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一八五集) 2012/2/11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18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五0九页倒数第六行,「辛四」,第四十愿「无量色树愿」。请看经文:
【我作佛时。国中无量色树。高或百千由旬。道场树高。四百万里。诸菩萨中。虽有善根劣者。亦能了知。】
这是第四十愿,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右章」,这一章有两愿,「从亦能了知以上」,我们刚才念的,是第四十愿「无量色树愿」;「欲见以下」,这是第四十一愿「树现佛剎愿」。
我们看批注。『国中无量色树,高或百千由旬』,「无量色树,指国中一切宝树,七宝化成,荣色光耀,行行相值,茎茎相向,是诸宝树,周遍其国,树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」。这个宝树确实是我们无法想象的,经典上用不可思议来形容。这树之高,印度用由旬做长短的单位,长度的单位,「一由旬者,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」,前面有批注,我们学习过了。小由旬四十里,中由旬五十里,大由旬六十里;也有的地方说,小由旬四十里,中由旬六十里,大由旬八十里。这个说法不一样,我们能够理解。印度在佛陀出世那个时候,幅员那么大,国家没有统一,像中国一样许多的小国,即使是大国王,十六大国王,那个国也大不了多少。跟中国春秋时代差不多,是那种情形,释迦牟尼佛出世比孔子稍为早一点。所以每个地方、每个国家的由旬长度不一样,这是我们可以了解的。中国的度量衡统一是到秦始皇,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,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度量衡的统一。这是形容树之高大,实际上这是极乐世界,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这么高、没有这么大的树。
「又道场中,更有树王,名道场树,即菩提树。西域前正觉山之西南,行十四五里,有毕钵罗树,佛坐其下成正觉,故名菩提树」。这是在印度。『道场树』,在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讲堂前面的大树,树的高度,这个地方讲的是『四百万里』,四百万里当然是我们这边的数目字。经典上这些地方,争议的人很多,究竟极乐世界佛现的身相有多高?这些树木花草跟我们这个世间是不是有相彷佛的比例?这是许许多多经典里面说法也不一样,我们看古大德的注疏。这个地方所说的,西域前正觉山之西南,古时候对于舆地的测量没有现在这么准确。佛成道是在印度,因为那个时候到印度去,都要经过西域,所以把西方都称之为西域,这个西域在现在什么地方,不能确定。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有一段记载,「前正觉山,地名」,这是在印度,不是在西域,「摩竭陀国尼连河的附近」。这个古迹还在,《西域记》第八卷,《西域记》是玄奘大师作的,他所旅行的日记,「钵罗笈菩提山」,中国人说前正觉山。「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,故云前正觉」,他先上这个山,然后在这个山上毕钵罗树下面入定,在这里开悟的。所以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就成佛了,见性成佛,在这个地方。这是世尊示现成道的所在。
毕钵罗树也有个简单的数据,这种树产于中印度及现在孟加拉国这个地区,属于「桑科常绿乔木,类似无花果树」。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树下入定、开悟的,所以一般把它称之为菩提树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八有记载,「金刚座上菩提树者」,这就是毕钵罗树。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「高数百尺」,十尺是一丈,百尺是十丈,数百尺那是几十丈,这个树就很高了。会有这么大的树吗?这个地方就要晓得,古时候尺比我们现在短,弘一大师在《律学三十三种》里面有一篇「周尺考」,他做了个考据。周朝时候,那个时候中国的尺,一尺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市尺六寸,所以它尺比我们现在短很多。我们常常看到,佛的身高是一丈多,一丈多要用现在的尺来量,大概也就是一百八、九十公分,是个大个子,高不了多少,很正常,不是很奇怪的。佛站在那里,两个人那么高,那就很奇怪了。所以那个时候的尺比现在短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相信那时候所讲的里比现在也小,这个说起来都得要去考据,我们才知道个大概。这是佛坐在这个树下成道的,所以以后就称这个树为菩提树。这个树好像现在还在,现在的高度没那么高了,大概还有四、五丈。四、五丈这个记载是唐朝玄奘大师的记载,那也是一千四百年前的事情,现在可能连四、五丈没有了。我没有去过,在我估计当中,大概就二、三丈吧,应该就是这样的。玄奘大师记的值得我们做参考。
佛坐这个树下「成等正觉」,就是开悟了,「因而谓之菩提树」,菩提树是从这儿来的。这个树「茎干黄白,枝叶青翠,冬夏不凋」,它那个地方是热带,热带地区,「光鲜无变」,是很难得。「每至如来涅槃之日」,佛入灭的日子,我们中国记载的是农历二月十五,释迦牟尼佛灭度。每遇到这一天,「叶皆凋落,顷之复故」,这一天树叶都落光了,但过几天它又长成了,又长好了。所以,树木花草还是有灵性、有感应。类似这种感应的事情有,在中国也有,所以玄奘大师记载这个事情可以相信。
