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一八八集)  2012/2/1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8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一十六頁,我們從第四行看起,第四行最後一句,《會疏》:

  「《會疏》以清淨叁昧、解脫叁昧、普等叁昧爲念佛叁昧」,念佛叁昧有這叁個意思,清淨、解脫、普等。叁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定,我們翻作禅定。初級的禅定,禅堂裏面坐香,盤腿面壁,這初級的。高級的禅定,像《華嚴經》的鬻香長者,他是修定的,在什麼地方修?在市廛,市廛就是現在的百貨公司,最熱鬧的場所,他在那裏修定。怎麼個修法?逛市場,逛百貨公司,什麼都看到,如如不動,那就是修定。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所以真正禁得起考驗,擺在面前不動心,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是智慧,那是福慧雙修,這是真的禅定,它管用。這個禅定能用在日常生活上、能用在工作上、能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活的定,活活潑潑。所謂是行(走著),住是站著,坐著,躺著,無不是定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定中。

  我見過這麼一個人,早年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,你們看章嘉大師的照片,那個照片就是那個時候照的,如如不動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他的動作很緩慢,走路很慢,說話很慢,沒有一樣不慢,從這裏看到他的穩重。以後我們在佛經上讀到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我們就會想到章嘉大師。那伽是比喻,那伽是梵語,意思是龍、是象。龍沒見過,象見過,你看大象,那個樣子都在定中,牠站著、坐著、走著都像在定中。佛用這兩種東西做比喻,菩薩修定要像龍象一樣,二六時中都在禅定當中。定生智慧,不生煩惱,智慧照了萬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。

  特別是念佛叁昧,念佛叁昧裏頭,第一個是清淨,第二個是解脫。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,惠能大師見性,第一句話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一切諸叁昧當中,叁昧名稱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叁昧。叁昧是相同的,怎樣得到叁昧的方法不一樣,所以法門不相同,但是成果完全相同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佛所說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爲什麼?法門都是幫助你得定,都是幫助你開智慧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那用什麼方法能讓自己得定?各人根性不相同。那我們的根性很劣,又沒有智慧,也沒有人教我們,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怎麼知道選擇適合自己的?實在沒有這個能力,釋迦牟尼佛慈悲,他教了我們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告訴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禅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那我們想想,釋迦牟尼佛這叁個法運,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,佛說了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這就說明末法時期修淨土就比較容易成就。

  佛給我們一個原則,指導原則,我們能夠遵守佛的原則,這也算是好學生,聽話。好學生具備叁個條件,第一個老實,第二個聽話,第叁個真幹,這就是好學生,好學生叁個條件。世世代代,十方世界都是這麼個條件。我們在這個時代,老實修淨土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,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。好學生難,真不容易!我算不算好學生?勉強,不能真算。爲什麼?學佛學了叁十年,才真正老實相信淨土,如果是好學生,哪要叁十年!一介紹馬上就接受了,那是好學生。我們接受了,有這麼多好老師來幫助,還是半信半疑,一定要在自己研究經教裏頭搞通了,理、事都明白了,這才相信。你想想看,耽誤了叁十年的時間。如果一開頭我就相信,我相信現在早就成佛了,哪裏是這個樣子!這就說明,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容易。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並不具足,有,不是沒有,不具足,所以要搞二、叁十年,自己才真正相信,真正接受。不過這個相信接受比一般人要高一點,這是真的。所以我們的信心是真信,我們的願心是真正求願往生,不是假的,我們念佛是真念。

  但是看到現在的世間,現在世間人真苦,苦在哪裏?苦在造惡業,不是普通的惡業,真正像唐太宗所說的,全是地獄業。我們遇到了,遇到就是有緣,跟這些衆生有緣遇到了,遇到了不能不管,遇到了不能回避,那就得全心全力幫助他。幫助他,自己沒有能力,最近叁十年相信淨土了,這就有辦法。爲什麼?只有淨土能救。可是人難信,跟我一樣,如果再要搞叁十年才相信,來不及了,沒有那麼長的時間。我算還不錯,我搞了六十年,所以前面叁十年還可以,也不能算是浪費,那個叁十年的基礎才真正相信淨土,沒有前面叁十年我也不能相信。我今天勸別人修淨土,我沒有六十年修行的工夫,人家也不相信。人家憑什麼相信我?我搞了六十年,講經講了五十四年,大家憑這個相信,不是憑別的。這就是世間人、一般人講的憑經驗,我有幾十年的經驗,有幾十年的學習,選定這一門不是偶然的。

  所以清淨心是第一。首先,我們念佛,念佛是方法、是手段,目的在哪裏?把清淨心念出來。要怎麼念?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你才能念阿彌陀佛。這是李老師當年在臺中教我們的秘訣,叫換心。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亂七八糟,妄想、雜念、疑慮、貪瞋癡慢、自私自利一大堆,說不清楚,太多太多了!要把這些東西丟掉、放下,把心洗幹淨,把阿彌陀佛請進來,我的心就是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這樣念佛就有感應,這樣念佛心愈念愈清淨,什麼顧慮都沒有了,一切放下。隨順佛陀教誨,這一點非常重要!你說你是學佛的人,你不能隨順佛陀教誨,那叫什麼學佛!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佛法的受用你肯定得不到。佛所說的話,真的不容易隨順。爲什麼?不相信,你怎麼能隨順!

