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願,皆爲彼國以外,他方菩薩,聞彌陀名,得殊勝法益之願」。這是一個大段落,前面從第一願「國無惡道」,一直到第四十叁願「寶香普熏」,都是爲極樂世界而發的;換句話,是十方世界衆生往生極樂世界,他們所受用到的。用我們現在話說,是爲本國居民所發的,本國居民來自十方世界,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的。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,四十四、四十五、四十六、四十七、四十八這個五願,不是爲極樂世界的。是爲十方諸佛剎土裏面的衆生,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所得的法益,所得的功德利益,爲他們發的。難得,阿彌陀佛真慈悲!我們去不去極樂世界統統都得好處。只要聽到他老人家的名號、見到佛像、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得利益,這個五願就是彌陀慈悲加持。所以是皆爲,彼國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以外,他方菩薩,聞彌陀名號得殊勝法益之願,後頭這個五願。

  第一就是四十四願,「首第四十四,爲聞名得諸叁昧,至于成佛之願。逮者,及也。《易.系辭》水火相逮。注曰:水火不相入,而相逮及」。逮也有追的意思。據《會疏》說法,「令聞名人,實時得諸叁昧,故言皆悉逮得」,逮也是及時的意思,你及時就能夠得到。得到的是什麼?得到的是諸叁昧,看你修哪個法門。如果我們修華嚴法門,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,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你就得華嚴叁昧;你學《法華》,你就會得法華叁昧;我們念佛求淨土,當然你就得念佛叁昧。阿彌陀佛的本願。可是問題,我們學佛這麼久了,沒得到,阿彌陀佛這個願沒兌現;只要一願不兌現,願願都靠不住,這讓我們初學的人不能不懷疑。

  那我們要反省,老祖宗教給我們,求學的秘訣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問題不在外頭,問題一定在自己。我們用什麼心來學佛?先要在這個地方檢點。這回頭一想,我們用的是散亂心,不是一心;我們用的是懷疑的心,不是清淨心、不是真誠心;我們縱然學佛,無論學哪部經典、哪個法門、哪個學派,都不是真正專心學習。大乘教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我們都沒有做到,又何況我們今天,根本都沒有,根本是儒釋道叁個根。儒、道不談,佛法的根《十善業道》、叁皈五戒,根,我們有沒有?沒有,十善沒做到,叁皈沒做到。叁皈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叁皈是覺、正、淨,我們現在還是迷、邪、染,這不行。我們這一反省就明白了。阿彌陀佛發的願應該是沒問題,我們做的跟他不相應,無論修學哪個宗派都不是真幹,聽到阿彌陀佛名號沒有得到加持。也許加持是冥加,阿彌陀佛加在我們身上,我們自己沒有感覺,這個沒有感覺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、業障太重,這些都是因素。我們不能說佛不靈,不可以說佛沒有加持我們,你要真幹就有感應。

  《宋譯》的經文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所有十方一切佛剎,諸菩薩衆,聞我名號,應時證得寂靜叁摩地」。前面《會疏》講的「令聞名人」,這《宋譯》裏面,聞名的人有了條件,不是普通人,什麼人?菩薩衆,這就有條件了。菩薩衆是哪些人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,這叫菩薩衆。五十一個位次當中,初住以上的不成問題,那是法身菩薩,十信位裏頭是一般小行菩薩。這些菩薩聞阿彌陀佛的名號,肯定得到這一願的加持,包括後面的四願,就是末後這五願的加持肯定得到的。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,換句話說,我們不能不用功、不能不努力。你看應時證得寂靜叁摩地,就是這一願,「其中應時證得,亦即皆悉逮得之意」。「清淨者,所住之叁昧,無染無著,故曰清淨叁昧。如《會疏》曰:寂靜叁摩地,無縛無著,故名清淨」。縛是系縛,煩惱的代名詞;著是執著,著相。他沒有煩惱、沒有習氣、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叫清淨。

  「又解脫者,所住叁昧,離一切系縛而自在,名曰解脫叁昧」。解脫也是從比喻上說的,煩惱、習氣像繩索一樣,把我們捆綁起來,我們動彈不得,這叫系縛。這個叁昧能把捆綁我們系縛的繩索解開,這叫解;解開煩惱習氣,我們就得自在,得自在叫脫。脫離煩惱之苦、系縛之苦,叫離苦得樂,所以稱它爲解脫叁昧。「如《會疏》曰:止觀無礙,故名解脫」,止是放下,觀是看破。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是止,放下之後就明了了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,那叫觀。觀是智慧,智慧從哪裏生的?從清淨心生的,清淨心就是止。有止、有觀,止觀不二,止觀並運,這兩樣東西要同時。只有止沒有觀,變成什麼?變成無想定,錯了,果報在無想天,第四禅無想天,只有定,沒有慧。如果只有觀沒有止也不行,有觀沒有止,在佛法叫狂慧,雖然聰明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因爲有智慧,造業就更容易,有智慧再有大福報,麻煩可就大了。你在六道是大福德人,大福德人真的修善容易,造惡也容易。所以這都不屬于佛法,佛法裏頭講禅定是有止有觀。禅定兩個字是梵華合譯,禅是禅那,是梵語音譯的,定是中國字,禅定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,實際上就是止觀,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。止裏面有觀,觀裏頭有止,靜慮,慮當中有定,定當中有慮,這是佛法所說的禅定。禅定當中有境界,不是什麼都沒有。止觀無礙,這是解脫。