这底下念老引《维摩经.菩萨行品》僧肇大师的批注,有这样一段话。「佛于树下成道,树名菩提,此树光无不照,香无不熏,形色微妙,随所好而见」。随所好,随着众生喜欢,每个人喜欢不一样,所以看到也不一样。总而言之,你看到会生欢喜心,因为它能够随人的心念产生变化。「树出法音,随所好而闻,此如来报应树也」,这是如来果报应化的树木花草,「众生遇者,自然悟道」。「本经成就文中」,「菩提道场品第十五」里面有这么一段话,「复云:复由见彼树故,获三种忍,一音响忍,二柔顺忍,三者无生法忍」。这是说极乐世界的菩提树,阿弥陀佛讲堂前面的道场树,这个道场树就无比殊胜。众生见到这个树,都能够得定,都能够开悟。
三种忍第一个是「音响忍,由音响而悟解真理」。风吹树叶发声音,声音说法,闻法的人开悟了,由音响而开悟。第二「柔顺忍」,比前面更高,「慧心柔软,能随顺真理」。前面是悟解,这个地方能随顺,随顺就是落实,落实在自己身心,落实在自己生活。第三种「无生法忍」。古来许多祖师大德以这个为标准,无生法忍七地以上才能证得,七、八、九这三地,七地所证的下品,八地所证的中品,九地是上品。如果第三种是无生法忍,那前面的两种也就是,我们就知道,柔顺忍是四、五、六地,音响忍是初、二、三地,十地菩萨境界。见菩提树能有这样大的成就,这不可思议。「无生法忍,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」,无生法忍是真正证得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,这是「悟道之至极」。无生法忍再上去是寂灭忍,那就是十地、十一地跟妙觉,妙觉如来上品寂灭忍,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,十地菩萨是下品寂灭忍。《仁王经》上跟我们讲五忍,这是如来所证得的。
在极乐世界,阿弥陀如来讲堂前面的菩提树,你能够见到、能看到、能接触到,有这么大的好处,这真不容易。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不说法,没有一样不表法,所以极乐世界是个修学最殊胜、最圆满的处所。我们发心出家学佛,目的何在?目的就是要成佛,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目标。这一生成佛可能吗?可能,你修学净宗就保证你可能。世尊告诉我们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也就是说,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成无上道。法门虽然平等,众生根性不平等,所以有些法门我们学习容易,有些法门修学就比较难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尊开这么多的法门,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,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,选择的法门跟我们的根性相应,我们修学就非常容易;如果跟自己根性不相应,那修学起来就困难。
一般来说,八万四千法门,每个法门都讲到要断烦恼、要消业障,从来没有一门说不要消业障、不要断烦恼就能够成就的,这没有听说过。连小乘都得要断见思烦恼,小乘初果须陀洹必须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他才能证得初果,不是容易事。小乘初果只是刚刚入门,没有证得这个果位,是在门外,没入佛门,佛门小乘的标准。大乘,《华严》是大乘圆教,菩萨位次最低的是十信位,十信十个阶级,十信位的初信,十信好比是小学,初信是一年级。标准是什么?跟须陀洹一样,要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,你才能证得初信位的菩萨。他们断烦恼、消业障是相同的,但是小乘跟初信位的菩萨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不相同,那比小乘殊胜太多了,小乘赶不上,只是断烦恼、消业障是平等的。这个事情古时候就不容易,现在更难了,有几个人能做到?做不到,那就是学了一辈子佛,还要搞六道轮回,这是无法避免的。
大概这桩事情,不只是娑婆世界有,十方诸佛剎土像我们这种情形应该是很多的。所以弥陀在因地苦修的时候,前面有他的历史介绍,法藏比丘,阿弥陀佛的前身,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发愿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。苦难众生是哪些人?就像我们这些人,真苦!烦恼、习气、业障很重很重,我们想消消不掉,烦恼想断断不了。让法藏比丘想出一个,不要断烦恼、不要消业障也能成就的法门,这就是念佛求生净土。他发四十八愿,五劫时间修行,愿愿都圆满了。所以,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,愿愿都兑现了。
只要我们具足三个条件就能往生,这三个条件里面没有断烦恼、没有消业障。三个条件第一个,真相信,相信有极乐世界,相信有阿弥陀佛,一点怀疑都没有,这头一个条件。第二个条件,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我这一生什么都不求,我就希望能往生极乐世界,这第二个条件。第三个条件,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你看信、愿、持名。具足这三个条件,唐朝善导大师,我们净土宗第二祖,他老人家说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,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尊在《大集经》里面也说得很清楚,末法时期,我们现在是末法,说亿亿人修行,罕有一个得道的,罕是稀少,一个得道的都见不到。只有依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,能在一生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