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真心,人人都有!我們現在把真心迷了,現在用的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,這個心在大乘教裏面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你用的是這個心。這個心是從真心裏頭變現出來的,怎麼變的?一念不覺,迷了,迷了真心,真心就變出來一個妄心。諸位要知道,什麼是真?什麼是妄?佛講的一個標准,我們要認真能體會。真心離念,真心沒有念頭;換句話說,有念皆妄。這是讓我們把真跟妄辨別出來了。我們會起心動念,前個念頭滅了後念又生了,前念滅了後念不生,成功了,就成佛了!但是那個後念就斷不了,麻煩在此地。
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把妄念斷掉?佛告訴我們,斷見思煩惱就成阿羅漢,在佛法修學算是有成就,小成就不是大成就,超越六道輪回了。證得阿羅漢,六道沒有了,六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再能斷塵沙煩惱,破一品無明,你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往生到實報莊嚴土。一般人往生到哪裏去?往生到華藏世界,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。如果善根深厚,遇到淨宗法門,他就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。可是你自己要知道,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自性裏本有的實報莊嚴土,是一不是二,這個一定要清楚。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華藏,我們跟佛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一體,這個要承認,經裏頭常說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淨土跟彌陀都是真心裏面的東西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過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我們自性裏頭,本自具足極樂世界,本自具足阿彌陀佛,也本自具足華藏世界,本自具足毘盧遮那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自性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,我們現前這個身也沒有離開自性,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也沒有離開自性,全是自性變的。我們現前這個現象,自性迷了變的,華藏、極樂是自性覺悟變現出來的,迷悟不同而已。所以學佛沒有別的,學佛就是要求開悟,用什麼方法開悟?開悟就是放下。
我學佛二十六歲,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,是章嘉大師。一個朋友,也是個長輩,看到我學佛了,很歡喜,他是佛教徒,他是章嘉大師的弟子,帶我去見章嘉大師,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。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裏知道,佛學是大學問,是高等哲學,佛法裏頭有沒有一個方法,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?我向章嘉大師提出這個問題。大師看著我不說話,我也看著他,等他的開示。我們這兩個人對看,看了大概半個多小時,他沒有說話,我等他,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了,有。我們的精神馬上振作起來,有,豎著耳朵要聽,他又不說話了。大概停了六、七分鍾,告訴我六個字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這兩句話很簡單,爲什麼他早不說?要我跟他靜坐那麼長的時間?我到十幾年之後才體會到,老人教學的一種方法。我們年輕人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給你講話叫耳邊風,你聽了不見得記得。半個多小時靜坐的時候你定下來了,像入定,這個時候給你講才管用。你看他說個有,我們馬上精神一提,就又動了,所以再讓我坐個六、七分鍾,心再定下來,他才跟你講。章嘉大師我跟他叁年,我的佛學基礎全是他老人奠定的。我們那次見面就跟我約定,每個星期天見面一次,時間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。每次見面說話都不多,但是分量非常非常重,讓你永遠不會忘記。
所以,學佛要想提升境界,放下就是。我們學佛不能成就,就是因爲你放不下,沒有別的。沒有人障礙你,誰都障礙不了你,障礙你的是你自己。從哪裏放起?哪個毛病重就先對治哪個,先對付最嚴重的,最嚴重的毛病放下了,其它的小毛病就很容易,就不困難。譬如你對財看得很重,就先放下財;色看得很重,先放下色;名利看得很重,先放下名利,哪個最重你就先在哪裏下手。我學佛六十一年,講經五十四年,得章嘉大師的利益太多了。他老人家所講的都是真實話,言語非常簡單,用意很深、很遠。我這個行業,出家也是個行業,是他替我決定的,老人要我出家,要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聽話。教我第一部讀的書,《釋迦方志》、《釋迦譜》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告訴我,你要想學佛,你先對釋迦牟尼佛認識,你對他不認識,你會走很多冤枉路。你一定要認識他,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我們照著這個榜樣來修學,不難。這種教學的方法,我們在佛門裏頭沒有遇到過,只有這麼一個老師,他的教學方法很特別。
