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己的灵性,纵然我们没有离开六道,在六道里头是一世比一世好。但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之后,我就相信,你一定会到极乐世界去,为什么?虚空法界里头最殊胜的一个地方。我到那里去学,学成之后我再回来,在地球上搞一个小城市,建立一个极乐世界,这是地球上的极乐世界。在其它星球上,都可以建立一个极乐世界给大家看看,这很有趣味,很有意义,这是桩好事情!要发这个心,处处都是极乐世界,我们走到哪里去,就是建极乐世界。
现在我们学习这部经,这是在暖身的工作。在网络面前、在电视机面前的同学们,我们大家同发这个愿。这个愿心一发,给诸位说,灾难就会减轻。为什么?灾难是我们念头变现出来的,今天地球上的灾难,根本的原因是不善的心。贪瞋痴慢疑,我们现在是这个心,这个心就感灾难;我们的情绪是怨恨恼怒烦,我们造的业是杀盗淫妄,这能没有灾难吗?灾难从这些来的。我们今天相信老祖宗、相信圣贤、相信佛菩萨,我们把儒释道三个根本落实。落实《弟子规》,就是落实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;落实《感应篇》,道家讲的因果报应;落实《十善业道经》,佛法的根本,这是德行的落实。有这种德行,这都是基础,根本的根本,再把文言文学会,办什么事情都通。
智慧从哪里来?老祖宗会告诉我们,大乘经典会告诉我们。这里头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经验,什么玩意都有,我们这些人想不到的它全有。今天科学跟哲学所探讨的问题,还没有答案的,佛经上都有。所以我们看他的报告,他走到哪个层我们清清楚楚,他到哪个阶层。特别是最近八十年,就看得很清楚。你看这八十年,他们从原子,发现原子,到现在发现了微中子,他们遇到什么瓶颈,我们知道。要照佛的说法,他只要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放下,他全解决了。科学跟哲学到最后圆满,圆满是大乘经教。在大乘经里面说,他成佛了,科学家成佛了。
所以这两句话重要,这个身是假的,身是无常的,不必太爱惜它,要爱惜无上道。「是乃以无上道,为大愿之主体」。第二「以无上道为大愿之果」,大愿的结果。「《净影疏》曰:得果决定」,现在我们说决定得果,「故云必至无上道矣」,必定证无上道。
下面第二段「普令成佛」。真难得!这个叫真正的好老师,不是教我们有点小成就,教我们有圆满成就。我们看经文:
【复为大施主。普济诸穷苦。令彼诸群生。长夜无忧恼。出生众善根。成就菩提果。】
你看这六句。『复为大施主,普济诸穷苦』,「大施主」,阿弥陀佛是大施主,释迦牟尼佛是大施主。大乘教菩萨六门功课,第一门就是布施。大乘的修行,布施摆在第一位,布施就是放下,一切放下你就成佛了,这重要在此地。「大施主者,于一切人行大施。至于所施者,为是财耶?法耶?」这布施是施财还是施法?「净影师云」,净影是小慧远,隋朝时候的,他说「法施化益」,这就是讲的法布施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法布施,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,帮助一切众生解决问题,所以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。当时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遇到什么麻烦不能解决都向他请教,他老人家都讲得很清楚,记载下来成为经典。像这些日常生活当中,小乘经典就特别多,这个经典并不长,短的二、三百个字,多一点六、七百个字,就像一篇小文章,那都是解答问题的。大乘,那是探讨像今天所说的科学上的问题、哲学上的问题,这很深的东西,在大乘是主要讨论这些东西。小乘,我们今天讲是普世的教育。人,他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东西,他只要自己生活能过得好,社会能够安定、能够和谐,大家能够和睦相处,他就很满意了。所以,这属于普世哲学,普世就是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,佛教这些东西。还是把孝摆在第一,跟中国老祖宗看法完全相同。
你说在净土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有三条,修学净土最高指导原则,叫净业三福,三条十一句。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就是普世教育。人民在这一生当中,享受到幸福、享受到圆满,社会安定,长治久安,这四条。根是孝,孝敬。第二条是小乘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只有三句。第三条是大乘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总共十一句,这是修净土最高指导原则。第一、第二是扎根,第三这才发扬光大,你没有第一哪来的第二?所以今天佛法没有了,什么没有?孝道没有了。
