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名号,是性德之本体,修德所圆成,性修二德,圆摄无余」。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,一切无量,出生无尽,《还源观》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,「出生无尽」,这是修德。所以,这个名号是性德的本体,是修德的圆满成就,这是每个人的自性,跟自己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;换句话说,是自己的命根!这么亲切,我们不知道,阿弥陀佛五劫修行的圆满成果。性修二德,圆摄无余,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在里面。就像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包括了十方一切诸佛剎土的精华、精髓,都在这里头。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不可思议,名号的功德没有人能说得出来,说不尽。「今四十八愿,遍标念佛,愿愿皆摄佛之果德」,第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德,第二个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果德,「一一全显」,你这一句佛号里头统统具足,「无为法身」,无为法身是体,无所不为是法身的应用,无为而无所不为。一一全显无为法身,「故可悉谓为摄法身也」,摄受法身。
「诸愿互融相入,无所隔碍」,一愿就是一切愿,一切愿就是一愿。「一一愿含无量不可思议无上殊胜之愿,无有限量」。下面说得好,「进言之」,再进一步的说,「则所云四十八者,亦只是随顺众生之假名,实则本愿无量」。四十八、二十四、三十六都是随顺众生说的,每一愿里头都是无量愿,愿愿为度众生,愿愿愿众生同成佛道。末后的结语说得好,「又本愿之数虽无量,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」,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一切法都在这句佛号当中,这是我们在介绍经题时候都说过。
隋唐时代,中外这些大德,他们真是深入研究过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一部能够圆满包容一切经的教义?大家都承认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各宗各派的教义,这部经里头全有。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看成佛教概论,早年我跟他学习的,他说这是佛经里面的「佛教哲学概论」,编得好,在这个世间找不到第二种能跟它相比。第一个是理论讲到究竟圆满,方法精妙细致,后头还带表演,五十三参是表演,他说世间教科书找不到这么好的东西,它后头还带表演。这是一部经包括所有的经典。但是《华严》到最后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经》的究竟圆满不是五止六观,而是一句阿弥陀佛。五止六观不见得个个人能成就,这一句阿弥陀佛个个都成就、个个都入华藏世界去了。我们看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这些大经大论,哪一个不是归极乐世界的?不是修楞严大定,是念佛;换句话说,念佛就是真的修楞严大定。
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圆通,这全是修楞严大定的,二十五个人做代表。最后被文殊菩萨选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实际上,文殊是选了两个,一个观音,一个大势至,大势至是念佛的。这两个人都没有按照顺序排列,提出来,提出来就是特别法门。顺序,二十五个人,它前面是十八界,后面是七大。十八界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样的顺序,前面十八个;后面七个,七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按这个顺序。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,按照顺序他排第二个,第一个眼根,第二个耳根,他排第二。结果他排到最后,把他排在第二十五。大势至菩萨根大,地水火风空见识,那个见就是根大,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,结果他换了,他也排到最后,他变成二十四,原本他是摆在二十三的。结果二十五是观世音菩萨,第二十四是大势至菩萨;原本最后一个,第二十五是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提前面去了,顺序不一样,不按照顺序就是特别法门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里面所表的,两个特别法门,不是一个。观音菩萨他那个排法非常显著,你看从第二个摆到最后,这个很显著;大势至跟弥勒菩萨只是一个位置交换,他们两个人一个位置交换,不太明显,很多人疏忽掉了。大势至代表什么?念佛法门,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念佛。观世音菩萨代表我们地球,地球上的人耳根最利,比眼根厉害,眼看没看清楚,耳(这个字,音档中没有,是加入的字,建议要要列入口误表)听清楚了。所以观音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分,因为他是耳根最利,我们也是耳根最利,非常契机。
