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一九九集) 2012/2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19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叁十二頁第一行,從當中看起,「梵行」:
「梵行者,清淨無欲之行。爲《涅槃》五行之一」。《涅槃經》說菩薩有五種行,第一種叫「聖行」,聖也就是正,「聖即正也,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,故名聖行」。依戒定慧,這是正法,稱之爲叁學,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不但釋迦牟尼佛依戒定慧修行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一條成佛之道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共同行的一條道,沒有例外的,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稱爲叁無漏學。所以東方聖學確確實實比世間法高明很多。這叁樣東西好比是叁種工具,它能夠開發自性裏面無量的智能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不從外面得到,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。這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可以說把這個叁學發揮到淋漓盡致。一切大小乘佛法、宗門教下,沒有一個不遵守這個原則。遵守這個原則,決定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所以屬于聖學,也叫正學。
第二,就是這個經上講的「梵行」。梵是梵語,印度古老的梵語,它的意思是清淨的意思。「梵即淨也,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,名之爲淨」,這是將淨下了個定義。什麼才叫淨?愛著要放下。愛是貪愛,著是執著,這是煩惱,有這個東西就不淨了。不但這要放下,這是世間法,在出世間法裏面講空、講有,空有二邊也要放下,這才叫清淨。六道凡夫著有,執著有,小乘聲聞、緣覺執著空,我們執著有,他執著空,他說什麼都沒有,萬法皆空,這個都是講的走極端。菩薩行中道,菩薩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所以心地清淨了。你看看,凡夫著有,不清淨,有就是有愛、有執著;二乘人執空,也不清淨,都偏在一邊。實際上,空是性變的,執著性空,有是執著相,事相有,性理空,這是佛在經裏頭常常講到的,但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好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法是什麼?佛說的法,空有是佛法,佛法也要舍掉,何況不是佛法!愛著不是佛法,是世間法,統統要放下,你的心才會清淨、才會平等。梵就是清淨的意思。
「以此淨心」,用這種清淨心,二邊不著,中道也不存,心地清淨,沒有念頭,用這種清淨心,「運于慈悲」,于做用講,運用,慈悲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這是性德。慈是「與衆生樂」,悲是「拔衆生苦」,我們一般這兩個字常常連起來用。分開來用,悲是憐憫心,看到別人受苦受難,心裏會很難過,就像自己在受苦受難一樣,這屬于悲心,慈心是愛心。我如何能幫助他離苦得樂,得樂是慈,離苦是悲。要用清淨心去做,如果心地不清淨,這個慈悲就不是菩薩的慈悲,那就是世間人的慈悲,我們一般人講愛心,就是這個。
所以慈悲也有很多等級,世間人的慈悲叫「愛緣慈悲」,你愛他,你對他很慈悲;你不愛他,你對他一點都不慈悲,這個叫愛緣慈悲,這是一般普通人都有的。升高一級叫「衆生緣慈悲」,我們今天講同情心,統統是衆生,看到衆生受苦受難,他就想幫助他,沒有想利益自己,只想幫助這些衆生離苦,離開災難,叫衆生緣。這個就高得多了,這世間的聖人,心量大。菩薩是「法緣慈悲」,他二邊不著,中道不存,見到衆生就如同自己一樣,知道衆生與自己是一體,自自然然慈悲心生出來。第四種叫「無緣慈悲」,這是佛與法身菩薩,無緣是沒有任何條件,見到衆生苦一定幫助他離苦得樂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。所以慈悲也有這四種。與衆生樂,拔衆生苦,這叫梵行。在此地是法緣以上菩薩,真正是菩薩。
第叁種叫「天行」,「天即是第一義天」。天也有很多種(這後頭有補注嗎?對,後頭是有),第一義天。「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,故名天行」。後面有小注,這《佛學大辭典》上有這一條。這是術語,就是佛法裏頭的專有名詞,叫術語。「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爲天」,這「四天中之義天是也」,叫第一義。這天有四種,佛經上常說的,第一種叫「世間天」。從前古時候皇帝稱爲天子,他不是天人,我們尊重他稱他天人,這是世間的天,有名無實。現在日本還有天皇,天皇也是人,並不是真的天人。所以這是世間的天,尊稱他。第二種「生天」,我們人修善積德,佛告訴我們,人修上品十善,將來死了以後到哪去?到天上去了。因爲你修的福報太大,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,你就到天上去了。天有二十八層天,統統都叫生天,這二十八層天我們都能夠往生到那邊去。所以人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提升自己的靈性,來世比這一世要高、比這一世要好。
