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李老師把「至誠感通」這四個字給我,告訴我的。這個通,通世出世間一切法,用什麼方法?感應。我們要去學,哪有那麼多的時間?哪有那麼多的精力?到哪裏去找高人來指點?沒有高人指點,很多東西看不懂,這個緣都不容易。所以教我們用求感應,感應用什麼?誠。什麼叫誠?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裏頭,他的書房叫「求阙齋」,別人都想求圓滿,他不求圓滿,總要缺一點好,滿招損,他懂這個道理,叫求阙齋。筆記裏頭對誠下了個定義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跟佛法講的一樣。佛法講真誠,真就是誠,誠就是真。什麼時候叫誠?不起心不動念,那誠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起心動念是妄心,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。至誠,真誠到極處,就有感應,上面跟諸佛菩薩感應,下面跟一切衆生感應。不必學,全知道了。真正難得,在中國,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一個榜樣,那就是至誠感通。我們讀《壇經》,能夠看到惠能大師的爲人,惠能大師確確實實做到了,一切衆生皆是佛菩薩,他從來不敢輕視一個人,這就是至誠。所以,他在將通未通的那個時候遇到五祖忍和尚,五祖忍和尚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。大概只講四分之一,《金剛經》只有五千多字,大概沒有講到兩千字他就通了,全通了。全通了就不要講了,老和尚說可以了、行了,衣缽就傳給他。真通了!

  四十八願互融互入,我們從這裏得個啓示,大乘佛法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是不是互融互入?是,沒錯。再看世間出世間法,是不是互融互入?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,他們歸納爲叁種現象,物質、信息、能量,是不是互融互入?這個要互融互入,就是整個宇宙都是互融互入。世尊在《華嚴》上給我們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諸佛與衆生互融互入。這個衆生他覺悟了他就是佛,他迷了他叫衆生,悟是他,迷也是他,怎麼不互融互入?迷悟互融互入,生佛互融互入。這是佛法裏頭的密義,這個密不是秘密,深密,一般人沒看到,法身菩薩看到了。

  「又善導大師于《法事贊》中雲:弘誓多門四十八」,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「遍標念佛最爲親」。遍標是修行法門,遍是普遍,標是標示、標准。無量無邊法門裏面,哪個法門是標准?念佛。爲什麼?念佛就成佛,一切法從心想生,道理在此地,你念佛你就成佛。所以淨業叁福裏頭第叁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我們年輕初學這段經文,這個深信因果就把我們難住了。因爲第叁福是菩薩福報,發菩提心的菩薩,這經論上都說,發菩提心在《華嚴經》是初住,在別教裏面是初地,這麼高位次的人,怎麼還跟他講深信因果?如果這句話擺在第一句裏頭,我們一點都不懷疑。因爲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,難道佛菩薩不相信嗎?叁福第一福是凡夫,第二福是小乘,第叁福是菩薩,怎麼會擺在菩薩那裏,要菩薩深信因果?我們爲這句話搞了好幾個星期,最後才悟出來,就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不是別的因果,別的因果他怎麼會不知道?念佛是因、成佛是果他疏忽了。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門外的誘惑你容易發現,門內的誘惑你不容易。你真正想成就,最快速的成就就是念佛,那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。念佛叁年成就的是一般人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上看到、在《往生傳》裏面看到,許許多多念佛修行的人,叁年功夫就圓滿了。

  我早年在臺北講經,有個住在基隆的法師德融,年齡跟我差不多。我講經下來的時候他就問了我一句話,他說念佛,因爲我講到這個叁年,他提了個疑問,他說是不是這些人他剛剛好叁年壽命就到了?我跟他說,這個不太可能,哪有那麼巧的事情?一、二個可能是碰到了,不可能那麼多,哪有那麼多!那這是什麼原因?他壽命不要了,他求往生,提前走了,這個可能。我們知道,淨宗念佛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也有上中下叁品,這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。功夫成片上品,就有能力隨時往生。

  什麼叫功夫成片?並沒有得一心,也沒有得禅定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它雜念,這叫成片。這樣的人,想求往生的話,佛就會來接引他,他跟佛已經感應道交了。如果留在這個世間,可以,他想留多久也行。留在這個世間爲什麼?只有一個條件,爲接引衆生。還有人相信我的,我說話他能聽得進去,那我就多帶幾個往生,就這麼一樁事情;除這樁事情之外,他沒有留在這個世間的條件。所以不想留,他就可以走。這個解釋才比較圓滿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真的是方便,真是穩當、快速、容易。凡是遇到這個法門的,福報大,福報太大了!不是大福報,經上有證明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你才遇到。遇到能信、能願、能念佛決定往生,你成就了。遇到不相信,遇到沒有意思往生,諸佛菩薩還在加持你、還在幫助你,幫助你生起信心,幫助你發願。這就是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所看到的,諸佛如來護念菩薩。幫助你早一天成就,真正能成就的,圓滿成就你的,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,這個法門是圓極了、妙極了!