这是互融相入,最后都融入念佛法门,楞严大定也入了这一法句,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五止六观也入了这一法句,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不可思议!我们就根据古大德这个基础,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分。古大德这个基础就是一切经归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归《无量寿》。我们再深入,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品,我们选一品,归哪一品?第六品。第六品四十八愿,这四十八愿归哪一愿?归十八愿,十八愿就是念佛。所以,一切法到最后都融入这一句佛号当中,我们才知道这句佛号之可贵,这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;你修这个法门,所有一切法门全在其中。所以真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。底下又说,「又本愿之数虽无量,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」,全归到这一句佛号。
「至于对超世之解,诸家亦复不同。义寂谓为超胜地前世间之位,故名超世」。地前是三贤,超过了三贤,这叫超世间。「憬兴谓为地前十向满位一重发心。盖均谓为初地之前也」。这是义寂、憬兴这些法师,都认为超世是初地之前。「善导、昙鸾等师,则大异于是。如昙鸾师谓:法藏菩萨于世间自在王佛所,悟无生法忍,尔时位名圣种性。(此乃《璎珞经》中六种性之第四种,即十地菩萨)于此性中发四十八愿。善导大师亦判为十地菩萨之发心。故均远超地前之说」。这个解释好,后面胜于前面。
《璎珞经》的「六种性」,我们搜集了一些参考资料,《三藏法数》,《璎珞本业经》里头所讲的。「种性者,种别性分也」。种是种子,我们常说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种子,种子「有发生之义」。「性即性分」,性分是什么意思?「自分不改」,有这个意思。譬如植物的种子,西瓜的种子,这个种它能够发芽,能够长成植物,能够结成瓜,这是发生的意思。性分呢?它是西瓜,西瓜籽只结西瓜,不会结成南瓜,这叫性分。所以,种跟性也要分别,性就是它是什么种子它就生什么,它不会变质。
「《璎珞经》对别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而论,故有六种性」。十住跟十行不同,十行跟十回向不同,十地跟等觉、妙觉也各个不同。「然性通六位,种局限在因,故前之四位名种;等觉虽在因,然胜前,得称为觉,故不言种也。」就是局限在因者,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叫因位。觉,那是果位,这成佛了,果位。当然因里头也有觉,它不叫觉,叫性;到果地上,这个性就变成觉了,是这个意思。
第一个是「习种性」,别教的十住。别教初地才见性,所以它跟圆教差别很大,圆教见性的是初住菩萨,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别教是初地。所以别教的三贤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个三贤位没有出十法界。一定要登初地了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离开十法界。不像圆教,圆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圆教是十信位在十法界。我们在学习、分享里面说过,圆教的初信菩萨,断证的功夫跟小乘初果完全一样,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了。这是初信位的菩萨,那就是圣人了,在三不退里面他们得到一个位不退,就是圣人的地位不退。虽然没出六道,他们决定不堕三恶道。他们修行,在人间、天上,有期限的,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,那就升等,升到四圣法界。四圣法界里面最低的一个果位声闻,就是阿罗汉,必须见思烦恼断尽,出六道轮回。阿罗汉是声闻,辟支佛是缘觉,上面是菩萨,再上面是佛。最上面的佛,他的果位相当于别教里面的第十回向,三贤里头最高的,他破了无明他就登地了,就是初地菩萨,在圆教是初住菩萨。这个阶级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要了解。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,自己很清楚,知道,不是不知道。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,要断烦恼、要消业障,就是连小乘的初果,大乘圆教的初信位,就那么难。八十八品见惑没有破,那都在门外。你看习种性,「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,破见思惑」,所以叫习种性。别教十住,十住的名称都一样,但是圆教跟别教相差太大了。
第二「性种性」,性种性是十行位的菩萨,「虽证本性真空之理,不住于空,而能分别一切诸法,化诸众生,故名性种性」。这个菩萨,别教是菩萨,菩萨跟小乘不一样,小乘不教化众生,菩萨教学,菩萨永远不舍众生,这叫大乘根性。虽然证得本性真空之理,但是不住于空,他知道是空,不住于空,能分别一切诸法。都在经教之中,从习种性提升到性种性。我们细心去观察,习种性是研习空观,性种性证本性真空之理,跟阿罗汉的位置相等。但是阿罗汉住于空,入到偏真涅槃去了,自利而不能利他。性种性的菩萨他证到真空,不住真空,他依旧在学习,这个学习,三种智能里面的道种智;证得这个智慧,本性真空,这叫一切智。三种智慧里头的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他是属于这个阶段的。跟小乘不一样,小乘住空,他不住空,依旧在学习,学习道种智。阿罗汉没有道种智,他知道万法皆空,他能够一切放下,但是这一切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他不知道;只知道一切法空,他能放下,所以他能够出六道轮回。性种性的菩萨,就是别教十行位的菩萨,他们智慧比阿罗汉高,他有道种智,所以他不住空,他能教学。
第三就是「道种性,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,通达一切佛法」,这叫道种性。性种性跟道种性的差别,性种性的人还没有证得中道妙观,这个他没有。习种性是在研习的阶段,没证得;性种性虽然证得一切法空,不知道一切法有。到道种性这才知道中道妙观,妙观就是空有二边都不着,空有二边都清楚。一切法,性,体性是空寂,但是相有,所以有叫幻有,空叫真空。真空不空,幻有非有,所以他能够二边不住;二边不住就叫中道,这才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。中道妙观也就是诸法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