譬如說升一級,要真做好事,升一級就是四王天。不說別的,四王天的壽命,壽命是福報裏頭的第一福報,福報再大,沒有壽命,那都等于零,一定要有壽命你才能享福。你看四王天,佛告訴我們,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,他的壽命,在他那個天上壽命五百歲,一年也是叁百六十五天算一年,他的五百歲,在我們這個世間就長了。一天是五十年,兩天就一百年,我們這個世間人活上一百歲,在四王天兩天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不難想到他福報大。再上去一天叫忉利天,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。這個天比四王天高一等,忉利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他的壽命是他那邊的一千歲,一天等于我們一百年,忉利天的人福報真大。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曆史,在忉利天上時間很短,五千年才五十天,不到兩個月,忉利天。愈上去愈殊勝。
沒有離開五欲,七情五欲沒離開,生欲界天,欲界六層;如果我們修行功夫深,把愛欲斷掉了,那就不生欲界天,生色界天,他得禅定,色界有十八層天,福報超過欲界太多了;十八層天上面還有無色界天,有四層,總共二十八層。上面這個四層沒有身體了。我們看老子《道德經》上說,「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」,老子很感歎,我最大的憂患是有個身體,這身體麻煩大,那要沒有身體多好。所以無色界天的人沒有身體,他們的壽命長,論劫數來算,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,我們很難想象,那壽命之長。他沒有身體,所以他什麼苦都沒有,有身體就有苦,沒有身體就沒有苦。
這四個天就是無色界天,可以說是六道裏頭最聰明的人,他不要身體,我們稱他作靈界,一般人叫靈魂,他住在那裏,他不去投胎,但是他有行苦。什麼叫行苦?他八萬大劫到了,他又起心動念了,換一句話說,他是定功支持他的,八萬大劫到了,這定功失掉了,失掉,煩惱起現行。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,他是爬到最高頂,六道裏頭最高峰,因爲産生一個誤會,這個都是真正修行人的境界,不是真修的人到不了這個境界,到這個境界以爲是圓滿了,圓滿就叫涅槃,自己以爲證得大涅槃,大涅槃叫不生不滅,爲什麼這個生滅的現象出現?他就開始懷疑、就開始毀謗,古聖先賢講這個涅槃不是真的是假的。這個謗法、謗佛、謗僧的罪過是阿鼻地獄,他起這種念頭就墮阿鼻地獄,你看從最高掉到最下面。這就說明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這樁事情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我們不幹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很辛苦,毫無意義,應該要脫離六道輪回。
脫離六道輪回,修大乘、小乘都可以,小乘只能出輪回,不能出十法界;大乘不但出輪回,而且要出十法界,這個高,這個意思好。所以出十法界,大乘裏面最殊勝的方法,最簡單的方法,也是最可靠、最快速的方法,就是淨土法門,它真正能幫助你在這一生超越六道輪回,也就是超過四禅天、四空天,這個了不起。不但如此,還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裏頭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統統超越。這個法門稀有的法門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這兩句話佛常說,提醒我們得人身好不容易,人身是很難得到的,一定要珍惜!因爲人身遇到佛法,遇到淨宗,你就成就了,你成佛了。不是人身,沒有這個機會,得人身就有這個機會。人身可貴,貴在人身能夠學淨土宗,能夠念阿彌陀佛,能夠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可貴是可貴在這裏。如果得人身,這一生沒有遇到淨土法門,那不稀罕,那不算可貴,遇到這個法門是真可貴。你遇到八萬四千法門其它的任何一種,你這一生不一定能修成,修不成功還是搞六道,不足以爲貴,遇到淨宗那就真的可貴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遇到這個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,不能再幹傻事,人間天上誘惑非常多,決定不能上當,要知道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」,這世間法,人間天上,甚至于包括十法界,都算是世間法,這一切法真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這一樁事情,叁千年前佛說得很多,我們真正懂的人太少太少了。
古時候人從小受了倫理道德的教育,人很老實,只要是聖人的話不敢懷疑,都相信、都接受。可是雖然接受了,道理沒搞清楚;換句話說,疑根不能斷。我們自己就是從這個路上走過來的,年輕的時候學佛,這些東西是佛說的,佛一定是真的,佛不妄語,我們相信,叫仰信,敬仰,我相信他,但是疑不能斷。那要斷疑可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們自己以爲學佛學了叁十多年,接受淨土了,接受這個法門,微細的疑惑還是存在。一直在最近幾年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,這個疑惑斷了,真的不疑惑了。爲什麼?佛講的這些微細的,科學家發現了,就是發現了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經典上講得很詳細,講宇宙的起源、萬物的起源,講我從哪裏來的,這大問題,哲學跟科學上最後的問題,沒法子解決。現在量子力學家逐漸到破解的時候,真正破解是大乘經典,他們現在逐漸逐漸接近,真的接近不是假的接近。所以他們的報告我們一看就懂。爲什麼一看就懂?我們有大乘經典的基礎,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,沒有佛經講得詳細。這使我們把這個微細的疑惑斷了。這一斷,我們的信心是真信,以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