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己的靈性,縱然我們沒有離開六道,在六道裏頭是一世比一世好。但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之後,我就相信,你一定會到極樂世界去,爲什麼?虛空法界裏頭最殊勝的一個地方。我到那裏去學,學成之後我再回來,在地球上搞一個小城市,建立一個極樂世界,這是地球上的極樂世界。在其它星球上,都可以建立一個極樂世界給大家看看,這很有趣味,很有意義,這是樁好事情!要發這個心,處處都是極樂世界,我們走到哪裏去,就是建極樂世界。
現在我們學習這部經,這是在暖身的工作。在網絡面前、在電視機面前的同學們,我們大家同發這個願。這個願心一發,給諸位說,災難就會減輕。爲什麼?災難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,今天地球上的災難,根本的原因是不善的心。貪瞋癡慢疑,我們現在是這個心,這個心就感災難;我們的情緒是怨恨惱怒煩,我們造的業是殺盜淫妄,這能沒有災難嗎?災難從這些來的。我們今天相信老祖宗、相信聖賢、相信佛菩薩,我們把儒釋道叁個根本落實。落實《弟子規》,就是落實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;落實《感應篇》,道家講的因果報應;落實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法的根本,這是德行的落實。有這種德行,這都是基礎,根本的根本,再把文言文學會,辦什麼事情都通。
智慧從哪裏來?老祖宗會告訴我們,大乘經典會告訴我們。這裏頭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經驗,什麼玩意都有,我們這些人想不到的它全有。今天科學跟哲學所探討的問題,還沒有答案的,佛經上都有。所以我們看他的報告,他走到哪個層我們清清楚楚,他到哪個階層。特別是最近八十年,就看得很清楚。你看這八十年,他們從原子,發現原子,到現在發現了微中子,他們遇到什麼瓶頸,我們知道。要照佛的說法,他只要能夠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他全解決了。科學跟哲學到最後圓滿,圓滿是大乘經教。在大乘經裏面說,他成佛了,科學家成佛了。
所以這兩句話重要,這個身是假的,身是無常的,不必太愛惜它,要愛惜無上道。「是乃以無上道,爲大願之主體」。第二「以無上道爲大願之果」,大願的結果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得果決定」,現在我們說決定得果,「故雲必至無上道矣」,必定證無上道。
下面第二段「普令成佛」。真難得!這個叫真正的好老師,不是教我們有點小成就,教我們有圓滿成就。我們看經文:
【複爲大施主。普濟諸窮苦。令彼諸群生。長夜無憂惱。出生衆善根。成就菩提果。】
你看這六句。『複爲大施主,普濟諸窮苦』,「大施主」,阿彌陀佛是大施主,釋迦牟尼佛是大施主。大乘教菩薩六門功課,第一門就是布施。大乘的修行,布施擺在第一位,布施就是放下,一切放下你就成佛了,這重要在此地。「大施主者,于一切人行大施。至于所施者,爲是財耶?法耶?」這布施是施財還是施法?「淨影師雲」,淨影是小慧遠,隋朝時候的,他說「法施化益」,這就是講的法布施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法布施,天天爲大家講經說法,幫助一切衆生解決問題,所以經典的內容非常豐富。當時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遇到什麼麻煩不能解決都向他請教,他老人家都講得很清楚,記載下來成爲經典。像這些日常生活當中,小乘經典就特別多,這個經典並不長,短的二、叁百個字,多一點六、七百個字,就像一篇小文章,那都是解答問題的。大乘,那是探討像今天所說的科學上的問題、哲學上的問題,這很深的東西,在大乘是主要討論這些東西。小乘,我們今天講是普世的教育。人,他不需要知道這麼多東西,他只要自己生活能過得好,社會能夠安定、能夠和諧,大家能夠和睦相處,他就很滿意了。所以,這屬于普世哲學,普世就是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,佛教這些東西。還是把孝擺在第一,跟中國老祖宗看法完全相同。
你說在淨土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有叁條,修學淨土最高指導原則,叫淨業叁福,叁條十一句。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就是普世教育。人民在這一生當中,享受到幸福、享受到圓滿,社會安定,長治久安,這四條。根是孝,孝敬。第二條是小乘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只有叁句。第叁條是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總共十一句,這是修淨土最高指導原則。第一、第二是紮根,第叁這才發揚光大,你沒有第一哪來的第二?所以今天佛法沒有了,什麼沒有?孝道沒有了。