十多年之後我明白了,古時候這些老師教學統統都是這個原則,這個原則不是他獨有的,都是這個原則。學生心不定,心浮氣躁,不能教,教了沒用處。古時候,特別是讀書人,心是定的,從小培養成的,你們看看《弟子規》裏頭所說的,你就知道了。童蒙,小孩七、八歲,他的舉止、言談都端莊、都穩重,像個小大人一樣。這是現在人不喜歡看到的,小孩爲什麼教成這個樣子?一點活潑都沒有了,他們喜歡外國的方法,外國小孩是活活潑潑。中國小孩在從前就像小大人一樣,不一樣,他心定,心清淨,生智慧不生煩惱,他能夠吸收聖賢教育。西方人這種小孩教學,聖賢教育對他們一點用都沒有。我們現在的小朋友,也變得用西方教學法,聖賢教育對他們也不管用了。他們,你教他會背,他記憶力好他很會背,背得很好,他做不到,他習慣了浮躁,習慣了好動,這就難了。所以,現在要恢複傳統文化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,事情要做,但是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代人看不到。到什麼時候看到?總得兩百年之後,大概五代、六代,看到了。疏忽、丟掉了兩百年,再恢複也要兩百年,欲速則不達。
我們繼續看《觀經》第四觀寶樹觀這段經文,念老沒有完全節錄,簡單的節錄。「此諸寶樹,生諸妙華,湧生諸果,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無量寶蓋,是寶蓋中,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,十方佛國,亦于中現」。這段經文跟本經第四十一願相應,四十一願也說到,在寶樹間能夠見到諸佛國土。《觀經》裏面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些寶樹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變現,所以境界不可思議。這些樹生諸妙花,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身、法性土,一切法都是常住不滅,全是化生。怎麼化生的?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他念頭一起,眼看就有變化,真的是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有花、有果、有光明,在這個裏面它還能夠變化成幢幡寶蓋,這些都是菩薩們拿著這些供養具,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。諸位要知道,供佛是修福報,聞法是開智慧,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每天幹的什麼事情?真的是消業障,增福慧,每天供佛、聞法這是他們的功課。供佛聞法,業障全沒有了,煩惱全沒有了,不斷自己斷,不消自然消除,福慧天天增長,所以成佛很快速。
每一個往生的人,宿世今生所積累的善根福德不一樣,到極樂世界統統起作用。善根福德厚的,前面讀過,極樂世界不是一地一地往上提升,他可以跳班,從一地跳到十地,有這種情形。所以他成就特別快。這就是什麼?遇緣不同。極樂世界跟他方諸佛世界不一樣,他方諸佛世界,念書好像一年級、二年級慢慢升上去。極樂世界可以跳班,可以不必一級一級,有人一下就跳到頂上去。什麼道理?我們懂,放下不就跳上去了嗎?只要你肯放下,馬上就跳上去,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。所以到極樂世界快,真明白了、真肯放下,那個成就特別快速。
在寶蓋當中,寶蓋裏頭現相,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。這個叁千大千世界應該是對我們說的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在娑婆世界教化衆生,是叁千大千世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回頭看看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大千世界裏頭教化衆生,你全都看到了。叁千世界多大?首先我們要知道,單位世界,這一個單位,一個小單位。黃念老告訴我,很多人把佛講的單位世界認爲是太陽系,這個觀念錯誤了。實際上單位世界是銀河系,因爲日月繞須彌山,須彌山在哪裏?銀河系的中心。現在科學家發現是黑洞,星系跟黑洞都是天體名稱,太陽是繞這個來旋轉的。一個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,這個世界範圍就大了,一千個銀河系這稱爲一個小千世界;以小千世界爲單位,集一千個小千世界,這叫一個中千世界;再以中千世界爲單位,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,叫一個大千世界,這是一尊佛的教區。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,因爲它一千個單位,一千小千、一千中千到一個大千,稱爲叁千;不是叁千個大千世界,是一個大千世界。它裏頭有小千、有中千、有大千,這個意思。
多少個銀河系?十億,釋迦牟尼佛教區十億個銀河系。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統統可以看見,佛在這裏教化衆生,分身、化身無量身相,不是一個身相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,實相無相,他沒有形相,他能現一切形相。像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裏所說的叁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都是釋迦牟尼佛。你歡喜佛身他就現佛身度你,你喜歡菩薩身他就是菩薩身來度你,你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度你。他自己本身沒有身、沒有相,能夠隨衆生的喜好現相,你才喜歡。給你說什麼法?完全依照你自己過去、現在所修學的法來幫助你。爲什麼?你很久就學習過了,你很容易。所以叫契機契理。佛教化衆生的現象,你在極樂世界就都看到了。除這個之外,還能看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,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你看他們是怎樣教化衆生,你都看到了,你都學到了。
