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?那就靠教育,要靠聖賢教育、要靠佛陀教育、要靠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達到這個目標。念佛叁昧裏頭,這叁個統統具足,所以念佛叁昧被尊稱爲「寶王叁昧」,這是贊歎到了極處。「具是一切叁昧功德」,這個具是一切就是上面講的清淨、解脫、普等,念佛叁昧裏統統具足。「自當同具種種叁昧之名」,念佛叁昧這所有叁昧統統含攝在其中。
下面解釋這個名詞,叁昧就是叁摩地,就是正定、正受,前面說過。「總持,即陀羅尼」,總持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抓綱領、抓原則,這叫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這裏頭解釋,「持善不失」,不失去,「持惡不生」。從什麼地方持?從心地,管住自己的心地,只生善不生惡,這就對了。這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裏面包含的意思無窮無盡,深妙難思。我們用善心看一切人、看一切事,我舉的例子,一切人都是好人,佛菩薩是好人,魔王波旬也是好人,跟佛沒兩樣。佛勸善,魔王在懲惡。懲惡也是一樁好事情。這個人造惡,回不了頭了,魔怎樣?魔幫助他多造惡業,爲什麼?叫他惡貫滿盈,他就受果報。他受果報才能回頭,他早一天受果報早一天回頭,遲一天受果報遲一天回頭,何不叫他早一天!所以魔王在慫恿造惡,幫助你造惡,惡到滿盈的時候就墮阿鼻地獄,你想想它是不是好事?不是壞事,是好事,因爲這個人回不了頭。能回頭的人佛菩薩度去了,不能回頭的人統統交給魔王波旬。我看都是好人、都是好事。我們能夠用這種心,心平氣和來看事情。我們對魔王也很恭敬,我們這個攝影棚裏頭,供的魔王波旬的牌位,我們邀請他來聽經,一起來共學,那個魔王也很可愛。
所以佛菩薩總是以清淨平等覺待人接物。佛教給我們的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記住,一個很重要的一句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千萬別忘記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換句話說,你修因證果,甚至于你一生你每一天所遭遇的苦樂憂喜這些,統統是自作自受,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。爲什麼?是從心想生,是你自己的心想,不是別人的心想。別人有別人的心想,我自己有我自己的心想。他心想不善,想要加給我,我不接受,沒事。那我要一接受,不叫自生煩惱嗎?你何必接受!所以自己要負責任,不能怪別人,好事、壞事都不可以怪別人,自己苦樂憂喜,知道跟別人根本不相關。我們的老祖宗教導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特別在苦難的時候,要反省,要找到原因,自己造的因,從這個地方去化解很容易,要到對方、外面去找化解,永遠找不到。國際和平會議解決不了問題,就出在這個地方,不知道向內反省,全都是別人的,所以它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參加了十幾次,現在年歲大了,不參加了,我深深知道他們不能解決問題。
用佛法、用孔孟學說,孔孟學說只有四個字,仁、義、忠、恕,這四個字就能解決問題。仁是愛人,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核心的觀念,一定要愛人,愛人如己,要用這種心態。義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求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情理法面面顧到,這叫義。忠,是我們待人接物的心不偏不邪,這叫忠,沒有偏心、沒有邪念,用真心待人接物。最後恕,人家做什麼壞事都要原諒他,不要去責備,不要去追究。爲什麼?你要曉得他爲什麼會做壞事,爲什麼會起惡念?因爲沒有人教他。沒有人教他,他不會做壞事,那這個人是聖人,是佛菩薩再來的,他不是凡人;凡人是決定會做錯事,決定會幹壞事,他六根所接觸的外面境界都在誘惑他,魔王波旬在誘惑他,叫他趕快做壞事,叫他多多做壞事,魔在那裏接引。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不能怪罪任何一個人,要原諒他,要勸他回過頭來學聖賢教育,這就對了。沒有學聖賢教育之前,幹的這些壞事一筆勾銷,從今以後好好學做人,學做聖人、學做賢人、學作佛、學作菩薩,這就對了。
所以這個總持,總綱領、總原則要抓到。我們爲什麼放不下?把佛菩薩一句綱領的開示忘掉了,這句話是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要真正懂得,你就會放下,虛妄,不是真的,假的,連身體都是假的,何況身外之物!你才能真放下。這些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總持法門,不但是總持,「深總持」。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利益無窮,一切時、一切處統統能用得上,不會再跟人計較,自己能做一個好樣子。「十方菩薩,因聞名故,得諸叁昧,與深總持,安住定中,得成正覺」。十方菩薩修念佛叁昧,就有這樣殊勝的利益,他能夠安住在定中。我們現在要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念念不忘名號,把所有一切災難全部放到腦後,不要去理它,別人有災難,我沒有災難。爲什麼我沒有災難?我有阿彌陀佛。凡是有阿彌陀佛的人都不會有災難,這不是我一個人獨有的,誰心裏頭有阿彌陀佛,誰就沒有災難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這個心想念念是阿彌陀佛,我別的都不想,我怎麼會有災難?所以安住在阿彌陀佛,你就能往生,你就能成佛。
我們看下面第四十五願,「定中供佛願」:
【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。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這是第二十叁章後面的一段。請看批注,「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。定中供佛,不失定意,同于《德遵普賢品》中,住深禅定,悉睹無量諸佛。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」。這給我們說明,這是大菩薩甚深境界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,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做到了。這個話含著甚深的意思在裏頭,就是勸我們趕快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這樁事情我們就能夠做到。這樁事情,下面《往生論注》裏頭說的,八地以上的菩薩,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就等于八地以上,那就快成佛了。不到極樂世界,要靠自己修行到這個境界,可麻煩,不知道要多長的時間你才能夠修成,到極樂世界這垂手可得。這兩條路擺在面前,看我們自己選擇。
「《往生論注》雲: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叁昧。以叁昧力,身不動本處,而能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教化衆生」,不需要自己身體去,定中就去了。這個我們能理解,禅定當中空間維次全都突破了,時空沒有了,遍法界虛空界的諸佛如來統統在面前,就在當下,諸佛如來講經教學,無量衆生也都在現前。所以你只要能入定,這是深定,不是普通的定,八地菩薩的定。大乘經上常講的,八地以上才見到阿賴耶,見到阿賴耶什麼意思?見到宇宙的源起,宇宙從哪裏來的,你看到了;怎麼回事情來的,你也都知道。這是今天所謂的最高的科學、最高的哲學,真正講到究竟圓滿。八地菩薩以上總共五個位次,就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菩薩總共五十二個階級,最高的五個階級都看到。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,不是某一個人專看到,不是,只要你到這個程度,你自然會看到,所以它不是假的。佛法確實符合現代科學所說的精神,科學的精神就是你要拿證據來,證明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這個見到阿賴耶的叁細相,看到宇宙萬物生命的源起,不是一個,在最後五個地位的人全部都看到。這些人他常在定中,大乘教裏頭常說的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這什麼意思?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頭,他的心沒動過,這叫定,就是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凡夫可憐,眼見色起心動念,耳聞聲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大風大浪,他控製不住,他的心隨境轉,這個人就很可憐。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,妄心隨妄境轉,這種的人生是苦不堪言,非常痛苦,不能自拔。真正修行人修什麼?就是修這個功夫,我不被境界轉,境界我看得清清楚楚,我不被它所動搖,不被它轉,我自己能做得了主,這就叫定功。這個定就有力量,不隨它,它隨我,我不隨它。順境善緣決定不生貪戀,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;逆境惡緣決定不生煩惱怨恨,沒有怨恨,不怨天、不尤人,心也住在清淨平等覺上,這個在佛法叫功夫。功夫不是每天佛號念得多,每天拜佛拜得多,不是這個;功夫是你的心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,這叫真功夫,你自己做得了主,你自己無論在哪裏,無論在什麼時候,都保得住清淨心,這是禅定,這就有功夫。
「德遵普賢」裏面說過,「住深禅定,悉睹無量諸佛」,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。普賢是等覺菩薩,當然沒有問題。「《往生論注》雲,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叁昧,以叁昧力,身不動本處」,身沒動,「而能遍至十方」。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有能力每一天到十方剎土去拜佛、供養、聞法,時間也不要很長,吃一頓飯的時間,他就又回來了。他還要去、還要回來,這個比那個厲害,這不要去,身不要去他就到了,隨著念頭,那個念頭是什麼?空間沒有了,距離沒有了,十方諸佛剎土在哪裏?就在面前,這是八地以上。《彌陀經》那個講的是七地以下的,這是八地以上的,不一樣,這境界太高了。你看供佛聞法,還幫助諸佛教化衆生。這四個字裏頭其味無窮,那個境界廣大深遠,無有窮盡,他能幫助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自己有緣的衆生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
這些都是告訴我們,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是自己的境界,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斷,也能得到這樣的受用,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,要知道,大恩大德。不是彌陀大恩大德,我們怎麼可能得到?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,讓我們有這個能力、有這個智慧、有這個緣分,不到極樂世界你決定得不到。所以經典裏頭、批注裏頭,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認識極樂世界、認識阿彌陀佛,鼓勵我們真信,發願求生淨土。我們現在信淨土,說老實話,半信半疑,說半信半疑還是太恭維了,半信半疑是百分之五十的信,百分之五十的疑,我們現在大概信百分之一、二十,疑百分之七、八十,大概是這樣的,甚至于還不到這個。這就是說,爲什麼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不多,原因在此地。
如果真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會漏掉的。爲什麼?蕅益大師說過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