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叁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九叁集) 2012/2/15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9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二十叁頁第叁行,「四十八現證不退願」,這是四十八願最後一願。請看經文:

  【于諸佛法。不能現證不退轉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一願,彌陀加持十方世界諸菩薩聞名得利益,讓他在佛法當中修行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能夠成就,都能夠現前證得不退轉,這個恩惠也是無與倫比的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「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」。願曰:『于諸佛法,不能現證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』。「不退轉者,所修之功德善根,愈增愈進,不更退失,略雲不退。即梵語之阿鞞跋致」,小本《彌陀經》上也是這麼說法的。「蓋以菩薩行願,難發易退。據《仁王經》別教之信位菩薩,名爲輕毛菩薩,隨風東西」。又南本《涅槃經》裏面說:「無量衆生發阿耨菩提心,見少違緣,于阿耨菩提,即便動轉。如水中月」,水動月也動。這幾句話說明學佛難成就。爲什麼?能夠堅持到底的真難。我們這個世界如是,大概十方世界都有這個情形,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這個願加持這十方衆菩薩。這一願兌現了。怎麼兌現?如果這些菩薩聰明,轉過頭來念阿彌陀佛,不就得阿彌陀佛加持!到極樂世界就不退了。你要不到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退轉的,這是真的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阿彌陀佛雖然加持,還要自己覺悟,自己不覺悟,依然會退,這個阿彌陀佛沒有辦法保證你的。不退轉,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進,這好事情,不更退失,簡單的講叫不退。我們自己想想,自己學佛,跟我們周邊這些學佛的朋友,甚至于在一個老師會下我們這些師兄弟們,有幾個能堅持不退的?太難了!李老師在臺中教學叁十八年,時間不算短,臺中蓮社的蓮友,我離開臺中的時候,差不多到五十萬人。老師常常感慨的說,他不說別人,說自己的蓮友,一萬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不過是叁個、五個。什麼原因?退轉。

  退轉的原因,這裏說得很清楚,遇到小小不如意就受不了,就退了。這些初發心的菩薩,還有人一發心,趕快受菩薩戒,爲什麼?可以當菩薩,受了菩薩戒那就成爲菩薩。不知道,你看《仁王經》上說他是什麼菩薩?輕毛菩薩,隨風東西,隨著境界轉。真的像《涅槃經》上講的,「見少違緣」,少是少許,一點點不順心的事情就退轉,這還能成就嗎?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裏面,《金剛經》講六波羅蜜,六種裏面講布施講得多、講得詳細,再就是講忍辱講得多。講得多的,那換句話就重視,六波羅蜜重視布施、重視忍辱。布施是什麼?放下。在忍辱波羅蜜裏頭,佛有一句很重的話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這個一切法就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真正要成就,忍辱就太重要了!小小的違背你的心願,你就不高興,你就退轉了,誰吃虧?自己吃虧,別人沒吃虧。這個例子我們見得太多了。這初發心的。

  還有老修,修了幾十年的,到臨命終時都不相信了,改信別的,臨命終時貪生怕死,不准念阿彌陀佛求往生,他說那是要死的。我初出家的時候就遇到一個,我在臺北臨濟寺出家,臨濟寺有個念佛團,他們統統都是福州人,念佛團有一百多人,每個星期念一次佛。林道棨是他們的副會長,也是臨濟寺的老護法,平常念佛他領隊,他當維那,法器敲得好,唱念也不錯,臨命終時不念阿彌陀佛,還貪生怕死,叫大家統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你看有什麼法子!念佛團副會長,出乎我們意料之外。平常以爲修得不錯,真正考驗人到最後關頭。所以中國古人講,人的一生必須得蓋棺論定,這話很有道理;換句話說,你那一口氣還在的時候都會變。往好處變,往壞處變,不一定。有人在臨終那一口氣,他念阿彌陀佛了,一生不學佛,臨終這一句佛號他就往生,跟第十八願相應。這個事情是少見,很稀有。可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凡是這一類的人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這一世在臨終時候善根發現,得諸佛如來的加持,他能信、他能願,他真念佛往生了。所以一念十念皆得往生。

  從這個地方看來,人沒有幸運的,僥幸這是不可能的事情,世出世法都沒有僥幸的,我們看到好像僥幸,其實他有因緣、有因果的。這些文字對我們來講是高度的警覺,我們如何能保持到善根功德愈增愈進,不會退轉?這也是古德常講的,總在遇緣不同,緣太重要了!世出世間法,佛不說因生,說緣生,爲什麼?因每個人都有,每個人都有十法界的因,你有成佛的因,你有成菩薩的因,個個都有,一點都不稀奇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你有成佛的因,你爲什麼沒有成佛?你沒有成佛的緣,因加上緣,後面果報就現前,你沒有遇到緣。緣裏面最重要的,善友,善知識,介紹你學佛,幫助你學佛,這個人太重要了!如果沒有這個緣,你怎麼會去學佛?

