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一八三集)  2012/2/10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183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五百零五页,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:

  「又大行菩萨,普贤为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行普贤道」。大乘佛教里面有大智、大愿、大行,大愿是地藏王菩萨,大行是普贤王菩萨,大行普贤为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这个地方一切有情,也是上面到等觉菩萨,下面到地狱众生。行普贤道,普贤道就是十大愿王。虽然只有十句,我们知道,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十条诸位都记得很清楚,这十条展开来,在小乘就是三千威仪,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。在大乘也不例外,大乘将十善业道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,叫菩萨,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也是这十条。我们就明白了,普贤菩萨这十愿展开来何尝不是八万四千?《华严经》上,文殊表大智,普贤表大行,智是解门,行是圆圆满满的实践。解了之后有行,这才能证果,如果有解没有行,不能证果。佛是代表本体、代表自性,毘卢遮那,毘卢遮那没有形相,他是法身。这个名词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,毘卢遮那是遍一切处,遍虚空遍法界,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他没有形相。表性德,菩萨表修德,菩萨在因位,佛在果位。净宗的果是常寂光,我们知道只有妙觉才住常寂光,毘卢遮那是妙觉。

  下面念老集圭峰大师的批注,这是华严宗第五代宗密大师《圆觉经》上的解释。「普贤者,圭峰大师曰:一约自体」,就自体上来说,「体性周遍曰普,随缘成德曰贤」。这是就自性,自性就是自体,从自性上说的。普贤这两个字是性德,我们每个人都具足,自性普贤,本来是普贤。体性周遍,这就是普的意思。随缘成德,随一切众生之缘。普贤行落实在教化众生,凡是教化众生,当然先成就自己,自己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别人。看到普贤的德号,我们就想起普贤的十愿,十善容易修,十愿不容易发,为什么?因为没有普贤心。普贤的心,你看性体周遍,随缘成德,是不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?这是普贤心。贤首国师三种周遍里面最后一条说「含容空有」,那就是普贤的意思。含空容有,有,就是今天科学上讲的现象,所有一切现象你都能包容,而且是平等的包容,智慧、慈悲的包容。所以普贤的十愿谁能够行?《华严经》上圆教初住菩萨,他们真发菩提心了,才能够修普贤行。十信位的菩萨那是学习,还都做不到。这些我们都要懂得。我们今天走径路,求生净土,往生净土,弥陀世尊以本愿威神加持我们,我们就有普贤的心量,能修普贤的德行。不能往生净土,在我们这个世间,甚至于在十法界都做不到。

  第二,「约诸位」,这从菩萨阶位上来说,「曲济无遗曰普,邻及亚圣曰贤」,曲是委曲。普贤菩萨度众生,恶道众生也度,他要不度的话,普的意思就没有了。地狱众生他照不照顾?肯定照顾,愈是苦难重的地方,菩萨愈不会舍弃。恶道众生迷失了自性,起惑造业,菩萨怜悯这些人,以神通、智慧去帮助这些人,这些人不知道感恩,不会认真去学习,绝大多数都是当面错过。可是菩萨不舍众生,总是跟着,只要相信,哪怕有个万分之一的信心也不会舍弃。至于完全没有信心,菩萨在周边照顾。只要能信、能愿、能解,菩萨没有不帮助的;能行,菩萨会大幅度帮助你提升。能行也就是一般大经上常讲的根熟众生,他不但能理解,他真能够落实,他真做到。这一类的人,在这一生当中一定会成就。能解不能行,这一生未必有成就,能解能行是决定有成就的。

  邻及亚圣,大圣是佛,亚圣是等觉菩萨,普贤确实是等觉。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,那我们就晓得了,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普贤菩萨。我们这部经第二品,第二品还是序分,品题「德遵普贤」,由此可知普贤跟净宗的关系。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,中国人讲净土宗的初祖,庐山慧远大师,最初建立念佛堂集众共修。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,东晋的时代,莲友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。那个时候依据的经典只有《无量寿经》,《弥陀经》跟《观无量寿经》还没有翻译出来。在我想象当中,应该梵本已经到中国了,没有翻译出来。所以,远公建立念佛堂就依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称为净宗第一经,远公称为净宗的初祖,这是在中国。如果就娑婆世界,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们世间成佛,我们世间是应身,他示现在娑婆世界成佛。最初率领大众念佛求生净土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了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是什么?娑婆世界的初祖。但是还有个初祖,那个初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,就是大势至菩萨。诸位看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就知道了,那是法界的初祖。所以,有娑婆世界的初祖,有中国的初祖。我跟黄念老认识,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,念老就告诉我,你要到美国去做初祖。确实,在美国弘扬净土是非常不容易,美国有佛教,禅的风很盛,密也很盛,净土没有人讲,确实我们把净土带到美国去了。

