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地、等觉、妙觉。不放下决定看不到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放下什么?放下无始无明习气;这个没办法顿舍的,自自然然自己没有了。

  既然有习气,我们就晓得,自性智慧往外透,四十一位菩萨也不相等。因为无始无明习气障碍智慧、障碍德相,但是它障碍很少,不是强烈的障碍,总是有一点障碍,这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。统统断干净,那一点障碍都没有了,那是妙觉如来,这个境界无法想象。因为你说他的身、你说他的心,全是自性,自性里头没有形相,名字相也没有。佛经上讲的三种现象,言说相、名字相、心缘相没有;外面的现象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也没有,这妙觉。谁能够证得?八地以上,八地到等觉见到了,我们用个比喻话说,虽见到了,模糊。看见了,八地彷佛看见了,九地更清楚一点,十地就更明朗,妙觉就看得很清楚,圆满了,到妙觉才圆满。这个境界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所以没法子说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大乘教里佛常说「唯证方知」,你证得你就知道了。证得知道了这是科学,你没有证得你不知道。给你说,说是我们现在的境界,我们在经上得到的信息,完全是听佛说的。可是佛教给我们,听佛说有好处,你知道这桩事情,知道之后你求证。用什么方法证?就是放下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放下就是,真相就明白了。这个叫无生忍。

  「又《大乘义章十二》」,这里面举龙树菩萨所说的,「如龙树说,初地以上亦得无生」。什么人得无生法忍?经论、祖师大德有很多种说法,「若依《仁王》及与《地经》,无生在七、八、九」这个三地,无生法忍。龙树菩萨讲,初地以上亦得无生,这个说法不一样了。宋译的《无量寿经》说,「闻我名号,证无生忍,成就一切平等善根,住无功用,离加行故,不久令得阿耨菩提」,这是宋译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说的。望西师解释说,「既云无功用,知证第八地」,无功用道是八地以上。「故知本经之第三忍」,就是《仁王经》上所讲的「无生法忍」。据望西师的意思,这个无生法忍是八地,无生法忍是八地,前面两忍一定就是七地以前。

  望西师曰:「问:以闻名力,岂得无生?」单单靠闻名,我们今天都听到阿弥陀佛名号,可是它前面有个条件,说诸菩萨,我们不是菩萨。诸菩萨这里头等级有很多,有十信位的菩萨,有十住菩萨、十回向、十地菩萨,等级不一样,诸菩萨就都包括了。所以,历代祖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,道理也在此地。望西师这个地方说得好,你看问的时候,闻名力岂得无生?只是听说阿弥陀佛的名号,怎么就能够得到无生忍?这个答好,「佛愿力故」,阿弥陀佛第四十七愿的加持他得到了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佛力真加持得上。问题都在我们自己,佛加持我们,可惜我们没有把它接受过来,佛是真加持。怎么没接受过来?我们那个虔诚心不够。你看印光大师讲得好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,大概我们只有一分、两分。佛加持是圆满的,佛的加持没有什么几分几分的,都是加持。但是我们一分诚敬,佛的加持我们只能得一分的好处,十分诚敬我们就得十分利益,如果是万分诚敬他就得圆满利益。怎么能不得无生法忍!

  这句话里头还有个理论依据,本师释迦牟尼佛常说的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我们把真心制于阿弥陀佛名号之处,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,那个加持的力量就不可思议,那力量真大。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?烦恼习气太重,妄念太多了。何尝不想制心于阿弥陀佛?想,真想!可是不行,心里才想阿弥陀佛,杂念又进来了,想不到一分钟,阿弥陀佛不见了,全是妄想出来,我们现在是这种状况。这才知道烦恼是冤家,烦恼真是贼,它对我们的伤害太大了,我们想用功,完全被它破坏了。这怎么办法?祖师大德教我们一个绝招,我们要会用。这个绝招是什么?烦恼再多,别理会它,不要去管它,有可以,没有也可以,随它去吧!把我们的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,不要住在烦恼,这样时间久了慢慢它就没有了。

  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头,对这桩事情说得很多,因为很多人有这个习气、毛病,念佛心不能专一,向老和尚请教。老和尚告诉他,你就想阿弥陀佛,别想别的,阿弥陀佛忘掉了,什么时候想起来继续再想。慢慢的我们心里头有佛的时间逐渐增长,无佛的时间就缩短,这是进步。大概在一支香里面,古人没有钟表,古人的佛堂里头用什么来定时间?香。一炷香,短的香是一个小时,长香是一个半小时,叫一炷香。一炷香里面还有三、五个杂念,功夫不错了,大概要多久才能练成?要三年以上。就跟烦恼打拉锯战,烦恼把我们这样拉去了,我们再拉回来,就用这个方法。又忘掉了,烦恼起现行,一警觉过来,马上把阿弥陀佛拉回来。给诸位说,这叫真念佛,这叫真干。如果说随着烦恼去,那你到什么时候才成就?这一生没指望。必须时时刻刻警觉自己。

