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不放下決定看不到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放下什麼?放下無始無明習氣;這個沒辦法頓舍的,自自然然自己沒有了。
既然有習氣,我們就曉得,自性智慧往外透,四十一位菩薩也不相等。因爲無始無明習氣障礙智慧、障礙德相,但是它障礙很少,不是強烈的障礙,總是有一點障礙,這都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。統統斷幹淨,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了,那是妙覺如來,這個境界無法想象。因爲你說他的身、你說他的心,全是自性,自性裏頭沒有形相,名字相也沒有。佛經上講的叁種現象,言說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沒有;外面的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也沒有,這妙覺。誰能夠證得?八地以上,八地到等覺見到了,我們用個比喻話說,雖見到了,模糊。看見了,八地彷佛看見了,九地更清楚一點,十地就更明朗,妙覺就看得很清楚,圓滿了,到妙覺才圓滿。這個境界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所以沒法子說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大乘教裏佛常說「唯證方知」,你證得你就知道了。證得知道了這是科學,你沒有證得你不知道。給你說,說是我們現在的境界,我們在經上得到的信息,完全是聽佛說的。可是佛教給我們,聽佛說有好處,你知道這樁事情,知道之後你求證。用什麼方法證?就是放下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放下就是,真相就明白了。這個叫無生忍。
「又《大乘義章十二》」,這裏面舉龍樹菩薩所說的,「如龍樹說,初地以上亦得無生」。什麼人得無生法忍?經論、祖師大德有很多種說法,「若依《仁王》及與《地經》,無生在七、八、九」這個叁地,無生法忍。龍樹菩薩講,初地以上亦得無生,這個說法不一樣了。宋譯的《無量壽經》說,「聞我名號,證無生忍,成就一切平等善根,住無功用,離加行故,不久令得阿耨菩提」,這是宋譯《無量壽經》裏面說的。望西師解釋說,「既雲無功用,知證第八地」,無功用道是八地以上。「故知本經之第叁忍」,就是《仁王經》上所講的「無生法忍」。據望西師的意思,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,無生法忍是八地,前面兩忍一定就是七地以前。
望西師曰:「問:以聞名力,豈得無生?」單單靠聞名,我們今天都聽到阿彌陀佛名號,可是它前面有個條件,說諸菩薩,我們不是菩薩。諸菩薩這裏頭等級有很多,有十信位的菩薩,有十住菩薩、十回向、十地菩薩,等級不一樣,諸菩薩就都包括了。所以,曆代祖師有種種不同的說法,道理也在此地。望西師這個地方說得好,你看問的時候,聞名力豈得無生?只是聽說阿彌陀佛的名號,怎麼就能夠得到無生忍?這個答好,「佛願力故」,阿彌陀佛第四十七願的加持他得到了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佛力真加持得上。問題都在我們自己,佛加持我們,可惜我們沒有把它接受過來,佛是真加持。怎麼沒接受過來?我們那個虔誠心不夠。你看印光大師講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大概我們只有一分、兩分。佛加持是圓滿的,佛的加持沒有什麼幾分幾分的,都是加持。但是我們一分誠敬,佛的加持我們只能得一分的好處,十分誠敬我們就得十分利益,如果是萬分誠敬他就得圓滿利益。怎麼能不得無生法忍!
這句話裏頭還有個理論依據,本師釋迦牟尼佛常說的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我們把真心製于阿彌陀佛名號之處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那個加持的力量就不可思議,那力量真大。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裏?煩惱習氣太重,妄念太多了。何嘗不想製心于阿彌陀佛?想,真想!可是不行,心裏才想阿彌陀佛,雜念又進來了,想不到一分鍾,阿彌陀佛不見了,全是妄想出來,我們現在是這種狀況。這才知道煩惱是冤家,煩惱真是賊,它對我們的傷害太大了,我們想用功,完全被它破壞了。這怎麼辦法?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個絕招,我們要會用。這個絕招是什麼?煩惱再多,別理會它,不要去管它,有可以,沒有也可以,隨它去吧!把我們的心專注在阿彌陀佛上,不要住在煩惱,這樣時間久了慢慢它就沒有了。
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,對這樁事情說得很多,因爲很多人有這個習氣、毛病,念佛心不能專一,向老和尚請教。老和尚告訴他,你就想阿彌陀佛,別想別的,阿彌陀佛忘掉了,什麼時候想起來繼續再想。慢慢的我們心裏頭有佛的時間逐漸增長,無佛的時間就縮短,這是進步。大概在一支香裏面,古人沒有鍾表,古人的佛堂裏頭用什麼來定時間?香。一炷香,短的香是一個小時,長香是一個半小時,叫一炷香。一炷香裏面還有叁、五個雜念,功夫不錯了,大概要多久才能練成?要叁年以上。就跟煩惱打拉鋸戰,煩惱把我們這樣拉去了,我們再拉回來,就用這個方法。又忘掉了,煩惱起現行,一警覺過來,馬上把阿彌陀佛拉回來。給諸位說,這叫真念佛,這叫真幹。如果說隨著煩惱去,那你到什麼時候才成就?這一生沒指望。必須時時刻刻警覺自己。
