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八四集)  2012/2/11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8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零七頁第一行,這是第叁十八「應念受供願」,請看經文:

  【十方諸佛。應念受其供養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供佛,這是第一殊勝真實的福報。可是我們供佛,佛接不接受?如果不接受,他福報就沒有了。就像我們送禮給人,人家願不願意接受?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。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就是佛門講的威儀,我們世間人講的禮貌、禮節。禮節很周到,可是沒有誠意,不是那種真誠恭敬,再周到的禮貌,人家也不願意接受;如果威儀沒學過,真誠,有那種恭敬心,他都會接受。確實世出世間法都是重實質,當然也重威儀,威儀沒有學過的不會怪他,歡喜接受。誠敬到極處,他不懂威儀他自然合威儀,他那個尊敬心出來了,有沒有學過?沒學過,也沒有人給他講過。這個事情我以前看見過,在臺灣老總統,蔣介石先生,他辦公的地方,確實很多人並沒有接受過訓練,走近他周圍都很小心、很謹慎,腳步都放得很輕,我們就能看出那種恭敬心,並沒有學過。所以讓我們體會到,內心真誠一發,沒有學過規矩他也懂得規矩,好像自然的能表現在外面。這我們看到很多次。以後學傳統文化、學佛法,跟經典上講的完全能相應。

  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,佛法要興旺起來,一定要恢複講學。古大德留下這麼多的批注、注疏,那是什麼東西?就是他講經的數據。當時講演利益了當時的衆生,把資料流傳給後世,就留給後世,後世衆生得利益。如果不講經,他這個著作從哪來的?我們在曆代高僧裏面,看到真的著作等身的,多!你看大藏《續藏經》裏面所收的,特別是日本的《卍續藏》。我昨天看到了,臺灣要翻印,很難得,他們自己重新排版,重新排版就沒有版權的問題。這個書是幾百年前傳下來的,沒有版權,所以版權就是排版,他們自己重新排版,這個很難得!學講經的人,研究經教的人,《卍續藏》是不可以少的,數據太豐富了。我當年在臺中想學一部大經,我選的是《法華》,我選的是《法華經》,我就在《卍續藏》裏面選了十幾種參考數據,都古大德的。到臺中老師說,我沒有時間單獨幫助你學習《法華經》,他說我現在正在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》無論是在義理在文字跟《法華》都相當,他說你就學《楞嚴》好了。所以才改學《楞嚴》。我手上有《卍續藏》,在《卍續藏》裏面選了二十多種參考數據。臺灣最初翻印日本的《卍續藏經》,我把這個信息報告方老師,方老師好像第二天他就去訂了一套,動作真快。識貨!知道這裏面收藏典籍豐富,是學經教的人不能夠不具備的。我們這裏教學樓搞好之後,至少我會買兩套放在這邊。我自己的一套在澳洲,本來想帶過來,現在在那邊可以不要動,這裏有新版出來了,我們就買這個。這是富翁郭雪蘭做了一樁大好事,真正的把正法保存住。

  我們看念老批注,「下爲第卅八」,這一章前面一段「衣食自至願」叁十七,這是第叁十八,這一章裏頭兩段,這是後面一段,「應念受供願」。「《宋譯》曰:所有菩薩,發大道心,欲以真珠璎珞,寶蓋幢幡,衣服臥具,飲食湯藥,香華伎樂,承事供養他方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」。這個事情是法藏菩薩觀察(現在人講考察)十方諸佛國土,確實十方世界菩薩他知道,供佛是修福,聞法是修慧,親近如來福慧雙修,但是自己的功力不到,沒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供佛,所以發了這一願,這一願就是幫助。我們接著看下面,底下這一段,「我于爾時,令彼他方諸佛世尊,各舒手臂,至我剎中,受是供養。令彼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這些菩薩只要往生淨土,往生淨土不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如來,就在自己居住的本地供養,佛會來接受,十方諸佛都會來接受。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,阿彌陀佛願力邀請諸佛如來前來接受供養,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
  一般中國佛教,末期經忏佛事很盛行,佛法變成什麼?變成度鬼道衆生,不度人道,這就變成了宗教。世尊在當年完全是對人講學的,對象完全是人,沒有鬼神。有諸天鬼神,那是跟佛有緣的,那是旁聽的,不是以他們爲主,是以人爲主。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,佛教傳到中國,也是以度人爲主,不是度鬼神。孔子說得很好,大家都能夠聽從,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。夫子知道有鬼神,鬼神我們對他恭敬,遠是什麼?你不要跟他學,是這麼個道理。你跟他學,你跟鬼學就到鬼道去,你跟天學就到天道去,到天道還算不錯,到鬼道就錯了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

