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明,這是什麼?慧,從定生智慧。定要不生智慧,那不是真的禅定,真正禅定決定生智慧。爲什麼?止觀雙運,沒有單獨的;定慧均等,不能說有定沒有慧,不可能有這個現象。有定沒有慧,那是邪定,那不叫正定,正定決定是定慧均等。如如不動、了了分明,這是禅定的境界。心地雖然清淨平等,外面事情看透徹了,完全看明白了。所以,慧在定中,定在慧中。普等太難了,普等是誰?法身菩薩得的定。剛才講,轉末那成平等性智,末那跟意識一轉,八識全轉了;轉八識成四智,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我們經題上講「清淨平等覺」,確實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一點都不假。

  「玄一雲:由此叁昧力,普見諸佛世尊,故言爲普」。平等,這裏講普等,障礙沒有了,所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剎土你都能見到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也能見到。你有能力定中供佛,你有能力定中聞法,故言爲普。「平等現見無所不見,故言爲等」。這是轉識成智的阿惟越致菩薩,所以他有能力,有這個定力、有這個智慧,能供佛、能聞諸佛說法。供佛是修福,聞法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所以這裏說平等現見無所不見。「若約選擇本願正意」,古時候用約,現在用就,如果就選擇本願正意來說,「則是念佛叁昧德號也」,普等叁昧就是念佛叁昧,就這個意思。「普謂普遍,凡聖通入之義」,這才叫普,聖人能入,法身菩薩,凡人也能入。「等謂平等,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義」。普等叁昧確實只有念佛叁昧能夠跟它相等,其它的叁昧比不上它,這就說明念佛叁昧的殊勝。念佛叁昧就是普等叁昧,在叁昧當中殊勝無比。

  念一佛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諸佛當中,特別是阿彌陀佛,爲什麼?阿彌陀佛攝一切諸佛功德。他參訪一切諸佛剎土,禮敬供養一切諸佛如來,是他在作法藏比丘、法藏菩薩那個階段,在因地。他將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最精華的、最好的依正果報,統統搬到極樂世界,所以極樂世界攝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。念彌陀一佛之名,就等于念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名號全都念了,道理在此地。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等于生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剎土,爲什麼?一切剎土精華全在極樂世界。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;換句話說,這部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不能不讀、不能不學,尤其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這個批注的本子。極樂世界原原本本就是集大成,你看經,五種原譯本裏集大成,這會集本,注也是集大成。從哪裏學到的?還不都是學法藏比丘集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之大成!真正不可思議。這個經、這個注真正稀有難逢,我們確實是太幸運了,在這一生能夠碰到,讓我們有機會在一起學習。今天在這裏學習,來日在西方世界彌陀會中我們依然在一起學習,真實殊勝無比。凡聖通入之義,只有這一門真的凡聖通入,凡夫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得普等叁昧。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義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

  「《菩薩念佛叁昧經》曰:譬如衆生,若依須彌金色之邊,其身即與彼山同色」。這個話怎麼說?譬如衆生,若依須彌金色之邊,佛經上說的,須彌山是金色的,依須彌金山之邊,其身即與彼山同色;換句話說,這個人的身體就被這個山的金色好像是染了,染色了。「所以然者,山勢力故」,山有這個勢力,能夠叫近邊的都染成金色。「又如諸水,悉入大海,同其一味。所以然者,以海力故」。陸地上這些江河,水統統流到大海。沒有流到大海之前,這些河流的水味不一樣,味道不相同,一入大海,味道完全相同,都被大海傳染了,全都變成鹹水了。這是什麼?海水的勢力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「若人得念佛叁昧,亦複如是」,你念阿彌陀佛,你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自自然然的,就像山色、水味一樣,自然,決定傳染。念阿彌陀佛,念久了就變成阿彌陀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今天我們最重要的,就要像李老師早年常常教導我們,我們要換心。我們現在的心很肮髒,垃圾桶,把這個世間汙七八糟的東西全部裝在心裏,心變成垃圾桶。現在把裏頭垃圾清理幹淨,把這個心洗得幹淨,把阿彌陀佛請進來。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一尊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去掉,真正做到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這個做法好!心裏頭裝了阿彌陀佛,就等于心裏面所裝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統統在心裏頭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心是佛心,我們的行爲就是佛行,我們的言語就是佛言,你說能不成佛嗎?能不生極樂國嗎?決定得生,決定成佛,一生成就。