在我們所有宗教裏頭,今天大家都知道,伊斯蘭教最團結。爲什麼?伊斯蘭教《古蘭經》裏頭規定的,一天五次禮拜,禮拜的時候就得拉回來了,一天有五次。這就是每到一個時段給你一個警惕,這個時候你會想起來,我得把它拉回來。我當年在新加坡,這是哪一年?一九九八年。一九九七年韓館長往生,往生的第二年我們到新加坡。我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禮拜,我就想出一個方法,一天九次念佛,比它加四次,它五次,我們九次。教給大家十念法,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有十句,十句佛號,兩分鍾,任何人都可以學。九次分配在哪裏?早晨起床一次,起床洗完臉,有佛像面對佛像,沒有佛像面對西方,念十聲佛號,求生淨土。晚上睡覺之前,修十念法,兩分鍾。無論怎麼忙都能不耽誤,因爲時間短,你的功課都可以做圓滿。叁餐吃飯,吃飯之前念十聲佛號,別人念供養咒,我們念阿彌陀佛。這就五次了。上午上班、下班,下午上班、下班,九次。你在工作之前,先念十聲佛號再去幹工作,工作幹完之後,也念十句佛,才工作放下。一天九次。
我們提出這個方法,那個時候我還經常不斷的到美國、加拿大去,我到處傳這個方法,很多同學打電話、寫信給我,歡喜,真得受用。這就是什麼?有一定的時間它提醒你,而且這個時間距離都不長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這個非常非常重要。不提醒就跑掉了,這在佛法有個術語叫失念,念頭失掉了。念佛,不知不覺的佛號沒有了,都在念妄想、打妄想去了,就是打妄想成了習慣,念佛還不習慣,就這麼回事情。如何把念佛念成習慣,把打妄想變成不習慣,我們就成功了,功夫就靠得住了,這是很要緊的一樁事情。此地各種不同的譯本跟祖師大德的開示,我們可以能夠看到地位不同都有說法。望西師這後面說得非常好,地位雖然不高,也能得無生法忍,等同八地。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,直接的就是這一願。
「故《十住論》雲:過去無數劫,有佛號海德,今現在十方」,今就是現在,底下現在,現是示現,示現在十方世界,「各得成正覺」,各個都示現成佛了,「皆從彼發願,聞名定作佛」。海德如來他示現在十方剎土,我們就曉得,他能分身、化身無量無邊,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現佛身,正覺就是佛身。爲什麼他能現?皆從彼發願,這句話讓我們立刻會想到,世尊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如來在因地的時候,發的願是真願,所以成佛之後他發的願就起作用、就兌現了。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自自然然與十方世界有緣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爲一切衆生現身說法。聞名定作佛,舉海德如來做例子,只要聞阿彌陀佛的名號,真的「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」。他跟極樂世界有緣了,就是一生當中聽一句佛號,阿賴耶識裏頭落下這個種子,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。縱然經曆無量劫之後,遇到緣它還會起作用,他對于這個法門能信、能願、能堅持,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成佛。
「上之論證,妙顯他力」,妙是微妙、巧妙,他力是佛的願力,彌陀的願力、諸佛的願力。「佛願加被,使聞名者,證無生忍,定當作佛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「且聞不是但聞」,這一定要特別注意,「必能起行」。所以這是菩薩的聞慧,菩薩聞慧裏面,聞一定有思、一定有修,聞思修是一樁事情,這當中沒有間隔。跟小乘的叁學不一樣,小乘叁學是戒定慧,它每一個字是獨立的。所以修行它有階段的,先從戒下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持戒的時間多長每個人不一定,利根的人時間短,鈍根的人時間長,修定、發慧亦如是,它不是同時的。但是菩薩叁慧是同時的。確實有一些初學,對叁學沒問題,他能搞得清楚,對叁慧會産生誤會,認爲什麼?也是叁個階段,聞思修。把它分成叁個階段錯了,那哪是菩薩?凡夫。叁慧這叁個字是代表,聞是代表接觸,耳聽到了,這接觸,眼看到了也叫聞慧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字做代表,你接觸到了。接觸就明了,用思代表明了,就是你一接觸就明了,明了就不迷惑,不迷惑就是修,明了就是思。所以,聞思修是一樁事情,一剎那當中完成的,它不能分成叁個階段。
我早年碰過到一個學生,是在臺北大專佛學講座,遇到一個女學生,名字我都忘掉了。她在我們上課之先跟在我身旁告訴我,她說法師,我今天上這堂課,明天我就不來了。我說爲什麼?她說我學了兩年了,聽課聽了兩年,她說我回家去要多用功去想想。她把聞思修分作叁個,我已經聞了兩年法,我現在回家要想多思,多深入去研究。我就明白了,我說想通了之後再修行,是吧?她說是的。我說今天這堂課妳要不要上?她說今天這堂課上,上完之後我就不來了。我就把聞思修給大家解釋了一下,我說這個人誤會是什麼?聽了幾年是道聽塗說,回去去思叫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之後就盲修瞎練,那能成功嗎?這是把佛學名詞完全解錯了,哪是這種解釋方法?菩薩難道連小乘都不如嗎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