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菩萨没有阶段,小乘有阶段,那是初学。这堂课上完之后我再问她,明天来不来?她说明天来。所以真的会有这些例子,真的是名词术语解错了,解错麻烦就出来了。

  所以这底下注得好,且闻不是但闻,必能起行。菩萨闻了之后,一定有行,有思、有行,而且他是非常快速,闻思修是一次圆满、一次成就,是不能分开的。例如《涅槃疏》第二十卷说,「若闻常住二字,生生不堕者,闻有多种,若能深思惟,如说行者,即生生不堕」。这个意思是说,「闻后能深思惟,并如说修行,始能得生生不堕之益」,这个堕是堕落,指的是三恶道。这个若闻,这不是菩萨,菩萨闻了他证果,这是说我们一般凡夫、三乘。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,我们听到了,听到之后应当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地方讲深思惟,它是双关句子,对初学的来说,就是现在讲你要明了佛所说的意思。开经偈里面所说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这个真实义,思惟是表示你认真在学习它。佛法里面通常,像禅宗它不用思惟,就怕我们错解了意思,思惟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是妄心。思惟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佛的意思要用直觉去了悟它,你一听就觉悟,真的就明白了,没有通过思惟,这是真的。我听了不懂怎么样?不懂没关系,不懂不要去想它,你再听第二遍。所以古人讲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因为他不要通过思考,念一千遍之后为什么会明白了?一千遍心定了。读书千遍是持戒、是方法,你只照这个去做,别去理会它,用清净心去读,用恭敬的心去读。

  所以现在人最大的困难,是不敬,这个没办法,没有诚敬心。祖师说得那么清楚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,他没有诚敬心。这我们现在普遍看到,几乎天天都看到,有些同学有问题写信给我,写的问题给我,字都非常潦草,一点恭敬心都没有。印光大师,你看他老人家写的这些字,他不是书法家,他的字好像写得不怎么好,你仔细去看,他一笔一画恭恭敬敬,你能看得出来,那是什么?诚敬心写出来的。所以那个字你百看不厌,它有这个魅力在里头。书法家写的字,看太多了不想看了,印光大师写的那个字,愈看都还愈想看,字里头有灵性在里头,有精神在里头,这就非常难得。人不能没有诚,不能没有敬,这两个字丢掉,问题可就大了。世出世间法能不能有成就端在这两个字,偏偏这两个字现在人就缺乏。也不能怪他,从小没人教他,他也没见过,也没听说过,所以决定不能责怪他,他是正常现象;在六十年前不正常,六十年到今天算是正常现象。

  我们今天看到这段经文,体现到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他们的弘愿不可思议。我们在上一代,真的缺少这样大愿的大德,这个说起来应该要说到众生福薄,这些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众生有福,众生福薄。众生福薄,大德出现在世间弘法都艰难,障缘很多,众生福薄。众生有福,这些大德弘法是一帆风顺,有大力的人来护持,国王将相他们来护持,他们带头来学习,众生有福。这些话从哪说起?应该是培养人才。民国初年是有人干,杨仁山居士重视,欧阳竟无办支那内学院,非常可惜只办了两年,由于内乱、战争停下来,时间太短了。应慈法师办华严大学,大概也只一、二年,也是因为战争就停掉了。太虚大师在厦门办闽南佛学院,都是因为战争,这当然都是客观条件影响的。如果真正有远见,找一个边远地区,避免这些战祸,或者能够用个十年八年的时间,人才就培养出来了。有人想到,没人去做,想到的人自己也没有法子去做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,常常听到老一代的和尚都讲到人才重要、人才重要,要培养人才。说的声音很大,说的人很多,没有一个真干,这众生没福。

  我们也想到,没有缘分,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想做领导人,这个念头根本就没有。也许就是因为从小,算命看相虽然不相信,还是受影响。我这个命很薄,这个八字拿给算命先生看,韩馆长在,说台湾关西有个很好的算命先生,摸骨算命的。她把我的八字带去给这个先生看,这个先生看了之后,就问韩馆长,这人还在吗?韩馆长说他还在!他说奇怪,照这个算这个人该死了,不在了,他怎么还会在?干什么的?他出家的。出家的另当别论。另当别论。那时候大概我可能是将近五十岁的时候,我那个寿命只到四十五岁,他看到了,看得不错。而且算我的命里头短命、贫穷。命里头有财库,我的财库空空,没有东西,财库空空的,没有财。也没有官印,做官的人要有官印,没有官印,就出家也做不了住持,出家做住持还得有官印,我这个全没有!还好,我这些念头都没有。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,这个可以,我也很喜欢干,这一生就是读书、讲经,就干这个。所以做当家、做住持,从来没这个念头。