  我在這一生當中也受盡了苦難,六十年的時間,真相信、真接受了。我能相信、我能接受,確實是有很多大乘經論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的話,我沒有法子相信它。但這個不容易,得有那麼長的壽命。我在臺灣出家、受戒,叁十叁歲出家,叁十五歲受戒,那批同參道友現在沒剩幾個了,都走了,他們走的時候都六、七十歲。這就是你要沒有壽命的話,你就沒有時間學習。壽命是我們自己沒有法子控製的,因此光陰對我們就比什麼都重要。古人說得是真好,「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」,我們每天的時間都非常寶貴,都不能空過。造什麼罪業我覺得都很輕,空過光陰我覺得那個罪很重。怎樣光陰才不空過?念佛的人不空過,念佛的人非常踏實,我們不念佛,光陰就空過了。實在講,別的事情都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,第一重要事情就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第一重要!

  善導大師這兩句話說得好,特別是後一句,遍標念佛最爲親。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日本人都相信,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「是謂一一之願悉爲念佛」,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教我們念佛的。只有念佛往生淨土,可以消業障、可以斷煩惱,可以永遠離開六道輪回。「又《往生論》,謂叁種莊嚴入一法句」。這叁種莊嚴,前面我們都學過,國土莊嚴、佛莊嚴、菩薩莊嚴,依報正報。叁種莊嚴從哪裏來的?就從一法句;一法句是什麼?「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」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怎麼去落實?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所以,一法句就是一句佛號,這句佛號一定要知道,是真實智慧、是無爲法身。

  「法藏菩薩大願攝叁種莊嚴,究竟圓滿,圓入一法句,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且以聲字皆實相,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,即是法身本體,即是圓圓果海」。這是淨宗的秘密,修淨土的人多,念佛的人多,知道這個意思的人不多。他知道這個意思他就會珍惜,不知道這個意思,常常疏忽了。知道這個意思難,比什麼都難!真知道,這個人肯定成佛,那沒有話說的。知,真知,有很大的差別,真知確實千錘百煉。真知的人那就是道地道地的老實人,他變老實了。老實人一天到晚口裏就是一句佛號,心裏想著阿彌陀佛,那叫真老實人,沒雜念了。看到一切人阿彌陀佛,看到一切事也是阿彌陀佛,善人惡人他是平等觀,全是阿彌陀佛,好事壞事統統阿彌陀佛,功夫純極了!這樣的念佛人往生,我們想想他的品位,雖然念佛的人不認識字,老態龍鍾,好像什麼能力也沒有,我們相信他的品位很高。蕅益大師說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他有信有願,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。功夫是什麼?功夫是放下。這個老婆婆萬緣放下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這功夫是最上乘的功夫,我們就知道她肯定上輩往生。雜念多的人、妄想多的人、顧慮多的人,這就是把你的功夫都破壞掉了,你念佛念得再多,沒有功夫,爲什麼?心散亂的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對于這是業障重,心散亂是業障重。業障重的人,沒有辦法不能讓環境影響自己的人,那就是佛說的,你要找個環境,「阿蘭若」。阿蘭若是印度話,意思是清淨的環境,沒有人幹擾,這樣的地方你去修。這個修是初階段,最初的階段需要這樣的,離相得清淨心。真有功夫了,你還要修即相得清淨心,那是真清淨。你才能夠入大衆,而不會被大衆所幹擾,這是真清淨。你真能放下了,對什麼人都平等。功夫完全是經題上,這經題好,「清淨平等覺」,你不會迷,你有高度的警覺性,你的心清淨、平等、覺悟。什麼樣的境界你都不在乎,順境不生貪戀,逆境不生瞋恚,都能保持著清淨平等覺,功夫成了,這樣人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是上輩。上輩往生實報莊嚴土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你的智能、神通、道力差不多就跟佛平等了。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,比同居土、方便土的高太多了!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,也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但是我們能想象得到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一定有遜色,比不上上面的。但是都有,確實大家統統有能力隨類化身,有能力與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,這是決定可能的。

  這裏頭有一句,「聲字皆實相」,聲是念佛號的聲音,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,字是文字,都是實相。這個的確知道的人太少了。「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,即是法身本體,即是圓圓果海,乃四十八之所標,故體具本願一切功德妙用」。這名號功德還得了嗎?我們可以說這句名號所在之處,這個地方就是吉祥福地,這個地方的人有福,這個地方的人決定少災少難。臺灣是個小地方,災難常常有,但是我們在臺灣看到,到處都能看到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連電線杆上我常常看到都貼著,警察也不取締,都能看到,好事情不是壞事情。亂貼標語不是好事情,貼阿彌陀佛是好事情,讓人到處都能看到阿彌陀佛。你看到字、聽到聲音,念佛機是音聲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「又此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