我們今天講的餐具,碗筷盆瓢這些東西,都是寶,都是七寶成就的,非常精致,這裏面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。食已,吃完了不需要了,缽皆自然去,沒有了,不需要去洗碗,這個麻煩。你說極樂世界多好。《吳譯》第十四願跟這個相同,意思相同。
「又《魏譯》第叁十八願曰:國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隨念即至」,心裏面想要衣服的時候,衣服就已經穿身上。「如佛所贊應法妙服,自然在身」,佛所贊的,應法妙服是袈裟,袈裟已經在身上了。不需要裁縫,也不會染汙,不需要去洗衣服,這些事情統統都省掉了,衣食自然。佛的袈裟,像我們這個二十五條衣,這是大禮服,叫大衣。長禮服是七條,工作服是五條,叫五衣是工作服,七衣是長禮服,九條以上到二十五條都稱爲大禮服。爲什麼縫成一格一格的?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飯容易得到,每天托缽,人家吃剩的,或者是特別給你留一點,供養出家人;衣不容易,衣很難得到,衣是要紡織。出家人的衣服多半是撿人家舊衣服,破了、壞了、丟棄掉的,去撿這種衣服來。撿來看看裏頭還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,累積在一起可以縫一件衣服,再把它縫起來,這麼來的。因此,一件衣服質料不一樣,顔色也不一樣,穿起來也不好看,所以佛叫染色。衣縫好之後把它染,染成這種咖啡色的。紅黃藍白黑,這叫五正色,這是世俗人穿。那佛呢?佛把這五種顔色混在一起,染成這個顔色,叫染色衣,這叫袈裟。袈裟意思就是混合的、雜色的,五種顔色統統有,袈裟就是很多雜聚在一起,這個意思。所以,飯也叫袈裟,爲什麼?不是一家托來的飯。佛托缽的時候准許你去七家,每一家給一點點,都在一個缽裏頭,所以它是混合起來的。這也顯示佛法裏頭一個基本的概念,就是和合,今天講的多元文化。它不講獨立的,它講和合,它講包容。
這袈裟裏面,我是有一次在北京,葉局長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