  所以地位,这个地方我们知道,西方极乐世界全都是普贤菩萨。华严会上也不例外,经上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个导归,对象是谁?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导归这些人。让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,净土如果不是真正的殊胜,文殊、普贤为什么发愿往生?不但发愿,还要带着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往生极乐世界,那为什么?什么理由?我们在思惟,我们在探讨。理由应该就一个,在华藏世界修行成佛难,时间要长,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佛,时间大幅度的缩减了,它快速。文殊、普贤是毘卢遮那的等于说助手,这两大菩萨,他们把毘卢遮那佛的这些弟子统统带到西方极乐世界,毘卢遮那佛没嫉妒、没生气,没有责备你为什么把我的学生都带跑,没有。不但没有一点嫉妒,而且还点头,带得好!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,为什么不去?《华严经》上出现这个现象,让我们联想到,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,这是讲诸佛如来,他们的上首弟子大概也跟文殊、普贤一样,这才凸显极乐世界的殊胜。我们相信决定不止只有华藏世界的文殊、普贤,把这些同参道友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,我们相信十方世界这个例子很多很多。这种表演是做给我们看的,让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坚定了信心,不是特殊的殊胜,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?所以这邻及亚圣,能够跟亚圣做邻居,这个地位至少是十地菩萨,登地了,跟着等觉逐渐逐渐靠近,这说明全都是普贤菩萨。

  第三,「约当位」,他现在的地位,「德无不周曰普,调柔善顺曰贤」。当位是什么?当位就是等觉,他现在的地位是等觉菩萨。四十一位菩萨里头他的地位最高了,再上去是成佛了,妙觉如来,菩萨地位到顶头了。德无不周。调柔善顺这是贤。自己统统都做到了,才能教化众生。特别我们看到这两桩事情,一个是柔,一个是顺。柔和,中国人讲孝顺,这个善顺就是孝顺。孝顺谁?一切众生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哪能不孝顺!我们今天孝顺的对象是父母,佛菩萨不然,佛菩萨对一切众生,蚊虫蚂蚁要孝顺,饿鬼、畜生、无间地狱,没有一个不孝顺的。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搞明白了,看到这些经文,听到这个说法,我们能接受,我们不怀疑了。

  明心见性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住菩萨的地位,初住菩萨应化在世间,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佛的身分出现,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。我们前面学过四种成佛,第一种「十信心满」,圆教初住,他就有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八相成道。虽然他无始无明习气还没有断干净,那个不碍事。无始无明习气只有一个障碍,障碍他不能够回常寂光,除这个之外他什么障碍都没有。所以,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三十二应,初住菩萨统统具足,有这个能力。在西方极乐世界情形又不一样了,凡圣同居土去往生的,身分是人天,方便有余土往生的是三乘,方便土,实报土叫一佛乘。前面这二土都有三辈九品,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换句话说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萨也是阿惟越致,换句话说,也就有能力应化在十方世界,像观世音菩萨一样随类化身,去度化众生。这是十方世界里头没有的,极乐世界的殊胜,无比的殊胜,就在凡圣同居土。实报土得弥陀加持、不得弥陀加持都有能力,得弥陀加持,他那个能力就圆满了。这当位的普贤。

  「故本经中,与会诸大菩萨,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这第二品里头一开头就说这句话。所以我们晓得,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,那普贤十愿对我们来讲就非常重要。过去弘一大师在世,这个老人出家之后,以《普贤行愿品》这部经做为每天的课诵。他早课、晚课就是念《普贤行愿品》,跟别人不一样,他念得很熟,听说能够背诵。「普贤之德者,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,自利利他,无有穷尽之德」。普贤之德,纲领就是十大愿王。十大愿王怎么个修法?落实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无一不是修普贤行。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有什么差别?在事上讲没差别,从心上讲有差别。你看前面所说的,体周法界、随缘成德,这是从自性上讲的,大家都有。但是第二、第三就不一样了,曲济无遗,救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叫无遗,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到的了;在当位里面,德无不周、调柔善顺,这也是一般菩萨不能跟他相比的。善顺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这是普贤的愿,不容易做到。他的恒顺众生是真实智慧,他的随喜功德是这部经上讲的真实之利,全都在日常生活当中、自行化他当中做到了,做得非常圆满。

  自己成就,你看「复教余土众生」,极乐世界其它诸佛国土与他有缘的,都以这个方法去教化众生。这个教法在佛法里头是最高的教学方法,我们念起来,真是漠不经心,囫囵吞枣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