  「《文殊般若經》雲: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;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」。這些經論無一不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。《贊阿彌陀佛偈》裏面說,「我以一心贊一佛,願遍十方無礙人」。這是平等義也。「《會疏》以清淨叁昧、解脫叁昧、普等叁昧爲念佛叁昧」,念佛叁昧裏頭就具這叁個意思,清淨、解脫、普等,這叁個意思非常明顯。我們今天念佛,沒有得到殊勝的感應,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沒有把握往生,什麼原因?就是我們沒有得到念佛叁昧。爲什麼沒有得到?我們想想,我們的心不清淨,我們的煩惱沒有解脫。煩惱沒有解除,生死沒有度脫,我們的心不普,我們的心不能跟諸佛菩薩平等,這就是爲什麼沒有得念佛叁昧的原因。現在我們眼前要做的,就用這一句佛號的方法,方法是一個,用這個方法清除染汙、恢複清淨,用這個方法解除煩惱、脫離生死,用這個方法拓開心量,要學諸佛如來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是普等。普等是我們原本的心量,我們的心量本來就這麼大,現在爲什麼變成這樣小的心量?不能容忍,可憐!我們念佛得不到念佛叁昧有原因,不能包容。

  賢首國師《妄盡還源觀》裏面跟我們講的四德,那是稱性的,最重要的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爲我們顯示的四德。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就是普賢菩薩「恒順衆生」,這是隨緣;妙用是什麼?「隨喜功德」,妙用。隨喜裏頭成就功德,這是妙用,這個難。菩薩能恒順衆生,譬如現在人,現在人沒有遭遇過災難,他不知道人間的艱苦。從小因爲享受慣了,居住在大城市裏頭,沒吃過苦頭。特別是飲食起居,浪費得多,不知道世間人還有許許多多衆生缺吃缺穿的,不知道這個苦。他浪費,在糟蹋,這造業,將來的果報就是缺吃的、缺穿的。缺吃、缺穿我們就知道,他將來縱然修得不錯,得人身,生到哪裏?生到邊地。所謂邊地,文化落後,這個地方沒有開發,還是過著原始的生活。常常有這些自然災害,旱災、水災,連農作物都損失掉,少吃少穿,要受這個苦頭,報應!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,他來教導我們,我們不信;他爲我們現身說法,以種種方便,我們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這是什麼?這是業障太重了!必須怎樣?必須受到災難之後他才會覺悟,沒有受到災難,這些人他覺悟不了,他回不了頭來。這種人在佛菩薩心目當中,是真正可憐憫者。所以要隨順,隨順當中爲他祝福,菩薩只能做到這個,幫不上忙,這業障太重。能夠看得懂的,能夠聽得明白的,這些人統統都能得度,能回頭,謙虛、恭敬的人;自以爲是、傲慢的人是不會回頭的,那是要吃大苦頭。隨緣妙用。

  第二個,爲一切衆生做好榜樣,叫「威儀有則」。菩薩在今天教化衆生,身教擺在第一位,做給人看,言教是第二。人家沒有看到他不相信你,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出來。把什麼做出來?把十善業道做出來、把叁皈五戒做出來、把五倫八德做出來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《弟子規》落實、《感應篇》落實,做樣子給人看。不是光口說的,口說說破了也沒人相信,自己得真幹,才能自度,能自度才能度人;不肯真幹的永遠不會成就,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久遠劫就成佛了,《梵網經》上佛說,他這一次到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,來到我們地球示現成佛八千次了!他是來表演的,他表演得真逼真,讓我們一絲毫破綻都看不出來,那叫慈悲到極處。他所說到的全都做到了、全都兌現,如果沒有做到的他決定不會說,這是我們佛弟子應當學習的。「柔和質直」,佛表演得圓圓滿滿、淋漓盡致,心地真誠,言語、態度柔和,都是我們要學的。最後一條「代衆生苦」。你看到衆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在作不善業,都在造地獄業,換句話說,他很快就得墮地獄。佛菩薩有憐憫心,知道他不能救還得救他。他不知道,一定等他自己墮到地獄他才曉得,他才明白哪個人是好人曾經幫助他,可惜不聽話、不能接受,他才遭這個惡報。只要能後悔、能回頭,諸佛菩薩不舍一人,佛菩薩等他回頭,慈悲到極處。所以,心量一定要拓開,拓開就是普等。這是念佛叁昧裏頭含這叁個意思,一定要懂。

