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出家人,說明這兩棵樹枯死了。他們感謝學院,在這邊聽了十年經,念了十年佛,現在功德圓滿,阿彌陀佛接他們到極樂世界去了,不可思議。可見得確確實實有這些鬼神比我們人還要用功,很多人十年沒有成就,這兩棵樹十年成就了。

  「如《華嚴經行願品》雲:因于衆生而起大悲」,大悲心從哪裏生起來的?看到衆生生活得太苦了,我們如何去幫助他?看到了,確實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,但是還是要盡心盡力,功德才圓滿。沒有能力,我們把每天自己修學功德回向給他們,這都是大悲心的流露。如果自己有緣,全心全力去做,沒有任何顧忌,只一個真誠心對待衆生,希望幫助他們從苦難當中度過。這個施,當然像前面佛所說的,有財施、有法施。財施救急,法施才真正能教他離苦得樂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改邪歸正,幫助他斷惡修善,這是救濟苦難的大根大本,從根本上下手。

  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,地球上這麼多的災變,從哪裏來的?現在人不知道,老祖宗知道。《左傳》裏頭有句話說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常是什麼?五常仁義禮智信。人要把這五個字丟掉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那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?妖魔鬼怪,天下大亂,災難就發生了。災難不是沒有原因,這五個字,人道!做人基本的道理。這五個字做到這是人,五個字做不到的不是人。所以我們知道,一切衆生他的苦難從哪來的,如何幫他解決?讓他好好的來學中國傳統文化,這是從根本上救拔。物質他有苦難,臨時幫助他一點,那是治標,不是治本。救濟災難要標本兼治,佛法是用這個方法,標本兼治。治標,鼓勵這些有能力的人,讓他們出錢出力,讓他們修福;治本是要幫助他覺悟,人一定做好人,好人有好報。

  做好人、做好事,果報沒有現前,這佛說得很清楚,那是宿業有障礙,過去生中造的業;這些業化解了,就一帆風順。這個業是雙方的,有些是自己的業,有些是衆生的業,衆生沒福,佛菩薩來了也無可奈何。所以這個教學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如何令苦難衆生在苦難當中覺悟好好修福。有帶頭做的,有好榜樣的,一定要表揚,讓大家都知道。對聖賢教誨深信不疑,對眼前的苦難要知道忍受,忍受就是化解災難。不能忍受是受災難當中又製造災難,那是永遠化不了的;我們要化解災難,不再製造災難,這就對了。

  人不能沒有道德,道德是天性,是性德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誰約束誰,如果這樣想法,全想錯、想歪了。中國這些倫理道德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是古時候這些封建帝王用來控製人民的手段,用來鞏固政權的?不是。你看看叁代的那些帝王,不是他願意做,是當代,可以用現在的話說高級知識分子,知道你這個人有德行、有學問,大家推舉、擁護請你出來做。在衆人推薦之下,這義不容辭,爲大家服務。我們看曆史上記載的,周文王、周武王建立那麼大的功業,他平常生活跟平民一樣的,你看多難得。衣食住行沒有特殊,跟平民差不多。爲什麼要出來做?菩薩心腸,盡自己一點智慧、能力爲大衆服務,菩薩,不是凡人。毛主席提出了一句話,我在北京街道上常常看到:全心全力爲人民服務。就是此地「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」,菩薩,不是凡人。

  所以,因衆生而起大悲,因大悲這才生菩提心,真正肯發心舍己爲人,這個人智慧現前。爲什麼?他自己障礙沒有了,障礙就是自私自利,人只要有自私自利就迷糊了、胡塗了。人在年輕的時候很有智慧,到老的時候胡塗了,不是老糊塗,愈老智慧愈高,愈老經驗愈豐富,怎麼會老糊塗了?老糊塗的原因就是把利益看得太重。我們中國有名言,「老年患之在得」,得失心看得很重,胡塗了。因爲年歲老了,怕沒有人照顧,所以把錢財就看得太重,名利看得很重,這就胡塗了。如果看得很輕,名推給別人,有能的人讓給別人,利大家分享,有福大家享,這個人快樂,這個人決定不胡塗,他會享受到真正的快樂。你給別人快樂,別人也給你快樂,與民同樂!