  「又曰念佛叁昧,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故須名清淨解脫叁昧」。念佛叁昧殊勝,我們雖然念佛,沒念成功,念佛叁昧沒得到。得到就好了,得到,往生你就有把握了,功夫深的,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你只要得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功夫有淺、有深,也分爲叁等,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,跟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境界是相同的。用念佛的方法,等于說是修到禅宗最高的境界做得到,證明了佛所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禅能夠達到,念佛也能達到。第二等的功夫叫事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是得定,沒開悟。這個定的等級跟小乘、跟權教菩薩相同,最低的等級是阿羅漢。那我們就曉得,他得的定的功夫就是四聖法界,阿羅漢的定功,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沒開悟,事一心不亂。

  這都很難,爲什麼?事一心不亂確實見思煩惱斷了,我們凡夫,尤其生活在現代的社會環境,不容易得到。那怎麼辦?下面還有一種,叫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裏頭最淺的。怎麼叫成片?一天到晚心裏頭都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斷,無論是念或者是不念,心裏頭都有阿彌陀佛。真的,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心裏什麼都沒有,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。把一切萬緣放下,爲什麼?那些緣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,把障礙往生的統統放下。不障礙往生的就是念佛,或者是讀經,或者是研究經教,經教只限于淨宗的典籍,就是今天講的五經一論。研究經教屬于什麼?憶佛,你看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現前是現在,有感應,你不必去求,緣成熟了佛自然現相給你看。你看了要有定功,什麼定功?如如不動,也不必告訴別人。那是你定功,那就是念佛叁昧,你自己很清楚,你會更努力,爲什麼?決定得生。見到佛就等于得到保證,你不會懷疑、不會猶豫,對這個世間不會有絲毫貪戀。在這個世間做個念佛人的好榜樣,給大家看看,將來決定得生淨土。

  所以前面兩種,理一心跟事一心難,理一心要破無明,事一心要斷見思煩惱,功夫成片我們做到。功夫成片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最多,經上講的一念、十念往生,都是屬于功夫成片,他時間雖然短,他符合這個條件。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那不算,遇到有人勸他,他馬上就相信,他立刻就念佛,念到十聲的時候他就往生;他十聲是念念不中斷,淨念相繼,符合條件。這樣往生的人,我們千萬不要以爲他很僥幸,天下沒有僥幸的事情。他遇緣、相信、肯念、往生,與過去宿世的因緣有關聯,如果過去生生世世沒有種這個善根,這一生他怎麼可能會相信?他怎麼可能他就真幹?決定不可能。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句話,凡是像這樣念佛往生的人,這個人宿世,就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這個緣一碰到,無量諸佛威神加持,讓他堅定信心、堅固願行,他真往生。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裏頭講得好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。注意到他講淺深,不是多少,不是說佛念得多功夫就深,不是的。淺深在用心,一心專念就深,功夫就深;散亂心念,功夫就淺,懷疑的心、散亂的心,念佛當中很多妄念夾雜,那個功夫淺。念佛的時候沒有懷疑,一心專念,沒有一個妄念,那個功夫深。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,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深淺,從這兒決定的。

  這一句,念佛叁昧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念佛叁昧,能除煩惱是現前得的利益,煩惱斷了,你的心地清涼自在,佛法裏面說你得的法喜充滿。用我們的經題來講就更容易懂了,你得到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清淨,染汙沒有了。染汙第一個就是自私自利,這個念頭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是非人我沒有了,七情五欲沒有了,所以你心清淨。平等,高下沒有了,對待一切衆生就像看阿彌陀佛一樣,你真的是覺而不迷。也就是說,念佛叁昧,你要問是什麼樣子?就是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你獲得了。所以,能夠了生死出叁界,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。

  下面說,「普等者,普者普遍,等者平等。《悲華經》謂之遍至叁昧,《芬陀利經》謂之普至叁昧。《宋譯》謂之普遍叁摩地。《唐譯》謂之平等叁摩地門」。《會疏》解釋說:「若依諸師」,上面講的經論、譯文文字上都有差別,「但是菩薩所得叁昧名也」。「憬興雲:普者,即普遍義。等者,即齊等義。所見普廣,佛佛皆見,故所住定,名爲普等」。普是普遍,等是平等,這是講你的心,也就是本經經題裏頭所說的平等。在大乘法裏頭,菩薩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這個叁昧就現前。你對于萬事萬物,或者講萬法,不再有分別,這是定,這就是普等叁昧。雖不分別,一切法了了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