  學佛要掌握到佛陀教給我們的最高原則,你要抓住這個。現在教學法不是的,最高的東西不講給你聽,爲什麼?你不懂。古人不是這樣的,我們中國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,你一進門,頭一個就把最高的講給你聽,不管你懂不懂,你有這麼一個概念。最高的原則是什麼?中國老祖宗講本性本善,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真不懂,小朋友念這些話,他真不懂什麼叫性本善。那性本善什麼意思?跟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樣,《華嚴經》釋迦牟尼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那個本善就是本來是佛,唯有佛才是善,真善、純善。你看佛菩薩、聖賢講話都講一樣的。儒家的教育、中國傳統的教育、佛菩薩的教育,教什麼?沒有別的,教我們回歸本善,我們本來是佛,我回歸到佛位,這教育就圓滿、就畢業了。這是一進門就告訴你,你就曉得你到底是學什麼、你到底希望得到什麼,你看一進門就告訴你了。

  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聖賢教育,中國這個族群是聖賢教育起家,後來又接納了佛教,佛教是外來的。湯恩比博士說得好,古時候的中國人心量很大,能接納異族文化,就是指的佛教。佛教在中國這麼多年,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它融會了,雙方都得好處,相得益彰。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心量很小,沒有那麼大的心量,自私自利。怎麼來的?把老祖宗的教誨丟掉了,把外國人的教誨引進來了,外國人的教誨都是自私自利,從小一開頭就教你自私自利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,九一一事件之後,校長邀請我跟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個座談會,我參加了。坐在我對面的是一位美國的資深教授,因爲他排名排在第二,第一個是和平學院的院長,下面第一個教授是他的名字,我知道那是身分很高的,第一位教授,坐在我對面。我就向他請教,我說你從美國來的,我說美國的教育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?他說是。我說到研究所還教競爭?沒錯,一直要爭到底。我就問他,我說競爭升級是什麼,有沒有想到?沒想到。競爭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再升級是什麼?就是戰爭。今天戰爭是核武生化,是毀滅性的戰爭。我說這個理念是死路一條。我說中國人不一樣,中國人從小教讓,教忍讓。小孩不懂爲什麼要讓,就是要你讓,就要聽話,不讓不行,你得忍住,要忍讓;慢慢懂事,就知道要謙讓,謙虛點,謙讓;到真正長大成人,懂得傳統文化了,禮讓。你看一路讓到底,讓是活的,大家共存共榮;你們那個競爭是死路一條,到最後統統要死。

  它那個學院的課程跟任務都是化解沖突,多半是在聯合國服務,畢業的這些學生,調解糾紛。用競爭這個理念去調解糾紛,怎麼能把糾紛調解成功?我跟他們說這個道理。調解糾紛一定要大家謙讓、禮讓,問題立刻就化解了,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。調解糾紛的人,首先要把競爭這個念頭放下。一個人一生當中不跟任何人競爭,這個人生是幸福美滿的;如果人有競爭念頭,他痛苦一輩子,他到死還是跟人競爭,還沒競爭完,壽命到了,來生還繼續競爭,你說這還得了嗎?生生世世沒好日子過。然後才知道,中國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的殊勝。所以湯恩比說,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。這兩樣東西都在中國,佛教雖然發源在印度,印度現在沒有佛教了,佛教在中國。

  這叁摩地,就是情緒穩定下來,精神就放光,智慧現前,智慧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。你看它這裏頭包含的內容,第一個清淨,第二個解脫。這個解念去聲,當動詞講,就是把它解開,什麼東西解開?煩惱解開、情結解開。煩惱情結解開之後,你就脫離什麼?脫離苦,就是離苦得樂,用一個脫字來形容。解開煩惱情結是因,離苦得樂是果,這果報就現前。從這個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普等。普等是什麼?以一個平等心看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,用一個平等心看待,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天下太平。今天這個世界我們所看到的,處處不平等,從小的看,看一個家庭,家庭不平等,夫婦不平等、父子不平等、兄弟不平等,麻煩不就來了嗎?所以社會不平等、國家不平等、世界不平等,這災難就來了。要化解災難,確實就是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用什麼方法達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