  「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」,成佛。「故願來生我剎之人,發大悲心,普利群品」,要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阿彌陀佛可以說生生世世,這是我們講不失菩提心,利益衆生的事情全心全力在做。這下面說,「利益諸群品,即普利一切種類之無數衆生」。我們一般人想不到,一般人想到的只是看到人,看到人的苦難,衆生的苦難沒看到,所以災難不能化解。現在人的災難,這是殺人的災難,殺誰?聯合國衛生組織報告的數據,全世界每年墮胎超過五千萬例。換句話說,每年殺這些嬰兒要殺五千萬,兩年就殺一個億,這還得了嗎?想想佛經上說「人身難得」,他好不容易得個人身,還沒出世就把他殺掉了,這個冤仇多深。這是人,大家疏忽掉了,是自己的兒女,是底下一代,這是多麼重的業。再看看畜生,畜生也是一條命,每年被人吃掉的、殺掉的這些禽獸,海洋裏面這些生物,衛生組織也有統計,大概是一年一億八千多萬,都是有靈性的。還有花草樹木,花神、樹神、山神、土地,我們破壞大自然的環境,跟這些都結了冤仇。所以災難從哪裏來的,我們要清楚,這不是迷信。

  你問問量子力學家,他就會給你把道理講出來,量子力學家的發現跟佛講的是一模一樣的。整個宇宙,所有一切的萬物,統統都有靈性,就是心跟物是一它不是二,再小的物質它都有受想行識。佛經上說,萬事萬物的基礎都是五蘊,色受想行識,五蘊裏頭的色是物質,受想行識是意念。佛法裏面肯定的,物質跟意念永遠分不開,有意念就有物質現象,有物質現象,裏頭就有意念的現象,它是一體,它分不開的。換句話說,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,活的,它不是死的,怎麼可以任意殺害?現在的人,特別是這一百年,尤其是二次大戰之後,這六、七十年,人做得太過分了。我們知道在抗戰之前,抗戰時候,中國大陸還是,吃肉食,哪有一個人天天有肉吃?這不可能的。一般的小市民,肉食大概總是半個月才有一次,住在農村裏面,一、二個月才有一次。這個農村裏面殺一只豬,告訴大家今天可以買到豬肉,一個月、兩個月才有一次,不是天天都有。只有過年的時候,大概過年那個六、七天,桌面上都有肉食。哪有像現在?現在這個飲食殺生太嚴重了,吃出一身的毛病,並沒有吃出健康,吃出一身病。造這麼重的殺業,這裏頭決定不能夠避免冤冤相報。所以這都是災難真正的原因,殺業太重了!

  「離欲深正念,淨慧修梵行,欲指貪欲」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裏頭說,「離欲清淨,是最爲勝」,這個勝是殊勝。欲望不是個好事情,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欲望。欲望是阿賴耶裏頭才有,妄心裏頭有,真心裏頭沒有。「正念者,八聖道之一」,也叫做八正道。什麼是正念?「離邪分別,而念法之實性,名正念」,我們今天常說,轉惡爲善,轉邪爲正。欲就是邪念,就是惡念,惡念、邪念對自己、 對別人都有害處;害別人的成分少,害自己的成分嚴重,應該要斷掉。在中國,正念,我們把古人教誨歸納成十二個字,這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,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中國人,這叫中國人的標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違背這十二個字。與這十二個字相應的,我們應該努力去做,相違背的,念頭都不能生,當然沒有這種言行。這是中國人的正念。佛法裏面的正念,標准是十善業道,這是基礎,根本的根本,然後隨著修行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小乘,持戒、修定這是正念;大乘,六度、六和是正念;再提升,普賢菩薩十願是正念;提到最高的,給諸位說,念阿彌陀佛是正念,阿彌陀佛全都包括了!

  這個地方講到八正道,離邪分別,而念法之實性,實性就是實相,諸法實相,這叫正念。諸法實相非空非有,一切法相有性無,相是幻相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有爲就是有生有滅,我們看哪一法不是有爲法?今天科學講現象,物質現象有生有滅,精神現象,就是意念,它也是有生有滅,包括自然現象都不例外,都有生滅。佛說了,只要是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,它是假的。真的是什麼?真的一定是不生不滅。我們看所有的現象,現象是有生有滅,現象的本體不生不滅。本體是法性,性沒有生滅,相有生滅;事有生滅,理沒有生滅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明白有什麼好處?很大的好處,你對這個相不再計較了,你不會執著它,不會分別它,你心就清淨了,那個清淨心就是正念。念佛的人這是無比殊勝的妙法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叫正念。這個正念是無上正念,這個正念是正念當中的正念,第一正念。

  要知道你才會珍惜,你才會念念都不放過,我要打個妄想,你看正念丟掉了,邪念起來了;念這句佛號,正念提前了。初學的人拉鋸戰,正念拉回來,立刻又忘掉,忘掉再拉回來,初學肯定要經過這個階段。拉鋸戰的時間多長,那就是各人習氣厚薄不一樣,習氣重的人時間長一點,習氣薄的他這個時間就縮短。真正要念到什麼?二六時中不生一個妄念,這個人立刻就能往生。爲什麼?這種念頭就是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心地清淨、平等的念頭跟阿彌陀佛立刻相應,我要想去,佛就來接你。有雜念、有懷疑就不相應,佛知道,他不來,爲什麼?來了你不想走。因爲來了害怕,我要死了,這還得了!所以阿彌陀佛不來,不嚇唬你,阿彌陀佛很慈悲。真想去,他就真來接引你;口裏頭說去,心裏還有恐怖的,他不會來。

