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名號,是性德之本體,修德所圓成,性修二德,圓攝無余」。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,一切無量,出生無盡,《還源觀》上叁種周遍的第二種,「出生無盡」,這是修德。所以,這個名號是性德的本體,是修德的圓滿成就,這是每個人的自性,跟自己的關系非常非常的密切;換句話說,是自己的命根!這麼親切,我們不知道,阿彌陀佛五劫修行的圓滿成果。性修二德,圓攝無余,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統統包括在裏面。就像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包括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精華、精髓,都在這裏頭。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不可思議,名號的功德沒有人能說得出來,說不盡。「今四十八願,遍標念佛,願願皆攝佛之果德」,第一個是阿彌陀佛的果德,第二個是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果德,「一一全顯」,你這一句佛號裏頭統統具足,「無爲法身」,無爲法身是體,無所不爲是法身的應用,無爲而無所不爲。一一全顯無爲法身,「故可悉謂爲攝法身也」,攝受法身。

  「諸願互融相入,無所隔礙」,一願就是一切願,一切願就是一願。「一一願含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之願,無有限量」。下面說得好,「進言之」,再進一步的說,「則所雲四十八者,亦只是隨順衆生之假名,實則本願無量」。四十八、二十四、叁十六都是隨順衆生說的,每一願裏頭都是無量願,願願爲度衆生,願願願衆生同成佛道。末後的結語說得好,「又本願之數雖無量,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」,這一法句就是南無阿彌陀佛,一切法都在這句佛號當中,這是我們在介紹經題時候都說過。

  隋唐時代,中外這些大德,他們真是深入研究過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哪一部能夠圓滿包容一切經的教義?大家都承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各宗各派的教義,這部經裏頭全有。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看成佛教概論,早年我跟他學習的,他說這是佛經裏面的「佛教哲學概論」,編得好,在這個世間找不到第二種能跟它相比。第一個是理論講到究竟圓滿,方法精妙細致,後頭還帶表演,五十叁參是表演,他說世間教科書找不到這麼好的東西,它後頭還帶表演。這是一部經包括所有的經典。但是《華嚴》到最後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的究竟圓滿不是五止六觀,而是一句阿彌陀佛。五止六觀不見得個個人能成就,這一句阿彌陀佛個個都成就、個個都入華藏世界去了。我們看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這些大經大論,哪一個不是歸極樂世界的?不是修楞嚴大定,是念佛;換句話說,念佛就是真的修楞嚴大定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,這全是修楞嚴大定的,二十五個人做代表。最後被文殊菩薩選出來的是觀世音菩薩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實際上,文殊是選了兩個,一個觀音,一個大勢至,大勢至是念佛的。這兩個人都沒有按照順序排列,提出來,提出來就是特別法門。順序,二十五個人,它前面是十八界,後面是七大。十八界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樣的順序,前面十八個;後面七個,七大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按這個順序。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,按照順序他排第二個,第一個眼根,第二個耳根,他排第二。結果他排到最後,把他排在第二十五。大勢至菩薩根大,地水火風空見識,那個見就是根大,他應該排在第二十叁,結果他換了,他也排到最後,他變成二十四,原本他是擺在二十叁的。結果二十五是觀世音菩薩,第二十四是大勢至菩薩;原本最後一個,第二十五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提前面去了,順序不一樣,不按照順序就是特別法門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裏面所表的,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觀音菩薩他那個排法非常顯著,你看從第二個擺到最後,這個很顯著;大勢至跟彌勒菩薩只是一個位置交換,他們兩個人一個位置交換,不太明顯,很多人疏忽掉了。大勢至代表什麼?念佛法門,一切法門到最後都歸念佛。觀世音菩薩代表我們地球,地球上的人耳根最利,比眼根厲害,眼看沒看清楚,耳(這個字,音檔中沒有,是加入的字,建議要要列入口誤表)聽清楚了。所以觀音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分,因爲他是耳根最利,我們也是耳根最利,非常契機。

  這是互融相入,最後都融入念佛法門,楞嚴大定也入了這一法句,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五止六觀也入了這一法句,這一法句就是南無阿彌陀佛,不可思議!我們就根據古大德這個基礎,從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分。古大德這個基礎就是一切經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歸《無量壽》。我們再深入,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品,我們選一品,歸哪一品?第六品。第六品四十八願,這四十八願歸哪一願?歸十八願,十八願就是念佛。所以,一切法到最後都融入這一句佛號當中,我們才知道這句佛號之可貴,這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;你修這個法門,所有一切法門全在其中。所以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。底下又說,「又本願之數雖無量,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」,全歸到這一句佛號。

