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八五集) 2012/2/1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8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0九頁倒數第六行,「辛四」,第四十願「無量色樹願」。請看經文:
【我作佛時。國中無量色樹。高或百千由旬。道場樹高。四百萬裏。諸菩薩中。雖有善根劣者。亦能了知。】
這是第四十願,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右章」,這一章有兩願,「從亦能了知以上」,我們剛才念的,是第四十願「無量色樹願」;「欲見以下」,這是第四十一願「樹現佛剎願」。
我們看批注。『國中無量色樹,高或百千由旬』,「無量色樹,指國中一切寶樹,七寶化成,榮色光耀,行行相值,莖莖相向,是諸寶樹,周遍其國,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」。這個寶樹確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,經典上用不可思議來形容。這樹之高,印度用由旬做長短的單位,長度的單位,「一由旬者,此方四十裏至六十裏」,前面有批注,我們學習過了。小由旬四十裏,中由旬五十裏,大由旬六十裏;也有的地方說,小由旬四十裏,中由旬六十裏,大由旬八十裏。這個說法不一樣,我們能夠理解。印度在佛陀出世那個時候,幅員那麼大,國家沒有統一,像中國一樣許多的小國,即使是大國王,十六大國王,那個國也大不了多少。跟中國春秋時代差不多,是那種情形,釋迦牟尼佛出世比孔子稍爲早一點。所以每個地方、每個國家的由旬長度不一樣,這是我們可以了解的。中國的度量衡統一是到秦始皇,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,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度量衡的統一。這是形容樹之高大,實際上這是極樂世界,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這麼高、沒有這麼大的樹。
「又道場中,更有樹王,名道場樹,即菩提樹。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,行十四五裏,有畢缽羅樹,佛坐其下成正覺,故名菩提樹」。這是在印度。『道場樹』,在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大樹,樹的高度,這個地方講的是『四百萬裏』,四百萬裏當然是我們這邊的數目字。經典上這些地方,爭議的人很多,究竟極樂世界佛現的身相有多高?這些樹木花草跟我們這個世間是不是有相彷佛的比例?這是許許多多經典裏面說法也不一樣,我們看古大德的注疏。這個地方所說的,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,古時候對于輿地的測量沒有現在這麼准確。佛成道是在印度,因爲那個時候到印度去,都要經過西域,所以把西方都稱之爲西域,這個西域在現在什麼地方,不能確定。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有一段記載,「前正覺山,地名」,這是在印度,不是在西域,「摩竭陀國尼連河的附近」。這個古迹還在,《西域記》第八卷,《西域記》是玄奘大師作的,他所旅行的日記,「缽羅笈菩提山」,中國人說前正覺山。「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,故雲前正覺」,他先上這個山,然後在這個山上畢缽羅樹下面入定,在這裏開悟的。所以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就成佛了,見性成佛,在這個地方。這是世尊示現成道的所在。
畢缽羅樹也有個簡單的數據,這種樹産于中印度及現在孟加拉國這個地區,屬于「桑科常綠喬木,類似無花果樹」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樹下入定、開悟的,所以一般把它稱之爲菩提樹。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八有記載,「金剛座上菩提樹者」,這就是畢缽羅樹。過去佛在世的時候,「高數百尺」,十尺是一丈,百尺是十丈,數百尺那是幾十丈,這個樹就很高了。會有這麼大的樹嗎?這個地方就要曉得,古時候尺比我們現在短,弘一大師在《律學叁十叁種》裏面有一篇「周尺考」,他做了個考據。周朝時候,那個時候中國的尺,一尺大概相當于我們現在市尺六寸,所以它尺比我們現在短很多。我們常常看到,佛的身高是一丈多,一丈多要用現在的尺來量,大概也就是一百八、九十公分,是個大個子,高不了多少,很正常,不是很奇怪的。佛站在那裏,兩個人那麼高,那就很奇怪了。所以那個時候的尺比現在短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相信那時候所講的裏比現在也小,這個說起來都得要去考據,我們才知道個大概。這是佛坐在這個樹下成道的,所以以後就稱這個樹爲菩提樹。這個樹好像現在還在,現在的高度沒那麼高了,大概還有四、五丈。四、五丈這個記載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記載,那也是一千四百年前的事情,現在可能連四、五丈沒有了。我沒有去過,在我估計當中,大概就二、叁丈吧,應該就是這樣的。玄奘大師記的值得我們做參考。
佛坐這個樹下「成等正覺」,就是開悟了,「因而謂之菩提樹」,菩提樹是從這兒來的。這個樹「莖幹黃白,枝葉青翠,冬夏不凋」,它那個地方是熱帶,熱帶地區,「光鮮無變」,是很難得。「每至如來涅槃之日」,佛入滅的日子,我們中國記載的是農曆二月十五,釋迦牟尼佛滅度。每遇到這一天,「葉皆凋落,頃之複故」,這一天樹葉都落光了,但過幾天它又長成了,又長好了。所以,樹木花草還是有靈性、有感應。類似這種感應的事情有,在中國也有,所以玄奘大師記載這個事情可以相信。
