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九四集) 2012/2/1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9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二十五頁第一行:
【必成正覺第七】
這個科題,「頌行願以求證」,分爲五段,第一段「法藏說偈」。
【佛告阿難。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。以偈頌曰。】
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,『法藏比丘』在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,說完了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我們在前面學過,不是偶然說的,也不是自己思索而說的,是實際上考察諸佛如來的剎土,有所感觸而發的大願。所以這四十八願不是同時發的,是在五劫時間陸陸續續發的,四十八願圓滿,他五劫考察圓滿。所以這個願是真實的大願,每一願的來源都有根據,有事實的根據。說完之後,所以他這個有行、有願,願從行持裏面發出來的,求佛證明。因爲「大願真誠深廣」,這四個字來形容非常恰當,「應時感得雨花地動」,這是諸佛的神力來給他做證明。「空中贊雲,必定成佛」。這是這一品的內容。
現在我們看經文,「願滿普濟」,這裏頭分五小段,第一段「超世願滿」。
【我建超世志。必至無上道。斯願不滿足。誓不成等覺。】
這是第一首偈。念老爲我們解釋,『我建超世志』,「建」是建立,「我」是法藏比丘自稱。「所謂超世志者,注經家中頗有異解」,對這一句解釋不相同。「如《淨影》雲」,這是小慧遠,「前所發中,求法身願,求淨土願」,這叫超世願。「淨影以《魏譯》」,康僧铠翻譯的本子,「光明無量願、壽命無量願與諸佛稱揚願」,這叫「攝法身願」。「國土清淨願、國土嚴飾願」,這叫「攝淨土願」。淨影法師「僅許此五願,超出世間也」,認爲這五願是超世間,憬興師同之。可是義寂、望西他們這些人「則謂總指所發之四十八願」,願願都是超世,不僅僅是前面講的五願,每一願都是超世願。「後說甚是」,這句話是黃念老說的,他認爲後面所說的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超世願,這個說得好!
「《甄解》曰:吾祖」,他的祖就是善導大師。這是日本人,日本人對老師確實很尊重,回國去之後建立淨土宗,還是以善導爲初祖,而不是爲自己,這個很難得。善導說,「不可思議四十八願」,願願都不可思議,「又雲無礙誓願。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,願願各頭,喻栗與柿相並耳,皆是隔曆不融之見而已。今不然,喻如一匹蜀錦,巧織成華果枝葉。似根莖枝葉有別,而所織成,但匹錦耳。今亦如是。雖數有四十八,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,故曰無礙誓願」。這無礙誓願說得好!這是善導大師講的。所以對于法藏所發的大願、法藏五劫的修行,每個人看法有淺深、廣狹不同的差別。這是各人修養、功夫上的問題,所謂「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」,這是我們能理解的。
《華嚴》所說的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教見性的菩薩看問題就看得圓融,他能看出事實真相。所以善導大師跟他們看的看法不一樣,他舉的比喻也很好。世間人看四十八願,願願各頭,各頭就是不一樣。好比板栗跟柿子,用水果來做比喻,相並它不一樣、不相同。講四十八願就不然了,四十八願譬如什麼?譬如一匹蜀錦,四川錦繡是古今都聞名。現在特別提到的都承認湘繡,湖南,那個刺繡確實是好,特別是他們的雙面繡,從正反兩面看上去都好。巧織成,繡裏面是花,繡花,有花、有果、有枝、有葉,你看起來也各別不一樣,但是它在一匹錦上,所織成的只是一匹織錦而已。今亦如是,法藏四十八願亦如是,雖數有四十八,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。
四十八願從哪裏來的?從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裏面得來的。法藏比丘去參觀、去考察,諸佛剎土裏面不善的都不取,善好的統統攝受,以他的願力、以他五劫的修行。現在我們看了科學家的報告,這樁事情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自己沒有看到、沒有聽到、沒有見到,憑自己的想象很難、很不容易!法藏沒有自己的想象,完全是在參觀考察當中看到的一些事實。叁惡道的果報不善,極樂世界不要,他第一願就不要;造成這不善果報的因也不好,他也不要。所以前面兩願就顯示得很清楚。縱然有叁惡道的業因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的果報,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。極樂世界沒有惡緣,因要遇不到緣,果報不能現前。這是法藏比丘在考察、觀察當中首先把叁惡道的因跟緣斷掉,這個不可思議!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美好的完全攝受,變成極樂世界,就是超越一切諸佛剎土,這叫超世願。超世願不是他自己想的我要獨勝、我要超越諸佛剎土,不是的。極樂一切設施是集諸佛剎土裏面美好的大成,它是集大成,它是這麼來的。每一個世界、每一尊如來對極樂世界都有貢獻,是極樂世界的恩主,法藏沒有一絲毫傲慢的心,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的。
你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,他的本子從哪裏來的?五種原譯本來的,沒有一字一句不是原譯本的原文,忠于原譯本,忠于叫恩主公。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也是這麼來的。這都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說明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。我們每個念佛的人要學法藏菩薩,在今天我們要學夏蓮老、學黃念老,心胸開闊,一切包容,舍人之短,取人之長。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這個多幸福、多麼圓滿!極樂世界超世,精神在此地,我們有這樣的精神就能超越。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沒有離開一切大衆,成就一切大衆之所賜。所以,善導又雲無礙誓願,這個好,這四個字太好了、太妙了!
