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菩薩沒有階段,小乘有階段,那是初學。這堂課上完之後我再問她,明天來不來?她說明天來。所以真的會有這些例子,真的是名詞術語解錯了,解錯麻煩就出來了。

  所以這底下注得好,且聞不是但聞,必能起行。菩薩聞了之後,一定有行,有思、有行,而且他是非常快速,聞思修是一次圓滿、一次成就,是不能分開的。例如《涅槃疏》第二十卷說,「若聞常住二字,生生不墮者,聞有多種,若能深思惟,如說行者,即生生不墮」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聞後能深思惟,並如說修行,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」,這個墮是墮落,指的是叁惡道。這個若聞,這不是菩薩,菩薩聞了他證果,這是說我們一般凡夫、叁乘。佛四十九年爲我們講經說法,我們聽到了,聽到之後應當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地方講深思惟,它是雙關句子,對初學的來說,就是現在講你要明了佛所說的意思。開經偈裏面所說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個真實義,思惟是表示你認真在學習它。佛法裏面通常,像禅宗它不用思惟,就怕我們錯解了意思,思惟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妄心。思惟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佛的意思要用直覺去了悟它,你一聽就覺悟,真的就明白了,沒有通過思惟,這是真的。我聽了不懂怎麼樣?不懂沒關系,不懂不要去想它,你再聽第二遍。所以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因爲他不要通過思考,念一千遍之後爲什麼會明白了?一千遍心定了。讀書千遍是持戒、是方法,你只照這個去做,別去理會它,用清淨心去讀,用恭敬的心去讀。

  所以現在人最大的困難,是不敬,這個沒辦法,沒有誠敬心。祖師說得那麼清楚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他沒有誠敬心。這我們現在普遍看到,幾乎天天都看到,有些同學有問題寫信給我,寫的問題給我,字都非常潦草,一點恭敬心都沒有。印光大師,你看他老人家寫的這些字,他不是書法家,他的字好像寫得不怎麼好,你仔細去看,他一筆一畫恭恭敬敬,你能看得出來,那是什麼?誠敬心寫出來的。所以那個字你百看不厭,它有這個魅力在裏頭。書法家寫的字,看太多了不想看了,印光大師寫的那個字,愈看都還愈想看,字裏頭有靈性在裏頭,有精神在裏頭,這就非常難得。人不能沒有誠,不能沒有敬,這兩個字丟掉,問題可就大了。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有成就端在這兩個字,偏偏這兩個字現在人就缺乏。也不能怪他,從小沒人教他,他也沒見過,也沒聽說過,所以決定不能責怪他,他是正常現象;在六十年前不正常,六十年到今天算是正常現象。

  我們今天看到這段經文,體現到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的弘願不可思議。我們在上一代,真的缺少這樣大願的大德,這個說起來應該要說到衆生福薄,這些大善知識出現于世衆生有福,衆生福薄。衆生福薄,大德出現在世間弘法都艱難,障緣很多,衆生福薄。衆生有福,這些大德弘法是一帆風順,有大力的人來護持,國王將相他們來護持,他們帶頭來學習,衆生有福。這些話從哪說起?應該是培養人才。民國初年是有人幹,楊仁山居士重視,歐陽竟無辦支那內學院,非常可惜只辦了兩年,由于內亂、戰爭停下來,時間太短了。應慈法師辦華嚴大學,大概也只一、二年,也是因爲戰爭就停掉了。太虛大師在廈門辦閩南佛學院,都是因爲戰爭,這當然都是客觀條件影響的。如果真正有遠見,找一個邊遠地區,避免這些戰禍,或者能夠用個十年八年的時間,人才就培養出來了。有人想到,沒人去做,想到的人自己也沒有法子去做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常常聽到老一代的和尚都講到人才重要、人才重要,要培養人才。說的聲音很大,說的人很多,沒有一個真幹,這衆生沒福。

  我們也想到,沒有緣分,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想做領導人,這個念頭根本就沒有。也許就是因爲從小,算命看相雖然不相信,還是受影響。我這個命很薄,這個八字拿給算命先生看,韓館長在,說臺灣關西有個很好的算命先生,摸骨算命的。她把我的八字帶去給這個先生看,這個先生看了之後,就問韓館長,這人還在嗎?韓館長說他還在!他說奇怪,照這個算這個人該死了,不在了,他怎麼還會在?幹什麼的?他出家的。出家的另當別論。另當別論。那時候大概我可能是將近五十歲的時候,我那個壽命只到四十五歲,他看到了,看得不錯。而且算我的命裏頭短命、貧窮。命裏頭有財庫,我的財庫空空,沒有東西,財庫空空的,沒有財。也沒有官印,做官的人要有官印,沒有官印,就出家也做不了住持,出家做住持還得有官印,我這個全沒有!還好,我這些念頭都沒有。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這個可以,我也很喜歡幹,這一生就是讀書、講經,就幹這個。所以做當家、做住持,從來沒這個念頭。

