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明,这是什么?慧,从定生智慧。定要不生智慧,那不是真的禅定,真正禅定决定生智慧。为什么?止观双运,没有单独的;定慧均等,不能说有定没有慧,不可能有这个现象。有定没有慧,那是邪定,那不叫正定,正定决定是定慧均等。如如不动、了了分明,这是禅定的境界。心地虽然清净平等,外面事情看透彻了,完全看明白了。所以,慧在定中,定在慧中。普等太难了,普等是谁?法身菩萨得的定。刚才讲,转末那成平等性智,末那跟意识一转,八识全转了;转八识成四智,法身菩萨,不是普通菩萨。我们经题上讲「清净平等觉」,确实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一点都不假。

  「玄一云:由此三昧力,普见诸佛世尊,故言为普」。平等,这里讲普等,障碍没有了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你都能见到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也能见到。你有能力定中供佛,你有能力定中闻法,故言为普。「平等现见无所不见,故言为等」。这是转识成智的阿惟越致菩萨,所以他有能力,有这个定力、有这个智慧,能供佛、能闻诸佛说法。供佛是修福,闻法是修慧,福慧双修。所以这里说平等现见无所不见。「若约选择本愿正意」,古时候用约,现在用就,如果就选择本愿正意来说,「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」,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,就这个意思。「普谓普遍,凡圣通入之义」,这才叫普,圣人能入,法身菩萨,凡人也能入。「等谓平等,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义」。普等三昧确实只有念佛三昧能够跟它相等,其它的三昧比不上它,这就说明念佛三昧的殊胜。念佛三昧就是普等三昧,在三昧当中殊胜无比。

  念一佛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诸佛当中,特别是阿弥陀佛,为什么?阿弥陀佛摄一切诸佛功德。他参访一切诸佛剎土,礼敬供养一切诸佛如来,是他在作法藏比丘、法藏菩萨那个阶段,在因地。他将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精华的、最好的依正果报,统统搬到极乐世界,所以极乐世界摄一切诸佛剎土依正庄严。念弥陀一佛之名,就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全都念了,道理在此地。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等于生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,为什么?一切剎土精华全在极乐世界。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学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;换句话说,这部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不能不读、不能不学,尤其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这个批注的本子。极乐世界原原本本就是集大成,你看经,五种原译本里集大成,这会集本,注也是集大成。从哪里学到的?还不都是学法藏比丘集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之大成!真正不可思议。这个经、这个注真正稀有难逢,我们确实是太幸运了,在这一生能够碰到,让我们有机会在一起学习。今天在这里学习,来日在西方世界弥陀会中我们依然在一起学习,真实殊胜无比。凡圣通入之义,只有这一门真的凡圣通入,凡夫之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得普等三昧。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义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

  「《菩萨念佛三昧经》曰:譬如众生,若依须弥金色之边,其身即与彼山同色」。这个话怎么说?譬如众生,若依须弥金色之边,佛经上说的,须弥山是金色的,依须弥金山之边,其身即与彼山同色;换句话说,这个人的身体就被这个山的金色好像是染了,染色了。「所以然者,山势力故」,山有这个势力,能够叫近边的都染成金色。「又如诸水,悉入大海,同其一味。所以然者,以海力故」。陆地上这些江河,水统统流到大海。没有流到大海之前,这些河流的水味不一样,味道不相同,一入大海,味道完全相同,都被大海传染了,全都变成咸水了。这是什么?海水的势力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「若人得念佛三昧,亦复如是」,你念阿弥陀佛,你就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,自自然然的,就像山色、水味一样,自然,决定传染。念阿弥陀佛,念久了就变成阿弥陀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阿弥陀佛住在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今天我们最重要的,就要像李老师早年常常教导我们,我们要换心。我们现在的心很肮脏,垃圾桶,把这个世间污七八糟的东西全部装在心里,心变成垃圾桶。现在把里头垃圾清理干净,把这个心洗得干净,把阿弥陀佛请进来。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一尊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去掉,真正做到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」,这个做法好!心里头装了阿弥陀佛,就等于心里面所装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统统在心里头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心是佛心,我们的行为就是佛行,我们的言语就是佛言,你说能不成佛吗?能不生极乐国吗?决定得生,决定成佛,一生成就。

  「《文殊般若经》云:念一佛功德,无量无边;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」。这些经论无一不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。《赞阿弥陀佛偈》里面说,「我以一心赞一佛,愿遍十方无碍人」。这是平等义也。「《会疏》以清净三昧、解脱三昧、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」,念佛三昧里头就具这三个意思,清净、解脱、普等,这三个意思非常明显。我们今天念佛,没有得到殊胜的感应,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往生,什么原因?就是我们没有得到念佛三昧。为什么没有得到?我们想想,我们的心不清净,我们的烦恼没有解脱。烦恼没有解除,生死没有度脱,我们的心不普,我们的心不能跟诸佛菩萨平等,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得念佛三昧的原因。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,就用这一句佛号的方法,方法是一个,用这个方法清除染污、恢复清净,用这个方法解除烦恼、脱离生死,用这个方法拓开心量,要学诸佛如来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这是普等。普等是我们原本的心量,我们的心量本来就这么大,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小的心量?不能容忍,可怜!我们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有原因,不能包容。