  如果是生活在有佛法的地區,緣就比較容易接觸到。這個地區有佛教,還有其它的宗教,現在實際上,中國外國各個地區,多半都是現在人所謂的多元文化,就是有很多宗教。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其它宗教,但是它不興旺。這個原因是什麼?中國人自小,從小家庭教育裏頭給他紮的根,根深蒂固,學了佛,不想學基督教。爲什麼?中國有個舊的觀念,去學別的叫背師叛道,這罪名很不好聽,他守住,他不會違背。不孝父母、背師叛道,這個罪是古時候最重的罪。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師,所以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,中國人知道尊師重道,從小養成的。

  不過現在這個社會變了,特別是最近的一甲子,外國人講半個世紀,我們中國人講一甲子,六十年,變了,世界亂了。我們把自己傳統東西丟失了,完全向外國人學,外國人好的東西沒學到,壞的全學會了,造成我們今天的苦難。還好,現在慢慢的開始覺悟了,如果不覺悟那真的是苦不堪言。覺悟了要趕快,趕快拯救民族的靈魂。民族的靈魂是什麼?就是文化,傳統文化。傳統文化在中國叁個支柱,就是儒釋道。從哪裏拯救起?要從培養人才拯救起,沒有人才法就滅了。古人說得好,非道弘人,人能弘道,那沒有人才怎麼辦?人才,我們已經到了邊緣的地區,我們這一代要是疏忽了,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斷掉了,再也不會複蘇。所以我們這一代比我們上一代的責任還要重,上一代把這個責任丟給我們,我們沒得丟了。這個方法我們懂,沒有福報搞不成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你重視修慧,還要重視修福,福慧雙修,沒有福你做不到。

  我這一點福報都不夠,我跟諸位講過,我前世沒修福,這一世學了佛,才修了這麼一點福。這一點福是度自己沒問題,要把傳統文化興過來,我沒那麼大的福報。有福報的人,我是真想跟他、追隨他,他不要我,沒有辦法。大概在四、五十年前,我看出來星雲法師有福報,我很想追隨他,但是他不要我,我只好走路。那個時候他剛剛買下了一片山,叫佛光山,第一次買的十七甲,他現在擴充應該有七、八十甲了,以後逐漸把旁邊的全部都買下來,最初十七甲。辦了個佛學院,請我去做教務主任,給我機會。當時學生有一百叁十多個人,我就向星雲法師建議,把這一百叁十多個人分組,叁個人一組,每一組專攻一部經,采取古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,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

  我的想法是十年,十年專攻一部經,十年之後,他在這部經就是頂尖的人物。不管你有沒有智慧,總而言之,這一本書你念了十年,別人念的沒有你的時間長,沒有你下的功夫深,他就不如你。這樣一來,差不多有叁、四十個,叁個人一部的話,就差不多有四十種經論,這四十種經論十年之後還得了,我給星雲法師講,佛光普照全球,個個都是第一流的。他聽了之後,好是很好,這樣子不像佛學院。他的佛學院是采取現在學校的方法,交叉上課的。那個時候有六個老師,出家的叁個,他自己一個、我一個、會性法師;還有叁位是在家居士,唐一玄居士、方倫居士,這都教佛學的,另外還有個教音樂的。這個我們想法就不一樣了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這個老方法,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的,我這不是聽人說的,不是在佛經上看的,是我自己親身經曆的。

  李老師選《阿含經》裏面小部的、很短的,教我們學習講經,學習做科判。很短的經,只有幾百字的,不超過一千字的,容易,拿來做練習非常好。我們的進度,幾乎我是一個月學一部,我沒有出家之前,在臺中住了十五個月,就是一年叁個月,我學會講十叁部經,差不多是一個月就學會一部。這一個月當中就是一部經,沒有第二樣,一門深入,學會之後再學第二部。我這十叁部經都能講。所以一出家一剃頭,白聖法師就請我到他的佛學院,叫叁藏佛學院,十普寺,去教書。佛學院的學生,一年兩個學期,叁年畢業,一個學期我教一部經,把他們教畢業了,叁年教畢業才教了六部經,我還有七部還沒用上。佛學院真的學不到東西,叁年畢業了,一部經都不會講;我們到臺中去住一個月,就會講一部經。

  所以,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,我就試辦了一個短期的培訓班,弘法人才培訓班,叁個月。學生大概二十個人,叁個月學一部經,個個都會講。他們練習講經上臺,我坐在下面聽,個個會講,歡喜得不得了。告訴我,過去在大陸上佛學院念了叁年、四年一部都不會,到這來叁個月就學會一部,高興得不得了。所以一部經論,用上十年功還得了!會得定,會開悟。一門專攻,腦子裏沒有別的,就是一部經,你的妄想就沒有了,你天天想這部經。一遍講完了講第二遍,二遍講完講第叁遍,你就一直講下去,講十年。十年之後,你學《阿彌陀經》的,你就是阿彌陀佛;你學講《普門品》的,你就是觀世音菩薩;你學講《地藏經》的,你就是地藏王菩薩,真的不是假的,真出人才!

  他堅持,這不像佛學院。我說這是私塾教學法,真正成就人才。我們兩個就是這一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