佛法的承傳,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,學生們四面八方去弘揚。我們在曆史上看到,有些地方二、叁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五、六百年,有些地方是七八百年、一千多年的。唯獨中國這個地方,不但傳到中國來,一直到現在佛教還存在,兩千年了。正式傳到中國來,是當時帝王帕特使去禮請的,摩騰、竺法蘭帶著佛像、經書到達中國,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。如果是二0六七年,就是兩千年整了。到達中國來,帝王就把這兩位法師封爲國師,真的學習,中國人接受佛教的文化。湯恩比博士說,中國古人心量大,能夠包容異族文化,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,異族文化;後面他說,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。到中國來,跟儒跟道融合成一體了,特別是戒定慧叁學,這種方法、指導的原則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所以這是心量能包容,它才會有這樣的發展。所以法施,法布施。
「憬興師非之曰」,憬興師跟淨影師就不一樣,一個是主張法施,一個主張財施。你看「欲濟貧苦,必財施故。是謂財施」。這個經上「複爲大施主,普濟諸窮苦」,到底是法施、是財施?兩個法師講得都有道理。《宗鏡錄》裏面第九十五卷,《宗鏡錄》有一百卷,永明延壽大師作的,他是節錄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裏頭的精華他把它節錄出來了。所以,沒有時間讀《大藏經》,讀這個就行了,這是《大藏經》的節要,非常著名。《宗鏡錄》九十五卷說:「以無財法,名爲貧窮。」「故知普濟貧苦,即須法財並施」,這兩種都要施才行。在本經,《積功累德品》裏面說,「恒以布施」,恒是常,經常不間斷,要以布施、「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度之行,教化安立衆生,住于無上真正之道」,這叫法施。這是教學,不能忘記布施,布施是行道第一個手段。道,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要落實在家庭、落實在社會、落實在族群、落實在國家、落實在世界,用什麼方法?布施。布施,財、法都要,要兩種並重。經中又說,「手中常出無盡之寶,莊嚴之具。一切所須最上之物,利樂有情」,這是財施。所以是法布施爲主,財布施完成法布施,沒有財施,法施就不圓滿。這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,統統要兼顧到。
底下說,「故知大施主必須財法二施」。我們年輕時候,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老師對于布施很重視,告訴我們學講經的這些學生,一定要跟大衆廣結法緣。結法緣就是布施,不結法緣,你將來經講得很好,沒人聽。這個就很重要了!講經講得不好,聽衆都坐得滿滿的,法緣好。這個人家有緣,你沒有辦法跟人家相比,我們要有法緣,你就要懂得布施。所以老師教我們,那時候二十多個學生,教我們布施。怎麼布施?我們也沒有錢。老師教我們什麼?做接待。他一個星期講一次經,聽衆都是滿座,我們在門口做招待,很親切的、有禮貌的迎接他,歡迎他來聽經。帶他到座位,把經書送到手上,翻開,今天從哪裏講起,告訴他。這都是法布施,這是內財布施,我替他服務。老師說,如果有能力,買一包花生米,一個人一粒,不就是財布施嗎?這個可以做到,這個花費很少。我們就常常做這個工作,跟大家結緣。他說別小看這個,後面果報很大。果報是愈施愈多,不施就沒有了,愈施愈多,所以財布施得財富。財富得到,還要布施,不要去留它,有多少布施多少。布施完了,來的一定比你布施出去的更多,好像有利息一樣的。所以,生財有大道,什麼叫大道?布施,懂得布施的人,那一定有大財。
所以中國在過去供財神,供範蠡。我們現在不知道誰當財神,從前古人把範蠡當作財神是很有道理的。範蠡,你看追隨勾踐,複興自己的國家,這在曆史找不到第二個,滅亡之後再複興起來,在曆史上只有這一家。越被吳滅掉了,範蠡、文種幫助勾踐複興了國家。但是他知道勾踐之爲人,能處患難不能共富貴,有難的時候大家是好朋友,言聽計從,國家恢複之後,他做了國王,那個念頭就沒有了,他就不重視你了。所以他跟文種說,叫文種趕快離開,文種不相信,最後文種自殺了,被越王賜劍給他,叫他自殺。他跑掉了,他帶著西施,帶著西施逃掉了,改姓名去做小生意、做小買賣,沒人認識他。不像現在新聞傳播,你的面相人家都認識,那個時候沒人認識他。做生意,改了名叫陶朱公,做生意,散財。做生意發達了,把錢財統統布施掉,從小生意再做起,幾年又發了。叁聚叁散,發得更大,他散得更多,他統統散財,做生意這是最成功的商人。所以以他爲財神,這很有道理!真正想發財你跟他學,你看他怎麼發的。這個人有智慧,真有智慧,幫助勾踐複國,不居功,趕快退下來,還偷偷的跑走,越王不知道,改姓名去經商。所以,財布施愈施愈多。
法布施愈施愈聰明。所以,聰明智慧從哪裏來?法布施來的。健康長壽從哪裏來?無畏布施來的。看到有病苦的人,幫助他醫藥,幫助他醫療,讓他恢複健康,這是屬于無畏布施。吃素是無畏布施,我不吃衆生肉,不跟衆生結冤仇,這是無畏布施,這個果報都是健康長壽。所以你修這叁種布施,就得叁種福報,財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統統得到。我在年輕,這叁樣都沒有。老師教的,他說你學佛,學佛將來要度衆生,度衆生要有法、要有財。命裏沒有怎麼辦?現在幹,現在修,行,將來一定果報會現前,一點都沒錯。所以,我對佛法深信不疑,決定是依教奉行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