「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」。從四十八願我們能體會到,法藏比丘的智慧、慈悲、神通真正達到究竟圓滿。他所選擇的是非常恰當,沒有選錯,取舍適當,我們贊歎取舍精當,精妙、妥當,從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剎土裏面取得的。十方世界諸佛剎土真的是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他一個不舍。前面我們讀過,二百一十億是表大圓滿,這用密宗的,表大圓滿,究竟圓滿,表這個意思,一個都不漏。「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」,就是他爲什麼選這個,選得這麼好?這是智慧,自性裏頭的智慧、慈悲、神通的妙用。
「諸願相入」,這句就說得更好了,就是每一願裏頭都含攝其它的四十七願,願願相入,相入相融,「而無所隔」。日本有個宗派叫本願念佛宗,四十八願只取一願,第十八願,他其它都不要。早年我在臺灣,他們找過我,以後我在香港,他們也來找過我。我告訴他,我說一願裏頭有四十七願,你懂不懂?他不懂。我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能分,你們只取一願,怎麼能往生?你那個只取一願,哪部經上講的?你能找出根據來嗎?經上說得非常清楚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十八願是一向專念,發菩提心呢?發菩提心在第十九願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第二十願,這都非常重要,怎麼可以舍棄!這都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說得不好聽是投機取巧,決定不可以的。
說到修行求往生,信、願、持名,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幫助我們生起正信,都是幫助我們堅固願力,你那一句佛號才念得好。如果你的信心、願心不堅固,古大德說過,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動、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,這是真的。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究竟圓滿的精髓,上上根人一接觸到,信願就成就了,中下根人還不行。不行怎麼樣?不行你就得研究這四十八品經,經說得詳細,尤其這部批注,把中下根性統統都攝受了。這部經從頭到尾真的完全聽到,你能不相信嗎?你不可能不相信。再不能生信的,那就得去學大經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那要時間,要相當長的時間。
我就是這樣根性的人,經讀過,《無量壽經》聽過,我聽的是康僧铠的本子;這個本子,李老師眉注的本子給我,我也看到了。歡喜,還是不願意往生,還是想華藏世界,喜歡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到《華嚴經》都看懂了,原來《華嚴》是引導我們到淨土的,才搞清楚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真的古人講得一點沒錯,引導我們到《無量壽》。拐這麼大的彎才相信,這是什麼?中下根性的人,繞這麼大的圈子,花二、叁十年的時間。如果沒有那麼長的壽命,那真的就可惜了,完了。什麼是上根?一接觸就相信、就不懷疑、就老實去念,這人是上根。果然具足深信切願,一向念佛,往生淨土絕對不會超過叁年,那不就是上上根人!叁年成佛,他不是上上根誰是上上根!所以這些與我們世間所說賢愚不肖不相幹,佛法之妙就妙在此地。
「由上可見,四十八願互融互入,一一皆是超世之願」,這個看法好!偈文裏面,「我建超世志」,這個超世志就是四十八願,願願皆是。願願皆是,這裏頭有四十八願,哪一願是第一?古人有,都評出來了,第十八願第一。爲什麼說第十八願第一?第十八願是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。這沒得找了,八萬四千法門裏頭沒有,一切諸佛剎土裏頭也沒有,只有極樂世界有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。但是要記住,具足信願,沒有信願不能往生,所以信願太重要了!我們今天有沒有具足信願?真正具足信願,你從他的意念、行持上去觀察。念頭裏頭沒有雜念了,爲什麼?他放下了;行爲裏頭沒有雜行,他也放下了,那叫信願具足,這樣的人念佛,十聲、一聲都能往生。所以搞來搞去我們今天問題在哪裏?問題在信、在願。我們沒放下,妄想、雜念很多,想這個、想那個。是,外面五欲六塵誘惑很多,佛門裏頭大經大論也誘惑人,你看八大宗,那都是在誘惑你,這個也好,那個也不錯,好了,你的信願被破壞掉了。所以,在佛門裏面也有魔,只要障礙你的全都是魔。我念佛,《華嚴經》誘惑我,《華嚴》是魔,《法華》誘惑我,《法華》也是魔,統統要知道。外面的魔障你容易發現,裏面的魔障你沒發現。所以你真信切願,萬緣放下,包括佛所說的一切法門統統放下,我就從這一門進去。這一門進去之後,所有法門全得到了,不但佛法你全得到,世間法也全得到了。
這是當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