  在我们所有宗教里头,今天大家都知道,伊斯兰教最团结。为什么?伊斯兰教《古兰经》里头规定的,一天五次礼拜,礼拜的时候就得拉回来了,一天有五次。这就是每到一个时段给你一个警惕,这个时候你会想起来,我得把它拉回来。我当年在新加坡,这是哪一年?一九九八年。一九九七年韩馆长往生,往生的第二年我们到新加坡。我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礼拜,我就想出一个方法,一天九次念佛,比它加四次,它五次,我们九次。教给大家十念法,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有十句,十句佛号,两分钟,任何人都可以学。九次分配在哪里?早晨起床一次,起床洗完脸,有佛像面对佛像,没有佛像面对西方,念十声佛号,求生净土。晚上睡觉之前,修十念法,两分钟。无论怎么忙都能不耽误,因为时间短,你的功课都可以做圆满。三餐吃饭,吃饭之前念十声佛号,别人念供养咒,我们念阿弥陀佛。这就五次了。上午上班、下班,下午上班、下班,九次。你在工作之前,先念十声佛号再去干工作,工作干完之后,也念十句佛,才工作放下。一天九次。

  我们提出这个方法,那个时候我还经常不断的到美国、加拿大去,我到处传这个方法,很多同学打电话、写信给我,欢喜,真得受用。这就是什么?有一定的时间它提醒你,而且这个时间距离都不长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这个非常非常重要。不提醒就跑掉了,这在佛法有个术语叫失念,念头失掉了。念佛,不知不觉的佛号没有了,都在念妄想、打妄想去了,就是打妄想成了习惯,念佛还不习惯,就这么回事情。如何把念佛念成习惯,把打妄想变成不习惯,我们就成功了,功夫就靠得住了,这是很要紧的一桩事情。此地各种不同的译本跟祖师大德的开示,我们可以能够看到地位不同都有说法。望西师这后面说得非常好,地位虽然不高,也能得无生法忍,等同八地。这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,直接的就是这一愿。

  「故《十住论》云:过去无数劫,有佛号海德,今现在十方」,今就是现在,底下现在,现是示现,示现在十方世界,「各得成正觉」,各个都示现成佛了,「皆从彼发愿,闻名定作佛」。海德如来他示现在十方剎土,我们就晓得,他能分身、化身无量无边,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,正觉就是佛身。为什么他能现?皆从彼发愿,这句话让我们立刻会想到,世尊常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如来在因地的时候,发的愿是真愿,所以成佛之后他发的愿就起作用、就兑现了。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自自然然与十方世界有缘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,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。闻名定作佛,举海德如来做例子,只要闻阿弥陀佛的名号,真的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他跟极乐世界有缘了,就是一生当中听一句佛号,阿赖耶识里头落下这个种子,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,永远不坏。纵然经历无量劫之后,遇到缘它还会起作用,他对于这个法门能信、能愿、能坚持,决定得生净土,决定成佛。

  「上之论证,妙显他力」,妙是微妙、巧妙,他力是佛的愿力,弥陀的愿力、诸佛的愿力。「佛愿加被,使闻名者,证无生忍,定当作佛」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「且闻不是但闻」,这一定要特别注意,「必能起行」。所以这是菩萨的闻慧,菩萨闻慧里面,闻一定有思、一定有修,闻思修是一桩事情,这当中没有间隔。跟小乘的三学不一样,小乘三学是戒定慧,它每一个字是独立的。所以修行它有阶段的,先从戒下手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持戒的时间多长每个人不一定,利根的人时间短,钝根的人时间长,修定、发慧亦如是,它不是同时的。但是菩萨三慧是同时的。确实有一些初学,对三学没问题,他能搞得清楚,对三慧会产生误会,认为什么?也是三个阶段,闻思修。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错了,那哪是菩萨?凡夫。三慧这三个字是代表,闻是代表接触,耳听到了,这接触,眼看到了也叫闻慧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字做代表,你接触到了。接触就明了,用思代表明了,就是你一接触就明了,明了就不迷惑,不迷惑就是修,明了就是思。所以,闻思修是一桩事情,一剎那当中完成的,它不能分成三个阶段。

  我早年碰过到一个学生,是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,遇到一个女学生,名字我都忘掉了。她在我们上课之先跟在我身旁告诉我,她说法师,我今天上这堂课,明天我就不来了。我说为什么?她说我学了两年了,听课听了两年,她说我回家去要多用功去想想。她把闻思修分作三个,我已经闻了两年法,我现在回家要想多思,多深入去研究。我就明白了,我说想通了之后再修行,是吧?她说是的。我说今天这堂课妳要不要上?她说今天这堂课上,上完之后我就不来了。我就把闻思修给大家解释了一下,我说这个人误会是什么?听了几年是道听涂说,回去去思叫胡思乱想,胡思乱想之后就盲修瞎练,那能成功吗?这是把佛学名词完全解错了,哪是这种解释方法?菩萨难道连小乘都不如吗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