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士的本事,我們要著就著阿彌陀佛,就著這個相,別的相都不要著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到極樂世界就像這個經上講的,你見阿彌陀佛的身相,你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叁業就清淨。真的煩惱斷、業障消盡,入同阿彌陀佛的平等叁業,這個難得!

  我們要知道,成佛這是快捷方式,這種功夫真正是八地以上,我們要修無量劫才能成功,不知道受多少辛苦,十法界裏頭進進退退。現在遇到這個法門,告訴我們,一生當中就能成就,只要你真信、真願、真幹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修行在生活當中修,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,能把這個環境處好,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那怎麼修?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現身說法,所有一切衆生全是善知識、全是佛菩薩,唯我一人是凡夫。善財童子是這麼個心態修的,學生、凡夫就他一個,沒有同學。這個裏頭含義很深,如果有個同學就有障礙,爲什麼?他跟我同學,他跟我差不多,我跟他兩個尊敬心就沒有了,我尊敬別人,別人是菩薩,他不是,他是我同學,就不行,一個都沒有。聖學沒別的都在誠敬,印祖說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你萬分誠敬,你得萬分利益。不在教的人,全在自己,真的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不在外面。老師修證有欠缺,毛病很多,但是他說的沒說錯,我們依教奉行,我們用十分真誠懇切的心,我們的成就自然超過老師,這中國古人常講的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」,老師看到歡喜;老師看到學生不能超過自己,搖頭,教學沒成功。教學成功的,學生個個都比我強,都在我上面,這就教學成功,老師這個德行就顯出來了,爲什麼?他沒有嫉妒心,這個很難!如果老師嫉妒學生超過我,嫉妒心生起來,那老師真的有問題。老師只要沒有嫉妒心,有歡喜心,那就是菩薩,那就不得了。老師有嫉妒心的真有,在曆史上都看到,那不是菩薩,菩薩不會。

  「即住于諸法實相」,諸法實相我們就把它解作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諸法實相,我們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,就是住在諸法實相上,對于這個世間一切法一定隨緣,隨緣不變。不變什麼?不變諸法實相,我住于諸法實相,這是決定不變的。不變能隨緣,隨緣當中去學不變。隨緣不變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講經就提出四句,我把它講成四句,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隨緣隨變,不變不隨緣」,我講四句。不變隨緣的是法身菩薩,他不變,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現身說法,教化衆生隨緣,是佛。隨緣不變是我們做學生的,我們在隨緣裏學不變,不變是什麼?清淨平等覺,這個不變,我在隨緣當中學清淨心、學平等心、學覺悟,覺而不迷,真學佛。不變不隨緣是小乘,聲聞、緣覺,他們不變,他不隨緣,也就是他著重自利,利他也做,他是放在第二;隨緣隨變是凡夫,那就造業了。所以我們去走的路子,是隨緣當中學不變,隨緣不變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今天修淨土可以隨一切緣,心裏阿彌陀佛,專注阿彌陀佛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不能讓別的東西摻雜進來,這就是不變,可以隨一切緣。那是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,真的就是念阿彌陀佛。真的不變,假的隨緣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個人生很快樂、很自在、很幸福。我們要懂得求,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我們要會,又真正得到。

  「又《漢譯》稱阿彌陀佛爲無量清淨平等覺」,所以我們的經題上,「清淨平等覺」,也是阿彌陀佛的別名。那我們學清淨平等覺,不就是在學阿彌陀佛,我們念清淨平等覺也是在念阿彌陀佛。一切諸佛如來都是清淨平等覺,一切衆生的自性也是清淨平等覺。這個衆生不但是有情,無情的衆生,無情衆生叫法性,有情衆生叫佛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全是清淨平等覺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第一句話他說清淨,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一切萬法皆清淨,沒有一法不清淨;第二句話他說「何期自性本不生滅」,本無生滅就是平等的;第叁句話他講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那就是覺。本自具足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出來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就是覺。所以,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他見到什麼?他真的見到清淨平等覺,見佛就成佛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見初住菩薩他就證得初住,見初地菩薩他就證得初地,他要沒有證得他見不到。五十叁參最後見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,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,有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在五十叁參裏面是第七回向菩薩。能大師能見到的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他真見性了,自性就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,一心專念阿彌陀這個方法,把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,這叫理一心不亂,這種功夫往生到極樂世界,是生實報莊嚴土。無量清淨平等覺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我們用一句名號更簡單、更具體,法法皆如阿彌陀佛,法法皆是阿彌陀佛,我們用這個方法好,這簡單。問題持之有恒,天天鍛煉,爲什麼?我們有習氣,念到習氣都沒有了,我們的功夫就成就了。不是我們把一切法當作阿彌陀佛來看,那個還有很大的距離,不可以這樣子,這個心念不好。要真的,一點都不假,萬法就是阿彌陀佛,認定了,這個力量就大,這才真正能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;我只把它當作、比擬,這個不行,這功夫不到家。所以同樣作如是觀,同樣是這樣的念佛,心態決定功夫的淺深,我們要有好的心態,真心誠意沒有一絲毫的虛僞。

