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八叁集) 2012/2/1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8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五百零五頁,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:
「又大行菩薩,普賢爲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行普賢道」。大乘佛教裏面有大智、大願、大行,大願是地藏王菩薩,大行是普賢王菩薩,大行普賢爲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這個地方一切有情,也是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地獄衆生。行普賢道,普賢道就是十大願王。雖然只有十句,我們知道,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十條諸位都記得很清楚,這十條展開來,在小乘就是叁千威儀,叁千威儀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。在大乘也不例外,大乘將十善業道展開爲八萬四千細行,叫菩薩,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也是這十條。我們就明白了,普賢菩薩這十願展開來何嘗不是八萬四千?《華嚴經》上,文殊表大智,普賢表大行,智是解門,行是圓圓滿滿的實踐。解了之後有行,這才能證果,如果有解沒有行,不能證果。佛是代表本體、代表自性,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沒有形相,他是法身。這個名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,毘盧遮那是遍一切處,遍虛空遍法界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他沒有形相。表性德,菩薩表修德,菩薩在因位,佛在果位。淨宗的果是常寂光,我們知道只有妙覺才住常寂光,毘盧遮那是妙覺。
下面念老集圭峰大師的批注,這是華嚴宗第五代宗密大師《圓覺經》上的解釋。「普賢者,圭峰大師曰:一約自體」,就自體上來說,「體性周遍曰普,隨緣成德曰賢」。這是就自性,自性就是自體,從自性上說的。普賢這兩個字是性德,我們每個人都具足,自性普賢,本來是普賢。體性周遍,這就是普的意思。隨緣成德,隨一切衆生之緣。普賢行落實在教化衆生,凡是教化衆生,當然先成就自己,自己沒有成就就不能夠教別人。看到普賢的德號,我們就想起普賢的十願,十善容易修,十願不容易發,爲什麼?因爲沒有普賢心。普賢的心,你看性體周遍,隨緣成德,是不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?這是普賢心。賢首國師叁種周遍裏面最後一條說「含容空有」,那就是普賢的意思。含空容有,有,就是今天科學上講的現象,所有一切現象你都能包容,而且是平等的包容,智慧、慈悲的包容。所以普賢的十願誰能夠行?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菩薩,他們真發菩提心了,才能夠修普賢行。十信位的菩薩那是學習,還都做不到。這些我們都要懂得。我們今天走徑路,求生淨土,往生淨土,彌陀世尊以本願威神加持我們,我們就有普賢的心量,能修普賢的德行。不能往生淨土,在我們這個世間,甚至于在十法界都做不到。
第二,「約諸位」,這從菩薩階位上來說,「曲濟無遺曰普,鄰及亞聖曰賢」,曲是委曲。普賢菩薩度衆生,惡道衆生也度,他要不度的話,普的意思就沒有了。地獄衆生他照不照顧?肯定照顧,愈是苦難重的地方,菩薩愈不會舍棄。惡道衆生迷失了自性,起惑造業,菩薩憐憫這些人,以神通、智慧去幫助這些人,這些人不知道感恩,不會認真去學習,絕大多數都是當面錯過。可是菩薩不舍衆生,總是跟著,只要相信,哪怕有個萬分之一的信心也不會舍棄。至于完全沒有信心,菩薩在周邊照顧。只要能信、能願、能解,菩薩沒有不幫助的;能行,菩薩會大幅度幫助你提升。能行也就是一般大經上常講的根熟衆生,他不但能理解,他真能夠落實,他真做到。這一類的人,在這一生當中一定會成就。能解不能行,這一生未必有成就,能解能行是決定有成就的。
鄰及亞聖,大聖是佛,亞聖是等覺菩薩,普賢確實是等覺。凡是修普賢行的都稱爲普賢菩薩,那我們就曉得了,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普賢菩薩。我們這部經第二品,第二品還是序分,品題「德遵普賢」,由此可知普賢跟淨宗的關系。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,中國人講淨土宗的初祖,廬山慧遠大師,最初建立念佛堂集衆共修。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,東晉的時代,蓮友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成就。那個時候依據的經典只有《無量壽經》,《彌陀經》跟《觀無量壽經》還沒有翻譯出來。在我想象當中,應該梵本已經到中國了,沒有翻譯出來。所以,遠公建立念佛堂就依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稱爲淨宗第一經,遠公稱爲淨宗的初祖,這是在中國。如果就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們世間成佛,我們世間是應身,他示現在娑婆世界成佛。最初率領大衆念佛求生淨土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了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是什麼?娑婆世界的初祖。但是還有個初祖,那個初祖是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淨土的,就是大勢至菩薩。諸位看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就知道了,那是法界的初祖。所以,有娑婆世界的初祖,有中國的初祖。我跟黃念老認識,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,念老就告訴我,你要到美國去做初祖。確實,在美國弘揚淨土是非常不容易,美國有佛教,禅的風很盛,密也很盛,淨土沒有人講,確實我們把淨土帶到美國去了。