  儒家確確實實是以人爲本,教你怎麼做人。做人,要做聖人,要做賢人,不要做凡夫,這是儒家教育的目標。聖人、賢人與貧富貴賤沒有關系。雖然貧賤,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物質生活雖然很貧賤,沒有地位,沒有財富,但是他過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樂在其中。這個樂是真樂,與外頭境界毫不相關。中國讀書人稱這種樂叫孔顔之樂,孔子、顔回。他們的樂從哪來的?與物質生活、與地位毫不相幹,孔子跟顔回都是平民,樂的是道。佛法更是如是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幾十年,前後一共算起來是六十年,佛七十九歲圓寂的,十九歲離開,舍棄了榮華富貴,舍棄了國王的地位,去過一個苦行僧的生活。爲什麼?我們一般人看到是苦行僧,其實他生活充滿了喜悅,超過了做國王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選擇這種生活方式;沒有真實智慧他不懂,他迷在七情五欲裏頭,認爲這個東西有樂。他不知道離欲、斷煩惱、開智慧,那個樂趣不是世間人能夠想象得到的。所以佛經上常用「不可思議」來形容。不樂能幹嗎?能幹一輩子嗎?愈幹愈歡喜嗎?這樂在其中!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做人,特別是學佛,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道,實際上就一個字,「誠」字。誠到極處就是至誠,至誠就能感通。這是什麼?上跟諸佛如來通,下跟一切衆生通。這是李老師傳給我的,傳給我四個字「至誠感通」。傳給江逸子只有一個字,寫在他手心裏頭,就是「誠」字。老師告訴我,發心學教,那是真正把世尊的法承傳下來,但是這不是容易的事情。他說出世間法,佛法,不說別的,單說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?你不通你怎麼能承傳?你怎麼能教化?如果只通佛法不通世間法,你沒有辦法教化衆生。通佛法契理,不通世間法不契機,你所講的沒人聽,換句話說,通佛法還得要通世間法。他說世間法,其它的就不談,就說中國這一套大叢書《四庫全書》,你能通嗎?老師這一問,他把我們問呆了,我們衡量自己不夠,那就算了,舍棄。舍棄又不行,爲什麼?現在沒人發心了,真正有這個心的都非常可貴。老師就教我這個方法,我們不能用讀誦、不能用記憶,不能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的確是搞不通的,用什麼?用佛家祖祖相傳的至誠感通。我們這個通,上面通佛法,下面通世間法,用感。什麼能感?誠能感,真誠。誠還不夠,真誠到極處,送給我四個字,至誠感通,我們才能做到。

  至誠感通從哪裏下手?給諸位說,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你一定要知道,一經通則一切經通,一切經通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世間所有宗教經典你都能看懂,你都沒有障礙,真通了。爲什麼能通?道理我們能夠理解,通到自性。這就是禅宗裏面講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教下裏面講大開圓解,也是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這種功夫是禅的功夫,教也不離開禅,教下一門深入就是禅。一門是持戒,深入是入定,最後深到見性,你在一門裏面能見性。我這一部經能明心見性,我要換一個,我讀《古蘭經》能不能見性?我讀基督教的《聖經》能不能明心見性?只要用至誠都能見性。這就是佛所說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個法門不是專指佛門的法門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大乘教裏頭說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法身菩薩看一切世間法全是佛法,世間人看佛教經典統統都是世間法。現在就是的,現在學校裏面開的佛經哲學,全是世間法。

  問題說法真的是平等的,而且法,說老實話沒有意義。爲什麼沒有意義?佛菩薩說法沒有起心動念,哪來的意思!你要問佛法什麼意思?佛法沒有意思。佛法隨著各人的心態不一樣,産生各種不同的意思。從哪裏看出來?從批注裏看出來。你看十家批注、二十家批注,意思不一樣。佛沒有意思能出一切意思,有意思就不能變成第二個意思,他的高明就在此地。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佛法如是,孔孟亦如是。我要問爲什麼?佛菩薩見性了,孔孟沒有見性,爲什麼也能達到這個境界?孔孟雖沒有見性,他有真誠,他有至誠,至誠就能跟佛菩薩感通。那時候佛教沒有到中國,自性裏面是通的,沒有障礙,他哪能不通!這是聖學的秘密,在過去讀書人都知道,老一輩的人常講。可是現代人不知道,現代人把祖宗的東西疏忽了,不去研究,不去學習,丟掉一、二百年了。所以現在人不知道,不能夠怪他們,不能夠責備他們,這是有曆史的因素,要原諒,要幫助他認識佛法,幫助他認識傳統文化,這個就對了。所以佛會來應供,明白這個意思就知道,諺語所謂誠則靈,尤其是至誠,真感通!

  我們看到一個光盤,也是從大陸他們帶到香港來的,內容是二次大戰,中日雙方的陣亡將士。他們說,他們現在還在打,因爲他打死那個時候,他那個記憶裏頭就在打仗,所以現在還在打仗。苦不堪言,非常痛苦!這有兩個將軍代表,一個是日本的將軍,一個是中國的將軍,來求超度。他們是做了超度,這些將軍跟他說,是有些人超度了,大部分的人沒走。爲什麼原因?你們不誠,沒有誠意,我們去不了!你們做佛事,要拿出真誠心去做,我們才能得受用。你看跟鬼神都要有誠敬,沒有誠敬鬼神得不到利益。誠敬是真心,真心是從性德裏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