  在台湾建个佛教图书馆,馆长是韩锳居士,她管,我不管,我在里面只讲经而已,除讲经之外什么也不管。所以,我就变成个三不管的法师,很多人知道,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钱,真的很轻松,得到一点清净心。对我的工作,真的一生乐此不疲。这一生,我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,大概修了三年就现前,真管用、真有效,章嘉大师教的。他教给我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命里缺乏的可以修得到,这就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命里头为什么没有财?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。为什么寿命这么短?过去生中大概造杀业重,而且没有修无畏布施。告诉我,大概我过去生中修了一点法布施,所以有一点小聪明智慧,就这么一点长处。所以,老师教我修财布施、修法布施、修无畏布施。告诉我,真正有布施的心,这个很重要,布施的事随缘,那个心太重要了。常常存着布施的心,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功德。

  以后我看到《了凡四训》,《了凡四训》里面说到,有一个女子上庙里面,供养两文钱,心非常虔诚、非常恭敬,老和尚给她回向、给她说法。后来这个女孩子做了王妃,一下富贵起来了,带了一千两黄金到这个寺庙里来供养,老和尚让他的徒弟给她做回向。她心里不高兴,就质问老和尚,我年轻的时候两文钱来供养,您老人家亲自给我回向、给我祝福。我今天带了千两黄金供养,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冷淡?老和尚给她说,过去妳那两文钱,那个心真诚恭敬,我不给妳回向对不起妳;妳今天带的千两黄金,没有那种诚敬的心,让我徒弟给妳回向就够了。这就说明,供养福不在乎供养品的多少,是在乎你诚敬的心。这个修福真叫平等,不是有钱的人就能修到福,没有钱的人就不能修福。恰恰相反,有钱的人修福难,贫穷的人修福容易,他没有傲慢心。富贵人总带着几分傲气,那个功德就大打折扣了!

  我们看这个经文,《涅槃经疏》这句话,念老在末后简单为我们说明。他说意思是闻后能思,多静下来回味,领略经里面所说的义趣,然后如何把它落实到生活,落实到工作,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,你就真学到了。如果只是在文字上讲得天花乱坠,自己没有做到,实际上这个功德你一分都没有,没得到好处。得到好处是什么?就是我们吃东西真正吸收到养分,对我真有帮助。佛法如是,所以佛法有法味,你尝到法味你身心都得到营养。你心地营养是什么?心地清净,心地平等,心地觉悟,这你养心。心好身体就好,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得很多,心地善良、心地清净,身体一定好。中年以上为什么很容易得病?为什么年轻人不得病?年轻的时候没有想到病,没有想到身体不好,所以他没有病。中年以后,他常常想身体怎么样来保养,愈想愈糟糕。身心健康不是靠保养的,你看这个经上,释迦牟尼佛有为我们介绍,这么多佛、这么多菩萨他们用什么来保养身体?他们吃什么好东西?没有,沿门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真叫金刚不坏身。我们要晓得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我们一天都做不到,我们大树底下去睡一晚,第二天到加护病房去了,怎么能跟人家比?我们还要吃这样补、那样补,结果全补坏了。

  所以我们对佛这句话,金玉良言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懂不懂?你有没有去兑现它?真正把这句话听懂了,这个人就开悟了。虽然不是明心见性,他肯定能明哲保身,这个他肯定做到,他不会有烦恼,他不会有贪欲。为什么?贪欲、烦恼、瞋恚是伤害自己身心的,对别人发脾气,伤害对方顶多三分,伤害自己是七分,不值得,何必干这个?所以这句话你真懂得、真觉悟了,你一生都会满面笑容去迎人,你不会发脾气,不会生烦恼,你就得健康长寿了,秘诀在此地。我们中国古人有所谓,吉人,吉利的人、吉祥的人言语少,浮躁的人言语多,浮躁是什么?身心不安。有德行的人言语少,没有德行的人言语就多。

  在现前这个世界,乱世,真的,中国历史上没有,世界历史也没有,从来没有这样的大乱,被我们遇到了。我们非常幸运,在这个乱世我们遇到传统文化、遇到佛法,不可思议,这是大福报的人。我们在这个时代,怎样去过幸福美满的生活?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现在我们知道了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是在这个时代还能过着幸福美满的人生,就这四个字信、愿、持名。这是多么大的福报,这一生才遇到。遇到问题就是你懂不懂?这四个字是不是真懂?真懂你就得到,得到幸福、得到圆满,你不懂,那就当面错过了。

  不懂的人很多,怎么办?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五种原译本,为什么?就是为那些不懂的人太多了,用这个来劝你。黄念老为这部经做集注,为什么?也是因为不懂的人太多了,帮助你懂得。我们把《华严经》、大乘经统统放下,专修这部经,专门分享这部集解,为什么?也是为帮助这些不懂的人。只要你真听懂、听明白了,你就是今天第一大福报的人,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得到了。只要能盯住,锲而不舍,经每天读、每天听。我们现在学的这个《大经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