  贤首国师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跟我们讲的四德,那是称性的,最重要的,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为我们显示的四德。第一个「随缘妙用」,就是普贤菩萨「恒顺众生」,这是随缘;妙用是什么?「随喜功德」,妙用。随喜里头成就功德,这是妙用,这个难。菩萨能恒顺众生,譬如现在人,现在人没有遭遇过灾难,他不知道人间的艰苦。从小因为享受惯了,居住在大城市里头,没吃过苦头。特别是饮食起居,浪费得多,不知道世间人还有许许多多众生缺吃缺穿的,不知道这个苦。他浪费,在糟蹋,这造业,将来的果报就是缺吃的、缺穿的。缺吃、缺穿我们就知道,他将来纵然修得不错,得人身,生到哪里?生到边地。所谓边地,文化落后,这个地方没有开发,还是过着原始的生活。常常有这些自然灾害,旱灾、水灾,连农作物都损失掉,少吃少穿,要受这个苦头,报应!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,他来教导我们,我们不信;他为我们现身说法,以种种方便,我们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。这是什么?这是业障太重了!必须怎样?必须受到灾难之后他才会觉悟,没有受到灾难,这些人他觉悟不了,他回不了头来。这种人在佛菩萨心目当中,是真正可怜悯者。所以要随顺,随顺当中为他祝福,菩萨只能做到这个,帮不上忙,这业障太重。能够看得懂的,能够听得明白的,这些人统统都能得度,能回头,谦虚、恭敬的人;自以为是、傲慢的人是不会回头的,那是要吃大苦头。随缘妙用。

  第二个,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,叫「威仪有则」。菩萨在今天教化众生,身教摆在第一位,做给人看,言教是第二。人家没有看到他不相信你,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出来。把什么做出来?把十善业道做出来、把三皈五戒做出来、把五伦八德做出来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《弟子规》落实、《感应篇》落实,做样子给人看。不是光口说的,口说说破了也没人相信,自己得真干,才能自度,能自度才能度人;不肯真干的永远不会成就,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久远劫就成佛了,《梵网经》上佛说,他这一次到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,来到我们地球示现成佛八千次了!他是来表演的,他表演得真逼真,让我们一丝毫破绽都看不出来,那叫慈悲到极处。他所说到的全都做到了、全都兑现,如果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会说,这是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习的。「柔和质直」,佛表演得圆圆满满、淋漓尽致,心地真诚,言语、态度柔和,都是我们要学的。最后一条「代众生苦」。你看到众生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在作不善业,都在造地狱业,换句话说,他很快就得堕地狱。佛菩萨有怜悯心,知道他不能救还得救他。他不知道,一定等他自己堕到地狱他才晓得,他才明白哪个人是好人曾经帮助他,可惜不听话、不能接受,他才遭这个恶报。只要能后悔、能回头,诸佛菩萨不舍一人,佛菩萨等他回头,慈悲到极处。所以,心量一定要拓开,拓开就是普等。这是念佛三昧里头含这三个意思,一定要懂。

  「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,具是一切三昧功德」,只有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。宝王三昧的意思就是底下这一句,具是,具足,这个「是」,诸佛菩萨一切三昧功德都在念佛三昧之中。「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」,种种三昧之名就是宝王。宝王这个名称不容易得到,就像阿弥陀佛被一切诸佛如来尊称为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这是阿弥陀佛的自行化他无量功德之所成就,这不是偶然的。「三昧,即三摩地」,梵语称三摩地,翻译为正定,或是正受。受就是受用,正常的受用叫三摩地;换句话说,我们六道凡夫的受用,也就是享受,不正常。佛在经上讲,凡夫的受用五大类,身有苦乐两大类的受,有苦受、有乐受;心有忧喜两种受,有忧虑、欢喜。还有一种叫舍受,舍受是什么意思?心没有忧喜,身也没有苦乐。这个受不坏,不错,但是怎么样?它不能长久,不能永远保持;如果永远保持就叫三摩地,那你就得正受。我们的舍受,叫舍受,就是身没有苦乐,心没有忧喜,时间都很短暂,保不住,几分钟苦乐忧喜又来了。所以,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常的,这五种受统统没有,那叫正常的,那叫正受,也叫正定。我们说享受,大家就很容易懂,苦的享受、乐的享受、忧的享受、喜的享受,这个大家就好懂,这都不是正常的。这五种受统统没有,那叫正受,那才是正常的。

  谁得到正常的?具足定慧就得到了,真正有定慧的人,他们的生活是正常,受用是正常。正常的受用不造业,他善业恶业都不造,我们佛法里面就称它作净业。他没有做善业,也没有造恶业,他做净业。净业这个名字他都不落痕迹,如果还有个净,他着了相,他就掉在五种受里头,他就不是正受。正受的人心里头一尘不染,痕迹都不着,他行善不着行善的相,造恶也不着造恶的相。他会造恶吗?会,佛菩萨都会造恶。为什么?教化众生。你细细去看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,五十三参五十三个善知识统统都是佛再来的。你看看胜热婆罗门,愚痴;甘露火王,瞋恨;伐苏蜜多女,贪恋。那是造恶业,搞贪瞋痴,菩萨也搞。用这个方法是什么?度那些贪瞋痴的人,以毒攻毒,他是这个意思。他自己心里有没有?心里没有,只是恒顺众生,那是随喜的妙用。我们不能学,我们学了真造业了,他不造业,厉害在这里。不造业是他心里头没有,外面在这表演,心里头确实没有。所以,四摄法里头的「同事」是最不好学的,我们凡夫一同事马上就造业。佛菩萨不会,他示现善行,持戒、修定不着持戒修定的相,行种种不善也不着不善的相,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真心。这才是圆满功德,这才能教化一切众生,没有障碍,《华严》说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真正得大圆满。

 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学?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学了,极乐世界的人都有这个本事;换句话说,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学。我们今天能学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好事阿弥陀佛,坏事也是阿弥陀佛,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念到极乐世界去了,这个重要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