  「蓋念佛叁昧爲寶王叁昧,具是一切叁昧功德」,只有念佛叁昧稱爲寶王叁昧。寶王叁昧的意思就是底下這一句,具是,具足,這個「是」,諸佛菩薩一切叁昧功德都在念佛叁昧之中。「自當同具種種叁昧之名」,種種叁昧之名就是寶王。寶王這個名稱不容易得到,就像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如來尊稱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是阿彌陀佛的自行化他無量功德之所成就,這不是偶然的。「叁昧,即叁摩地」,梵語稱叁摩地,翻譯爲正定,或是正受。受就是受用,正常的受用叫叁摩地;換句話說,我們六道凡夫的受用,也就是享受,不正常。佛在經上講,凡夫的受用五大類,身有苦樂兩大類的受,有苦受、有樂受;心有憂喜兩種受,有憂慮、歡喜。還有一種叫舍受,舍受是什麼意思?心沒有憂喜,身也沒有苦樂。這個受不壞,不錯,但是怎麼樣?它不能長久,不能永遠保持;如果永遠保持就叫叁摩地,那你就得正受。我們的舍受,叫舍受,就是身沒有苦樂,心沒有憂喜,時間都很短暫,保不住,幾分鍾苦樂憂喜又來了。所以,這五種受都不是正常的,這五種受統統沒有,那叫正常的,那叫正受,也叫正定。我們說享受,大家就很容易懂,苦的享受、樂的享受、憂的享受、喜的享受,這個大家就好懂,這都不是正常的。這五種受統統沒有,那叫正受,那才是正常的。

  誰得到正常的?具足定慧就得到了,真正有定慧的人,他們的生活是正常,受用是正常。正常的受用不造業,他善業惡業都不造,我們佛法裏面就稱它作淨業。他沒有做善業,也沒有造惡業,他做淨業。淨業這個名字他都不落痕迹,如果還有個淨,他著了相,他就掉在五種受裏頭,他就不是正受。正受的人心裏頭一塵不染,痕迹都不著,他行善不著行善的相,造惡也不著造惡的相。他會造惡嗎?會,佛菩薩都會造惡。爲什麼?教化衆生。你細細去看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,五十叁參五十叁個善知識統統都是佛再來的。你看看勝熱婆羅門,愚癡;甘露火王,瞋恨;伐蘇蜜多女,貪戀。那是造惡業,搞貪瞋癡,菩薩也搞。用這個方法是什麼?度那些貪瞋癡的人,以毒攻毒,他是這個意思。他自己心裏有沒有?心裏沒有,只是恒順衆生,那是隨喜的妙用。我們不能學,我們學了真造業了,他不造業,厲害在這裏。不造業是他心裏頭沒有,外面在這表演,心裏頭確實沒有。所以,四攝法裏頭的「同事」是最不好學的,我們凡夫一同事馬上就造業。佛菩薩不會,他示現善行,持戒、修定不著持戒修定的相,行種種不善也不著不善的相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真心。這才是圓滿功德,這才能教化一切衆生,沒有障礙,《華嚴》說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真正得大圓滿。

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學?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學了,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個本事;換句話說,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學。我們今天能學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好事阿彌陀佛,壞事也是阿彌陀佛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念到極樂世界去了,這個重要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