  「至于對超世之解,諸家亦複不同。義寂謂爲超勝地前世間之位,故名超世」。地前是叁賢,超過了叁賢,這叫超世間。「憬興謂爲地前十向滿位一重發心。蓋均謂爲初地之前也」。這是義寂、憬興這些法師,都認爲超世是初地之前。「善導、昙鸾等師,則大異于是。如昙鸾師謂:法藏菩薩于世間自在王佛所,悟無生法忍,爾時位名聖種性。(此乃《璎珞經》中六種性之第四種,即十地菩薩)于此性中發四十八願。善導大師亦判爲十地菩薩之發心。故均遠超地前之說」。這個解釋好,後面勝于前面。

  《璎珞經》的「六種性」,我們搜集了一些參考資料,《叁藏法數》,《璎珞本業經》裏頭所講的。「種性者,種別性分也」。種是種子,我們常說阿賴耶識裏面的業習種子,種子「有發生之義」。「性即性分」,性分是什麼意思?「自分不改」,有這個意思。譬如植物的種子,西瓜的種子,這個種它能夠發芽,能夠長成植物,能夠結成瓜,這是發生的意思。性分呢?它是西瓜,西瓜籽只結西瓜,不會結成南瓜,這叫性分。所以,種跟性也要分別,性就是它是什麼種子它就生什麼,它不會變質。

  「《璎珞經》對別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而論,故有六種性」。十住跟十行不同,十行跟十回向不同,十地跟等覺、妙覺也各個不同。「然性通六位,種局限在因,故前之四位名種;等覺雖在因,然勝前,得稱爲覺,故不言種也。」就是局限在因者,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叫因位。覺,那是果位,這成佛了,果位。當然因裏頭也有覺,它不叫覺,叫性;到果地上,這個性就變成覺了,是這個意思。

  第一個是「習種性」,別教的十住。別教初地才見性,所以它跟圓教差別很大,圓教見性的是初住菩薩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別教是初地。所以別教的叁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個叁賢位沒有出十法界。一定要登初地了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離開十法界。不像圓教,圓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圓教是十信位在十法界。我們在學習、分享裏面說過,圓教的初信菩薩,斷證的功夫跟小乘初果完全一樣,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了。這是初信位的菩薩,那就是聖人了,在叁不退裏面他們得到一個位不退,就是聖人的地位不退。雖然沒出六道,他們決定不墮叁惡道。他們修行,在人間、天上,有期限的,七次往返他就脫離六道輪回,那就升等,升到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裏面最低的一個果位聲聞,就是阿羅漢,必須見思煩惱斷盡,出六道輪回。阿羅漢是聲聞,辟支佛是緣覺,上面是菩薩,再上面是佛。最上面的佛,他的果位相當于別教裏面的第十回向,叁賢裏頭最高的,他破了無明他就登地了,就是初地菩薩,在圓教是初住菩薩。這個階級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要了解。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,自己很清楚,知道,不是不知道。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,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就是連小乘的初果,大乘圓教的初信位,就那麼難。八十八品見惑沒有破,那都在門外。你看習種性,「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,破見思惑」,所以叫習種性。別教十住,十住的名稱都一樣,但是圓教跟別教相差太大了。

  第二「性種性」,性種性是十行位的菩薩,「雖證本性真空之理,不住于空,而能分別一切諸法,化諸衆生,故名性種性」。這個菩薩,別教是菩薩,菩薩跟小乘不一樣,小乘不教化衆生,菩薩教學,菩薩永遠不舍衆生,這叫大乘根性。雖然證得本性真空之理,但是不住于空,他知道是空,不住于空,能分別一切諸法。都在經教之中,從習種性提升到性種性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習種性是研習空觀,性種性證本性真空之理,跟阿羅漢的位置相等。但是阿羅漢住于空,入到偏真涅槃去了,自利而不能利他。性種性的菩薩他證到真空,不住真空,他依舊在學習,這個學習,叁種智能裏面的道種智;證得這個智慧,本性真空,這叫一切智。叁種智慧裏頭的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他是屬于這個階段的。跟小乘不一樣,小乘住空,他不住空,依舊在學習,學習道種智。阿羅漢沒有道種智,他知道萬法皆空,他能夠一切放下,但是這一切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他不知道;只知道一切法空,他能放下,所以他能夠出六道輪回。性種性的菩薩,就是別教十行位的菩薩,他們智慧比阿羅漢高,他有道種智,所以他不住空,他能教學。

  第叁就是「道種性,謂十回向菩薩因修中道妙觀,通達一切佛法」,這叫道種性。性種性跟道種性的差別,性種性的人還沒有證得中道妙觀,這個他沒有。習種性是在研習的階段,沒證得;性種性雖然證得一切法空,不知道一切法有。到道種性這才知道中道妙觀,妙觀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,空有二邊都清楚。一切法,性,體性是空寂,但是相有,所以有叫幻有,空叫真空。真空不空,幻有非有,所以他能夠二邊不住;二邊不住就叫中道,這才叫真正了解事實真相。中道妙觀也就是諸法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