佛法的承传,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,学生们四面八方去弘扬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有些地方二、三百年就没有了,有些地方五、六百年,有些地方是七八百年、一千多年的。唯独中国这个地方,不但传到中国来,一直到现在佛教还存在,两千年了。正式传到中国来,是当时帝王帕特使去礼请的,摩腾、竺法兰带着佛像、经书到达中国,是汉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。如果是二0六七年,就是两千年整了。到达中国来,帝王就把这两位法师封为国师,真的学习,中国人接受佛教的文化。汤恩比博士说,中国古人心量大,能够包容异族文化,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,异族文化;后面他说,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。到中国来,跟儒跟道融合成一体了,特别是戒定慧三学,这种方法、指导的原则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所以这是心量能包容,它才会有这样的发展。所以法施,法布施。
「憬兴师非之曰」,憬兴师跟净影师就不一样,一个是主张法施,一个主张财施。你看「欲济贫苦,必财施故。是谓财施」。这个经上「复为大施主,普济诸穷苦」,到底是法施、是财施?两个法师讲得都有道理。《宗镜录》里面第九十五卷,《宗镜录》有一百卷,永明延寿大师作的,他是节录《大藏经》,《大藏经》里头的精华他把它节录出来了。所以,没有时间读《大藏经》,读这个就行了,这是《大藏经》的节要,非常著名。《宗镜录》九十五卷说:「以无财法,名为贫穷。」「故知普济贫苦,即须法财并施」,这两种都要施才行。在本经,《积功累德品》里面说,「恒以布施」,恒是常,经常不间断,要以布施、「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度之行,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」,这叫法施。这是教学,不能忘记布施,布施是行道第一个手段。道,要落实在生活当中,要落实在家庭、落实在社会、落实在族群、落实在国家、落实在世界,用什么方法?布施。布施,财、法都要,要两种并重。经中又说,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,庄严之具。一切所须最上之物,利乐有情」,这是财施。所以是法布施为主,财布施完成法布施,没有财施,法施就不圆满。这是很重要的一桩事情,统统要兼顾到。
底下说,「故知大施主必须财法二施」。我们年轻时候,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,老师对于布施很重视,告诉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学生,一定要跟大众广结法缘。结法缘就是布施,不结法缘,你将来经讲得很好,没人听。这个就很重要了!讲经讲得不好,听众都坐得满满的,法缘好。这个人家有缘,你没有办法跟人家相比,我们要有法缘,你就要懂得布施。所以老师教我们,那时候二十多个学生,教我们布施。怎么布施?我们也没有钱。老师教我们什么?做接待。他一个星期讲一次经,听众都是满座,我们在门口做招待,很亲切的、有礼貌的迎接他,欢迎他来听经。带他到座位,把经书送到手上,翻开,今天从哪里讲起,告诉他。这都是法布施,这是内财布施,我替他服务。老师说,如果有能力,买一包花生米,一个人一粒,不就是财布施吗?这个可以做到,这个花费很少。我们就常常做这个工作,跟大家结缘。他说别小看这个,后面果报很大。果报是愈施愈多,不施就没有了,愈施愈多,所以财布施得财富。财富得到,还要布施,不要去留它,有多少布施多少。布施完了,来的一定比你布施出去的更多,好像有利息一样的。所以,生财有大道,什么叫大道?布施,懂得布施的人,那一定有大财。
所以中国在过去供财神,供范蠡。我们现在不知道谁当财神,从前古人把范蠡当作财神是很有道理的。范蠡,你看追随勾践,复兴自己的国家,这在历史找不到第二个,灭亡之后再复兴起来,在历史上只有这一家。越被吴灭掉了,范蠡、文种帮助勾践复兴了国家。但是他知道勾践之为人,能处患难不能共富贵,有难的时候大家是好朋友,言听计从,国家恢复之后,他做了国王,那个念头就没有了,他就不重视你了。所以他跟文种说,叫文种赶快离开,文种不相信,最后文种自杀了,被越王赐剑给他,叫他自杀。他跑掉了,他带着西施,带着西施逃掉了,改姓名去做小生意、做小买卖,没人认识他。不像现在新闻传播,你的面相人家都认识,那个时候没人认识他。做生意,改了名叫陶朱公,做生意,散财。做生意发达了,把钱财统统布施掉,从小生意再做起,几年又发了。三聚三散,发得更大,他散得更多,他统统散财,做生意这是最成功的商人。所以以他为财神,这很有道理!真正想发财你跟他学,你看他怎么发的。这个人有智慧,真有智慧,帮助勾践复国,不居功,赶快退下来,还偷偷的跑走,越王不知道,改姓名去经商。所以,财布施愈施愈多。
法布施愈施愈聪明。所以,聪明智慧从哪里来?法布施来的。健康长寿从哪里来?无畏布施来的。看到有病苦的人,帮助他医药,帮助他医疗,让他恢复健康,这是属于无畏布施。吃素是无畏布施,我不吃众生肉,不跟众生结冤仇,这是无畏布施,这个果报都是健康长寿。所以你修这三种布施,就得三种福报,财、聪明智慧、健康长寿统统得到。我在年轻,这三样都没有。老师教的,他说你学佛,学佛将来要度众生,度众生要有法、要有财。命里没有怎么办?现在干,现在修,行,将来一定果报会现前,一点都没错。所以,我对佛法深信不疑,决定是依教奉行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