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愿,皆为彼国以外,他方菩萨,闻弥陀名,得殊胜法益之愿」。这是一个大段落,前面从第一愿「国无恶道」,一直到第四十三愿「宝香普熏」,都是为极乐世界而发的;换句话,是十方世界众生往生极乐世界,他们所受用到的。用我们现在话说,是为本国居民所发的,本国居民来自十方世界,移民到极乐世界去的。从四十四以后到四十八,四十四、四十五、四十六、四十七、四十八这个五愿,不是为极乐世界的。是为十方诸佛剎土里面的众生,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所得的法益,所得的功德利益,为他们发的。难得,阿弥陀佛真慈悲!我们去不去极乐世界统统都得好处。只要听到他老人家的名号、见到佛像、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不得利益,这个五愿就是弥陀慈悲加持。所以是皆为,彼国就是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以外,他方菩萨,闻弥陀名号得殊胜法益之愿,后头这个五愿。

  第一就是四十四愿,「首第四十四,为闻名得诸三昧,至于成佛之愿。逮者,及也。《易.系辞》水火相逮。注曰:水火不相入,而相逮及」。逮也有追的意思。据《会疏》说法,「令闻名人,实时得诸三昧,故言皆悉逮得」,逮也是及时的意思,你及时就能够得到。得到的是什么?得到的是诸三昧,看你修哪个法门。如果我们修华严法门,你听到阿弥陀佛名号,得到阿弥陀佛加持,你就得华严三昧;你学《法华》,你就会得法华三昧;我们念佛求净土,当然你就得念佛三昧。阿弥陀佛的本愿。可是问题,我们学佛这么久了,没得到,阿弥陀佛这个愿没兑现;只要一愿不兑现,愿愿都靠不住,这让我们初学的人不能不怀疑。

  那我们要反省,老祖宗教给我们,求学的秘诀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问题不在外头,问题一定在自己。我们用什么心来学佛?先要在这个地方检点。这回头一想,我们用的是散乱心,不是一心;我们用的是怀疑的心,不是清净心、不是真诚心;我们纵然学佛,无论学哪部经典、哪个法门、哪个学派,都不是真正专心学习。大乘教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我们都没有做到,又何况我们今天,根本都没有,根本是儒释道三个根。儒、道不谈,佛法的根《十善业道》、三皈五戒,根,我们有没有?没有,十善没做到,三皈没做到。三皈是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三皈是觉、正、净,我们现在还是迷、邪、染,这不行。我们这一反省就明白了。阿弥陀佛发的愿应该是没问题,我们做的跟他不相应,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不是真干,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没有得到加持。也许加持是冥加,阿弥陀佛加在我们身上,我们自己没有感觉,这个没有感觉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、业障太重,这些都是因素。我们不能说佛不灵,不可以说佛没有加持我们,你要真干就有感应。

  《宋译》的经文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「所有十方一切佛剎,诸菩萨众,闻我名号,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」。前面《会疏》讲的「令闻名人」,这《宋译》里面,闻名的人有了条件,不是普通人,什么人?菩萨众,这就有条件了。菩萨众是哪些人?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,这叫菩萨众。五十一个位次当中,初住以上的不成问题,那是法身菩萨,十信位里头是一般小行菩萨。这些菩萨闻阿弥陀佛的名号,肯定得到这一愿的加持,包括后面的四愿,就是末后这五愿的加持肯定得到的。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,换句话说,我们不能不用功、不能不努力。你看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,就是这一愿,「其中应时证得,亦即皆悉逮得之意」。「清净者,所住之三昧,无染无着,故曰清净三昧。如《会疏》曰:寂静三摩地,无缚无着,故名清净」。缚是系缚,烦恼的代名词;着是执着,着相。他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、没有分别执着,所以叫清净。

  「又解脱者,所住三昧,离一切系缚而自在,名曰解脱三昧」。解脱也是从比喻上说的,烦恼、习气像绳索一样,把我们捆绑起来,我们动弹不得,这叫系缚。这个三昧能把捆绑我们系缚的绳索解开,这叫解;解开烦恼习气,我们就得自在,得自在叫脱。脱离烦恼之苦、系缚之苦,叫离苦得乐,所以称它为解脱三昧。「如《会疏》曰:止观无碍,故名解脱」,止是放下,观是看破。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这是止,放下之后就明了了,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明了,那叫观。观是智慧,智慧从哪里生的?从清净心生的,清净心就是止。有止、有观,止观不二,止观并运,这两样东西要同时。只有止没有观,变成什么?变成无想定,错了,果报在无想天,第四禅无想天,只有定,没有慧。如果只有观没有止也不行,有观没有止,在佛法叫狂慧,虽然聪明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因为有智慧,造业就更容易,有智慧再有大福报,麻烦可就大了。你在六道是大福德人,大福德人真的修善容易,造恶也容易。所以这都不属于佛法,佛法里头讲禅定是有止有观。禅定两个字是梵华合译,禅是禅那,是梵语音译的,定是中国字,禅定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,实际上就是止观,静就是止,虑就是观。止里面有观,观里头有止,静虑,虑当中有定,定当中有虑,这是佛法所说的禅定。禅定当中有境界,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止观无碍,这是解脱。