  「故知十方大士,聞佛名號,至心信樂,以平等心,念平等覺」,平等心念平等覺。「如是安住,亦是得平等住之義」。下面說得好,「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,即是法界全體」,這講得好。「即是諸法平等體性。但能念念相繼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故曰得平等住。如是心行,是菩薩行,輾轉教授,同歸極樂。普惠衆生真實之利,故曰修菩薩行」。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成菩提道,就這麼簡單、就這麼容易,問題,我們真的懂得、真的明白,這個很重要。真懂得、真明白,這經教就非常重要,聽經、讀經爲什麼?就爲這樁事情,不能著急,不必求解,我們只要聽、只要讀,聽久了不明白的地方都明白,念久了不懂的地方也都全懂了,這是什麼道理?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法爾如是。從事上給你講,因爲你的心是定的,你不分心,你沒有雜念。我讀這部還想想這怎麼講法、那怎麼講法,那是雜念;一直讀下去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,這就是用真心念。真心跟一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,這真心,感應道交就得諸佛如來的加持,所以你不懂的突然懂了,不會的突然會了。

  你會懂得,你會了,那是什麼?那是你自性的本能是在沒有障礙之下出現。爲什麼平常不現?你有雜念、你有疑慮,這些東西都是屬于障礙,所以雖有不能表現。當你一心專注念佛、念經、聽講,一心專注的時候自然出來,這是我們講小悟,小悟要天天有才好;大悟,一、二個月有一次不錯,全是誠敬。爲什麼會開悟?就在誠敬,真誠恭敬、老實聽話,聽佛的話,真幹,我們這個真幹就是我真信,我真願意到極樂世界,我真念阿彌陀佛。就像這段文裏所說的,知道這句佛號就是實相,就是法界全體,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。所以一切法真的是阿彌陀佛,我們見到一切人統統都是阿彌陀佛,然後再擴大一切法也都是阿彌陀佛,我們就入阿彌陀佛境界。所以這樣的心行就是真的菩薩行,這是什麼菩薩?法藏菩薩,法藏菩薩成佛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自己這樣修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、教導別人,同歸極樂,真能幫助衆生,普惠衆生真實之利。

  「如是修行,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,故雲具足德本」。一切佛果的功德根本,根本是什麼?信、願、持名就是根本,這個根本能令一切衆生一生圓滿成就,我們得認識。真正認識了就少打妄想,自己一定要知道,打一個妄想造一次六道輪回業,念念是妄想念念在造輪回業,錯了。爲什麼不把它換過來去念佛?古大德教導我們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有道理,真有道理。爲什麼不念佛?念佛功德的殊勝無與倫比,都在這一部經上,在這一部集注裏頭。所以這集注太好了,經論,祖師大德的心血、精華,我們得感謝黃念老居士給我們挑出來、選出來供養大家,這功德還得了!知道才會感恩、才會真幹,你知道得愈深,你幹得愈起勁,爲什麼?要不然不能報恩。我們的成就就是他的功德圓滿,我們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,他注這個注子功德圓滿,爲什麼?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我們不能到極樂世界,他功德沒有圓滿,所以認真的學習。

  我看蘇居士聽經聽得很認真,今天聽說她去買菜去了,其實買菜不重要,聽經重要,一餐飯吃不吃沒關系。她教我們初學拜佛,拜佛消業障,拜佛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依照規矩去禮拜,這是修戒;一心專注,拜佛裏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,這是修定;拜久了會開悟,你再聽經、再讀經不一樣,裏面很多的奧妙意思都出來了,你都看見了,很好。一天拜一千拜不難,我初學佛的時候跟忏雲法師住茅蓬,那時候在埔裏,那是名符其實的茅蓬,不大,只有五個房間,那個房間比我六和園的房間還小,五個房間。牆是用竹籬笆編的塗上水泥,上面蓋的是茅草,這真正名符其實的茅蓬。地下是土地,每天掃地都掃得很多塵土,只有一間鋪了地板就是佛堂。佛堂的長大概只有這麼長,寬還沒有,沒有這個寬,我們這一間房子是它的叁間屋,叁間。茅蓬只住五個人,忏雲法師、達宗、菩妙,還有朱鏡宙老居士,五個人,在山上的功課就是拜佛。忏雲法師沒有定功課,他所定的就是拜佛,他自己每天叁百拜,他拜得很慢。我們年輕拜的速度比他快,我那個時候在山上,一天拜八百拜。因爲要工作,在山上我是唯一的一個義工,要燒飯、要去撿柴火,每個星期到埔裏去買一次菜,自己也種了菜。埔裏去一趟交通非常不方便,走的是山上小路,挑一個擔子往返就要一天。從茅蓬走到埔裏小鎮要兩個小時,回來要兩個小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