  「《觀經疏》雲:舍相入實,名爲正念」,跟前面意思差不多。舍相是什麼?放下一切幻相,放下一切幻相你就契入實相。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,實相無相是從體上說的,實相無不相是從現相上說,這才叫事實真相。我們要了解,不能把它忘掉,了解就真能放得下,不了解放不下,了解就能放下。「淨慧者,《會疏》雲: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。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」。這是給你講清淨,見思煩惱不清淨,這是人天,人天的智慧不清淨。包括今天我們講的這些量子力學家,他們發現的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,但是他心不清淨。佛菩薩怎麼知道的?從禅定當中知道的,所以他是淨慧裏頭明了的。科學家是從數學裏頭推斷大概有這個道理,然後再用精密儀器去觀察、去搜索發現了,所以他沒有離開心意識;也就是他沒有離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他是凡夫。小乘人,聲聞、緣覺見思煩惱斷了,清淨心他得到了,但是他還有塵沙、無明煩惱,平等心沒有得到,所以他還是有染汙。淨慧的標准是菩薩,必須是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統統斷掉了,這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初住以上,一般別教裏面所講的是初地以上,他們才稱之爲淨慧。

  「梵行」,梵是印度話,意思是清淨,梵行是清淨行,「清淨無欲之行」,稱之爲梵行。也就是說,他們有能力把七情五欲看破,把我們現前的身、心也看破了。大乘教裏面常說,放下身心世界,放下七情五欲,這叫梵行,這也是菩薩才統統得到。清淨無欲之行,「爲《涅槃》五行之一,菩薩利他之行,能爲一切不善之對治,離過清淨,故名梵行」。《涅槃經》裏頭解釋,菩薩利益一切衆生,注意底下這一句,能爲一切不善的對治。如果利益一切衆生,裏面還有夾雜著不善,那就不是真的菩薩行。這種情形常有,特別是初發心的小行菩薩。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,裏面帶著什麼?帶著自己的名利在裏頭,對自己有好處的做,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決定不幹,這個行就不清淨。清淨行把自己統統都忘掉,所做所爲全是利他,沒有想到自利;只要想到自利,這就有夾雜,就是不清淨。也只有菩薩能做到!離過清淨,過是過失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沒有過失,沒有爲自己,這叫梵行。「又證涅槃之萬行,名梵行」,也有這個意思,你證得涅槃,你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統統叫梵行。爲什麼?證涅槃是見性了,涅槃是自性,當然所有一切行都是清淨。

  《會疏》裏面說,「欲是諸苦之因」,這句話說得好,有欲望就有苦。生老病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,都跟欲有關系。所以這個經文上教給我們,『離欲深正念』,正念裏頭有樂。極樂世界的樂是正念,極樂世界有淨慧、有正念,生到極樂世界人人都得到。欲怎麼離?你看「施(度)戒(度)能離之」。布施,前面說了,財法兩種都要布施,財法的範圍非常之廣。要曉得,布施把我們自己的煩惱施掉,把我們自己的習氣施掉,把我們自己的業障施掉,施就是放下、舍掉。我們有什麼毛病,先治最嚴重的,如果我們貪心很重,修財施;瞋恚心很重,我們就修忍辱,有對治的方法;愚癡心很重的,我們修智慧,都有相對的辦法。六度度六蔽,布施度悭貪,持戒度惡業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懶散,般若度愚癡,都有對象的,瞋恚的習氣重,要用慈悲來對治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跟我們講的四德,那是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那是性德。第一個教給我們「隨緣妙用」,就是普賢十願裏頭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怎麼能隨順、恒順?恒是永遠順著衆生,怎麼能做到?你了解衆生相是假的,別當真,當真你就不能隨喜。知道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只有到極樂世界是真的。

  所以在這個世間,樣樣都能順著衆生,你們說好很好,你們說不好也很好,沒有意見,心是平的。那難道沒有智慧?不是大事、不礙大事隨他去!真正是大事情,那就得出來說話。大事少,小事多,你看你的清淨心,真的得到清淨。大事不胡塗,小事胡塗一點,要胡塗,要學胡塗。不管大事、小事,待人接物一定是和睦,笑面迎人。所以中國人,中國老祖宗有智慧,佛教的道場一進門看到誰?看到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教你什麼?教你笑面迎人,無論見什麼人先對他笑,先對他問訊,他就是有氣他也生不出來了。彌勒菩薩是教我們入佛門就要生歡喜心,用歡喜心入佛門,用笑面入佛門,這個好!所以中國彌勒菩薩造布袋和尚的相,肚大是什麼?表能包容,什麼都能容,不要去計較,沒有一樣值得計較的。只要把阿彌陀佛抓住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這該計較的不計較,不計較的偏偏去計較,錯了。只有對阿彌陀佛認真,其它的全都是假的,別當真。所以,施戒能離之,布施、持戒能離欲。「正念是善護助,如著铠入城,忍定能爲之」,這個裏頭講到六波羅蜜怎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我們下一堂接著說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