所以地位,這個地方我們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普賢菩薩。華嚴會上也不例外,經上所說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個導歸,對象是誰?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導歸這些人。讓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,淨土如果不是真正的殊勝,文殊、普賢爲什麼發願往生?不但發願,還要帶著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往生極樂世界,那爲什麼?什麼理由?我們在思惟,我們在探討。理由應該就一個,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難,時間要長,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,時間大幅度的縮減了,它快速。文殊、普賢是毘盧遮那的等于說助手,這兩大菩薩,他們把毘盧遮那佛的這些弟子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,毘盧遮那佛沒嫉妒、沒生氣,沒有責備你爲什麼把我的學生都帶跑,沒有。不但沒有一點嫉妒,而且還點頭,帶得好!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,爲什麼不去?《華嚴經》上出現這個現象,讓我們聯想到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,這是講諸佛如來,他們的上首弟子大概也跟文殊、普賢一樣,這才凸顯極樂世界的殊勝。我們相信決定不止只有華藏世界的文殊、普賢,把這些同參道友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,我們相信十方世界這個例子很多很多。這種表演是做給我們看的,讓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堅定了信心,不是特殊的殊勝,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?所以這鄰及亞聖,能夠跟亞聖做鄰居,這個地位至少是十地菩薩,登地了,跟著等覺逐漸逐漸靠近,這說明全都是普賢菩薩。
第叁,「約當位」,他現在的地位,「德無不周曰普,調柔善順曰賢」。當位是什麼?當位就是等覺,他現在的地位是等覺菩薩。四十一位菩薩裏頭他的地位最高了,再上去是成佛了,妙覺如來,菩薩地位到頂頭了。德無不周。調柔善順這是賢。自己統統都做到了,才能教化衆生。特別我們看到這兩樁事情,一個是柔,一個是順。柔和,中國人講孝順,這個善順就是孝順。孝順誰?一切衆生。爲什麼?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哪能不孝順!我們今天孝順的對象是父母,佛菩薩不然,佛菩薩對一切衆生,蚊蟲螞蟻要孝順,餓鬼、畜生、無間地獄,沒有一個不孝順的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搞明白了,看到這些經文,聽到這個說法,我們能接受,我們不懷疑了。
明心見性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是初住菩薩的地位,初住菩薩應化在世間,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佛的身分出現,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。我們前面學過四種成佛,第一種「十信心滿」,圓教初住,他就有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八相成道。雖然他無始無明習氣還沒有斷幹淨,那個不礙事。無始無明習氣只有一個障礙,障礙他不能夠回常寂光,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障礙都沒有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叁十二應,初住菩薩統統具足,有這個能力。在西方極樂世界情形又不一樣了,凡聖同居土去往生的,身分是人天,方便有余土往生的是叁乘,方便土,實報土叫一佛乘。前面這二土都有叁輩九品,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換句話說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薩也是阿惟越致,換句話說,也就有能力應化在十方世界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隨類化身,去度化衆生。這是十方世界裏頭沒有的,極樂世界的殊勝,無比的殊勝,就在凡聖同居土。實報土得彌陀加持、不得彌陀加持都有能力,得彌陀加持,他那個能力就圓滿了。這當位的普賢。
「故本經中,與會諸大菩薩,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第二品裏頭一開頭就說這句話。所以我們曉得,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,那普賢十願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。過去弘一大師在世,這個老人出家之後,以《普賢行願品》這部經做爲每天的課誦。他早課、晚課就是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跟別人不一樣,他念得很熟,聽說能夠背誦。「普賢之德者,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,自利利他,無有窮盡之德」。普賢之德,綱領就是十大願王。十大願王怎麼個修法?落實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無一不是修普賢行。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有什麼差別?在事上講沒差別,從心上講有差別。你看前面所說的,體周法界、隨緣成德,這是從自性上講的,大家都有。但是第二、第叁就不一樣了,曲濟無遺,救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叫無遺,不是普通菩薩能做到的了;在當位裏面,德無不周、調柔善順,這也是一般菩薩不能跟他相比的。善順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這是普賢的願,不容易做到。他的恒順衆生是真實智慧,他的隨喜功德是這部經上講的真實之利,全都在日常生活當中、自行化他當中做到了,做得非常圓滿。
自己成就,你看「複教余土衆生」,極樂世界其它諸佛國土與他有緣的,都以這個方法去教化衆生。這個教法在佛法裏頭是最高的教學方法,我們念起來,真是漠不經心,囫囵吞棗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