  「又曰念佛三昧,能除一切烦恼,能解脱生死,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」。念佛三昧殊胜,我们虽然念佛,没念成功,念佛三昧没得到。得到就好了,得到,往生你就有把握了,功夫深的,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,你只要得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功夫有浅、有深,也分为三等,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,跟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境界是相同的。用念佛的方法,等于说是修到禅宗最高的境界做得到,证明了佛所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禅能够达到,念佛也能达到。第二等的功夫叫事一心不乱,事一心不乱是得定,没开悟。这个定的等级跟小乘、跟权教菩萨相同,最低的等级是阿罗汉。那我们就晓得,他得的定的功夫就是四圣法界,阿罗汉的定功,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没开悟,事一心不乱。

  这都很难,为什么?事一心不乱确实见思烦恼断了,我们凡夫,尤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环境,不容易得到。那怎么办?下面还有一种,叫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的。怎么叫成片?一天到晚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不断,无论是念或者是不念,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。真的,除了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什么都没有,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。把一切万缘放下,为什么?那些缘都是障碍我们往生的,把障碍往生的统统放下。不障碍往生的就是念佛,或者是读经,或者是研究经教,经教只限于净宗的典籍,就是今天讲的五经一论。研究经教属于什么?忆佛,你看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现前是现在,有感应,你不必去求,缘成熟了佛自然现相给你看。你看了要有定功,什么定功?如如不动,也不必告诉别人。那是你定功,那就是念佛三昧,你自己很清楚,你会更努力,为什么?决定得生。见到佛就等于得到保证,你不会怀疑、不会犹豫,对这个世间不会有丝毫贪恋。在这个世间做个念佛人的好榜样,给大家看看,将来决定得生净土。

  所以前面两种,理一心跟事一心难,理一心要破无明,事一心要断见思烦恼,功夫成片我们做到。功夫成片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最多,经上讲的一念、十念往生,都是属于功夫成片,他时间虽然短,他符合这个条件。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那不算,遇到有人劝他,他马上就相信,他立刻就念佛,念到十声的时候他就往生;他十声是念念不中断,净念相继,符合条件。这样往生的人,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很侥幸,天下没有侥幸的事情。他遇缘、相信、肯念、往生,与过去宿世的因缘有关联,如果过去生生世世没有种这个善根,这一生他怎么可能会相信?他怎么可能他就真干?决定不可能。所以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句话,凡是像这样念佛往生的人,这个人宿世,就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。这个缘一碰到,无量诸佛威神加持,让他坚定信心、坚固愿行,他真往生。蕅益大师《要解》里头讲得好,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注意到他讲浅深,不是多少,不是说佛念得多功夫就深,不是的。浅深在用心,一心专念就深,功夫就深;散乱心念,功夫就浅,怀疑的心、散乱的心,念佛当中很多妄念夹杂,那个功夫浅。念佛的时候没有怀疑,一心专念,没有一个妄念,那个功夫深。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,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深浅,从这儿决定的。

  这一句,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,能解脱生死,这两句话非常重要。念佛三昧,能除烦恼是现前得的利益,烦恼断了,你的心地清凉自在,佛法里面说你得的法喜充满。用我们的经题来讲就更容易懂了,你得到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清净,染污没有了。染污第一个就是自私自利,这个念头没有了,名闻利养没有了,是非人我没有了,七情五欲没有了,所以你心清净。平等,高下没有了,对待一切众生就像看阿弥陀佛一样,你真的是觉而不迷。也就是说,念佛三昧,你要问是什么样子?就是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你获得了。所以,能够了生死出三界,往生净土,亲近弥陀。

  下面说,「普等者,普者普遍,等者平等。《悲华经》谓之遍至三昧,《芬陀利经》谓之普至三昧。《宋译》谓之普遍三摩地。《唐译》谓之平等三摩地门」。《会疏》解释说:「若依诸师」,上面讲的经论、译文文字上都有差别,「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」。「憬兴云:普者,即普遍义。等者,即齐等义。所见普广,佛佛皆见,故所住定,名为普等」。普是普遍,等是平等,这是讲你的心,也就是本经经题里头所说的平等。在大乘法里头,菩萨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这个三昧就现前。你对于万事万物,或者讲万法,不再有分别,这是定,这就是普等三昧。虽不分别,一切法了了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