  在臺灣建個佛教圖書館,館長是韓锳居士,她管,我不管,我在裏面只講經而已,除講經之外什麼也不管。所以,我就變成個叁不管的法師,很多人知道,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真的很輕松,得到一點清淨心。對我的工作,真的一生樂此不疲。這一生,我的福報是這一生修的,大概修了叁年就現前,真管用、真有效,章嘉大師教的。他教給我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命裏缺乏的可以修得到,這就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命裏頭爲什麼沒有財?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。爲什麼壽命這麼短?過去生中大概造殺業重,而且沒有修無畏布施。告訴我,大概我過去生中修了一點法布施,所以有一點小聰明智慧,就這麼一點長處。所以,老師教我修財布施、修法布施、修無畏布施。告訴我,真正有布施的心,這個很重要,布施的事隨緣,那個心太重要了。常常存著布施的心,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功德。

  以後我看到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說到,有一個女子上廟裏面,供養兩文錢,心非常虔誠、非常恭敬,老和尚給她回向、給她說法。後來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,一下富貴起來了,帶了一千兩黃金到這個寺廟裏來供養,老和尚讓他的徒弟給她做回向。她心裏不高興,就質問老和尚,我年輕的時候兩文錢來供養,您老人家親自給我回向、給我祝福。我今天帶了千兩黃金供養,你爲什麼對我這麼冷淡?老和尚給她說,過去妳那兩文錢,那個心真誠恭敬,我不給妳回向對不起妳;妳今天帶的千兩黃金,沒有那種誠敬的心,讓我徒弟給妳回向就夠了。這就說明,供養福不在乎供養品的多少,是在乎你誠敬的心。這個修福真叫平等,不是有錢的人就能修到福,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修福。恰恰相反,有錢的人修福難,貧窮的人修福容易,他沒有傲慢心。富貴人總帶著幾分傲氣,那個功德就大打折扣了!

  我們看這個經文,《涅槃經疏》這句話,念老在末後簡單爲我們說明。他說意思是聞後能思,多靜下來回味,領略經裏面所說的義趣,然後如何把它落實到生活,落實到工作,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你就真學到了。如果只是在文字上講得天花亂墜,自己沒有做到,實際上這個功德你一分都沒有,沒得到好處。得到好處是什麼?就是我們吃東西真正吸收到養分,對我真有幫助。佛法如是,所以佛法有法味,你嘗到法味你身心都得到營養。你心地營養是什麼?心地清淨,心地平等,心地覺悟,這你養心。心好身體就好,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懂得很多,心地善良、心地清淨,身體一定好。中年以上爲什麼很容易得病?爲什麼年輕人不得病?年輕的時候沒有想到病,沒有想到身體不好,所以他沒有病。中年以後,他常常想身體怎麼樣來保養,愈想愈糟糕。身心健康不是靠保養的,你看這個經上,釋迦牟尼佛有爲我們介紹,這麼多佛、這麼多菩薩他們用什麼來保養身體?他們吃什麼好東西?沒有,沿門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真叫金剛不壞身。我們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我們一天都做不到,我們大樹底下去睡一晚,第二天到加護病房去了,怎麼能跟人家比?我們還要吃這樣補、那樣補,結果全補壞了。

  所以我們對佛這句話,金玉良言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懂不懂?你有沒有去兌現它?真正把這句話聽懂了,這個人就開悟了。雖然不是明心見性,他肯定能明哲保身,這個他肯定做到,他不會有煩惱,他不會有貪欲。爲什麼?貪欲、煩惱、瞋恚是傷害自己身心的,對別人發脾氣,傷害對方頂多叁分,傷害自己是七分,不值得,何必幹這個?所以這句話你真懂得、真覺悟了,你一生都會滿面笑容去迎人,你不會發脾氣,不會生煩惱,你就得健康長壽了,秘訣在此地。我們中國古人有所謂,吉人,吉利的人、吉祥的人言語少,浮躁的人言語多,浮躁是什麼?身心不安。有德行的人言語少,沒有德行的人言語就多。

  在現前這個世界,亂世,真的,中國曆史上沒有,世界曆史也沒有,從來沒有這樣的大亂,被我們遇到了。我們非常幸運,在這個亂世我們遇到傳統文化、遇到佛法,不可思議,這是大福報的人。我們在這個時代,怎樣去過幸福美滿的生活?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現在我們知道了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是在這個時代還能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,就這四個字信、願、持名。這是多麼大的福報,這一生才遇到。遇到問題就是你懂不懂?這四個字是不是真懂?真懂你就得到,得到幸福、得到圓滿,你不懂,那就當面錯過了。

  不懂的人很多,怎麼辦?夏蓮居老居士爲我們會集五種原譯本,爲什麼?就是爲那些不懂的人太多了,用這個來勸你。黃念老爲這部經做集注,爲什麼?也是因爲不懂的人太多了,幫助你懂得。我們把《華嚴經》、大乘經統統放下,專修這部經,專門分享這部集解,爲什麼?也是爲幫助這些不懂的人。只要你真聽懂、聽明白了,你就是今天第一大福報的人,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得到了。只要能盯住,锲而不舍,經每天讀、每天聽。我們現在學的這個《大經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