這底下念老引《維摩經.菩薩行品》僧肇大師的批注,有這樣一段話。「佛于樹下成道,樹名菩提,此樹光無不照,香無不熏,形色微妙,隨所好而見」。隨所好,隨著衆生喜歡,每個人喜歡不一樣,所以看到也不一樣。總而言之,你看到會生歡喜心,因爲它能夠隨人的心念産生變化。「樹出法音,隨所好而聞,此如來報應樹也」,這是如來果報應化的樹木花草,「衆生遇者,自然悟道」。「本經成就文中」,「菩提道場品第十五」裏面有這麼一段話,「複雲:複由見彼樹故,獲叁種忍,一音響忍,二柔順忍,叁者無生法忍」。這是說極樂世界的菩提樹,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道場樹,這個道場樹就無比殊勝。衆生見到這個樹,都能夠得定,都能夠開悟。
叁種忍第一個是「音響忍,由音響而悟解真理」。風吹樹葉發聲音,聲音說法,聞法的人開悟了,由音響而開悟。第二「柔順忍」,比前面更高,「慧心柔軟,能隨順真理」。前面是悟解,這個地方能隨順,隨順就是落實,落實在自己身心,落實在自己生活。第叁種「無生法忍」。古來許多祖師大德以這個爲標准,無生法忍七地以上才能證得,七、八、九這叁地,七地所證的下品,八地所證的中品,九地是上品。如果第叁種是無生法忍,那前面的兩種也就是,我們就知道,柔順忍是四、五、六地,音響忍是初、二、叁地,十地菩薩境界。見菩提樹能有這樣大的成就,這不可思議。「無生法忍,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」,無生法忍是真正證得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這是「悟道之至極」。無生法忍再上去是寂滅忍,那就是十地、十一地跟妙覺,妙覺如來上品寂滅忍,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,十地菩薩是下品寂滅忍。《仁王經》上跟我們講五忍,這是如來所證得的。
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如來講堂前面的菩提樹,你能夠見到、能看到、能接觸到,有這麼大的好處,這真不容易。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說法,沒有一樣不表法,所以極樂世界是個修學最殊勝、最圓滿的處所。我們發心出家學佛,目的何在?目的就是要成佛,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目標。這一生成佛可能嗎?可能,你修學淨宗就保證你可能。世尊告訴我們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也就是說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成無上道。法門雖然平等,衆生根性不平等,所以有些法門我們學習容易,有些法門修學就比較難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尊開這麼多的法門,接引不同根性的衆生,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,選擇的法門跟我們的根性相應,我們修學就非常容易;如果跟自己根性不相應,那修學起來就困難。
一般來說,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講到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從來沒有一門說不要消業障、不要斷煩惱就能夠成就的,這沒有聽說過。連小乘都得要斷見思煩惱,小乘初果須陀洹必須把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他才能證得初果,不是容易事。小乘初果只是剛剛入門,沒有證得這個果位,是在門外,沒入佛門,佛門小乘的標准。大乘,《華嚴》是大乘圓教,菩薩位次最低的是十信位,十信十個階級,十信位的初信,十信好比是小學,初信是一年級。標准是什麼?跟須陀洹一樣,要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,你才能證得初信位的菩薩。他們斷煩惱、消業障是相同的,但是小乘跟初信位的菩薩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不相同,那比小乘殊勝太多了,小乘趕不上,只是斷煩惱、消業障是平等的。這個事情古時候就不容易,現在更難了,有幾個人能做到?做不到,那就是學了一輩子佛,還要搞六道輪回,這是無法避免的。
大概這樁事情,不只是娑婆世界有,十方諸佛剎土像我們這種情形應該是很多的。所以彌陀在因地苦修的時候,前面有他的曆史介紹,法藏比丘,阿彌陀佛的前身,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發願要幫助這些苦難衆生。苦難衆生是哪些人?就像我們這些人,真苦!煩惱、習氣、業障很重很重,我們想消消不掉,煩惱想斷斷不了。讓法藏比丘想出一個,不要斷煩惱、不要消業障也能成就的法門,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他發四十八願,五劫時間修行,願願都圓滿了。所以,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,願願都兌現了。
只要我們具足叁個條件就能往生,這叁個條件裏面沒有斷煩惱、沒有消業障。叁個條件第一個,真相信,相信有極樂世界,相信有阿彌陀佛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頭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條件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,我就希望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第二個條件。第叁個條件,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你看信、願、持名。具足這叁個條件,唐朝善導大師,我們淨土宗第二祖,他老人家說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,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裏面也說得很清楚,末法時期,我們現在是末法,說億億人修行,罕有一個得道的,罕是稀少,一個得道的都見不到。只有依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,能在一生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