極樂世界學習快,成就也快,學了之後馬上就管用。爲什麼?到達極樂世界,就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突然提升了,跟法身菩薩平等。那些法身菩薩能夠到十法界去教化衆生,你也能。淨土往生的人,我們有理由相信,到極樂世界去,對我們地球,從地球上去的、從娑婆世界去的,對于關懷娑婆世界的習氣一定很深。所以肯定是頭一個就想看本師釋迦牟尼佛,你就看到叁千大千世界的佛事,佛事是教化衆生的事,都叫佛事。所以,佛事是教育,不是現在的這些經忏佛事,不是這個,這在經典裏面我們都沒看到。我們所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叁十歲開悟的,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,學了十二年,叁十歲,把參學放下,在菩提樹下入定,開悟了。這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,叁十歲放棄求學是放下所知障。二障放下了,入定才會開悟,二障沒放下,入定也開不了悟。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我們要會看,你會看你就會學了。沒有一樣不是放下,不放下不能成就,要成就決定要放下。然後才會想到十方世界、十方諸佛,就愈看愈遠、愈看愈廣,統統能看見。
「《觀經》此觀」,這一觀,「正此願之成就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樹現佛剎願的成就,真的兌現了。「極樂國中,寶樹無量」,不只是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菩提樹,道場樹,不止。所有的寶樹統統都能現這個境界,所以「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,一一寶蓋,中現十方佛國,明淨清晰,如同明鏡」。就像鏡子照見一樣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實在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,地球上每個地方的近況,我們都能在鏡頭上看到,但是鏡頭有局限,只能照這個地方,它不能全部照到。極樂世界寶樹沒有局限的,你全部都能看到,任何一個小角落都不會漏掉,統統看到,這不可思議。「見他方佛國,明了清澈,如對明鏡,自觀本面」。就好像我們對鏡子照自己面孔一樣,那麼樣的清晰,你能夠看到十方諸佛剎土。
「可見極樂國土,含攝一切佛剎,相入相即,不可思議」。這個四句話非常重要。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一法界決定是含攝一切法界,一切法界不離一法界,這是《華嚴》十玄,《華嚴》十玄在哪裏?極樂世界全具了。念老這個批注,在玄義,他不叫玄義他叫概要,裏面就把本經的十玄說明白了。真正明了之後,十玄在哪裏?十玄就在我們現前,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。知道了就入華嚴境界,知道了就入極樂境界。華嚴、極樂在哪裏?就在當下,就在當處,就在現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爲什麼見不到?我們迷失了自性。極樂世界同居土的菩薩,我們去往生大多數都是同居土,同居土沒開悟,同居土能夠像開悟的人一樣的智慧、德能,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阿彌陀佛加持真管用,不是不管用,真起作用。不但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發現你所看到的跟你有緣的人,宿世今生你的家親眷屬你看到了,不管他現在在哪一道,不管他現在在哪一個佛國土,你都看到了。佛門常講,佛度有緣人,這些人都是有緣人,你肯定去找他們,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。爲什麼?只有這一門快速成就。
所以我們要愛護家親眷屬,希望他們離苦得樂,有沒有辦法?有辦法,只有這一個方法,我們自己到極樂世界,就能夠把所有家親眷屬統統引導到極樂世界。不只是這一世,生生世世我們統統都見到。我們起這種念頭、發這樣的心,阿彌陀佛歡喜,阿彌陀佛的本願,是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六道衆生,統統都到極樂世界去修行、去證果,這是彌陀的本願。我們不發這個心,沒有這個願,阿彌陀佛也歡迎我們去,去到之後慢慢來,讓你親自看到這些境界,自然發心。爲什麼?看到別人發心,你看別人把他的有緣人全都引導到極樂世界,跟我有緣的人我能袖手旁觀嗎?我能不幹嗎?沒這個道理。
所以這曉得就是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,這一切佛剎,這個地方給我們說的,都在寶樹間見。寶樹就像一個極樂世界的媒體一樣,像我們這個世間電視。但是你在寶樹上見到是立體的,我們今天的電視是平面的。我們在電視上見到,他看不到我,我看到他,我們不能彼此對話;極樂世界可以彼此對話,沒有一絲毫障礙。我們今天的科技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太遠了,極樂世界的科技真正是,我們不是講登峰造極,是究竟圓滿。沒有任何機械的設備,你想看,樹木花草之間全能看見。相入相即,一切佛剎都入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裏面也入一切佛剎。說明什麼?說明整個宇宙是一體,從來沒有分離過,這是不可思議的,這是諸佛如來他們的境界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