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理。「涅槃經十八」,第十八卷,「第一義天,謂諸佛菩薩,常不變易。以常住故,不生不死不老不病」,這叫第一義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希望自己不生、不死、不老、不病,能不能做到?能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做到了。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不管你生到哪個階層,統統都是不生、不病、不老、不死,你全得到了。如果要不到極樂世界去,做不到,無論修什麼法門,這一生不容易修成功。這是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。所以阿彌陀佛也稱爲無量壽佛,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無量壽,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統統是無量壽,確實在極樂世界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。就憑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到極樂世界去過生活。學佛,到極樂世界不是聽我講經,聽阿彌陀佛講經。而且還有許許多多大菩薩,像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一流的大菩薩,幫助你,你有什麼困難他幫助你解決,所以進步就非常快速。真是個好地方,不要錯過。
我們再看這個經下面這一句,「又證涅槃之萬行,名梵行」,這也是梵行第二個意思,證得大涅槃。這是法身菩薩,跟前面講的境界相同,禅宗叫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一般大乘叫證般涅槃。證得涅槃之後,所有一切行都是清淨行,爲什麼?他再不會有染汙了。涅槃是寂靜,心地寂靜怎麼會有染汙?「《會疏》:欲是諸苦之因」,欲是欲望,欲望不是好事情。所以學佛的人,第一個要把欲望管好,控製住。欲怎麼樣?適可而止,不能叫它膨脹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要想得到幸福、得到平安、得到快樂,你把你的欲望降低,你就非常快樂;如果隨著欲望膨脹,那個人會很可憐。
我早年在臺灣講經,有一天坐出租車,這個開車的司機告訴我,他生活很苦惱,說他家裏面收入不夠開銷,生活很痛苦。我就問他,你家裏有沒有電冰箱?有。有沒有電視?有。車是不是自己的?是。我說那你過得很自在,你怎麼會痛苦?他一說,我這個電冰箱舊了,比不上人家的,車也不能跟別人比,樣樣不能比。我說那你很辛苦、你很可憐,如果能到物盡其用,你不就很快樂嗎?你跟人家比幹什麼?跟人家比比快樂,我比你快樂。你房子住得比我大,你沒有我快樂;你車比我好,你沒有我快樂;你吃得比我好,我天天青菜豆腐,我比你快樂,比這個,那你就很會做人了。他說你說得不錯。不要跟別人比,你就快樂。一件衣服可以穿個十年、二十年,不要人家說一有新的時髦東西出來就想要,那你是自討苦吃。有人說我趕不上時髦,出去人笑死了。我說笑死是他死你沒有死,你爲什麼怕別人笑死,那你有大慈悲心,你自己沒有受到傷害。我們只要穿得整齊、穿得幹淨,吃東西能衛生,你說你多快樂,你的收入花不完,你月月都有存款,你怎麼不快樂!所以不能跟別人比,凡事跟別人比的都自找苦吃。
我在美國住了多年,我看美國人非常可憐。你看工資稍微升一點,兩千塊錢,他住在兩千塊錢那個地區,這個地區家家收入兩千塊錢。如果他拿到叁千塊錢,他趕快要搬,搬到那叁千塊錢,好像自己身價上升了,自己有叁千塊錢收入了。這個都什麼?虛名在作祟,他要跟人比。我永遠住在兩千塊錢地區,我一個月收入有一萬多,你說快樂不快樂?這個什麼?事實真相他沒有看破。人人在一生,你到這個世間來,換句話說,上天都讓你過最美好、最幸福的生活,你不會過,你要把你那個欲望不斷向外膨脹,你自己找罪受。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,懂得做人的道理,學了佛法做佛的弟子,我們把多余的錢去布施,幫助更苦難的人,你就更快樂。爲什麼多賺一點一定要把它享用掉?外國人這種觀念害死好多人,把好多好多人一生的幸福都破壞掉了,都是那一個錯誤觀念。爲什麼要學他?
在外國我們看到華僑,比外國還好一點,但是也有少數跟外國人學習的。國外住家院子都很大,別人院子種花,我們院子種菜,種菜、種瓜我們有收入,還有吃的東西,吃了幹淨、吃了放心。現在麻煩是水也汙染,嚴重汙染,蔬菜,甚至于米都有問題,裏頭摻滑石粉,米很好看,那裏頭都有毒,所以人吃了之後,會生些奇奇怪怪的病。中國古人講,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多說話的人容易惹禍。古人有真智慧,教我們後人句句都是好話,我們要相信。現在人說話,真話愈來愈少了,少了怎麼辦?最好不要聽,聽了生煩惱,還去分析到底是真是假,你浪費些精神、浪費精力,最好不聽。學佛的人最好是老實念佛。
所以是欲望要降低,愈低愈好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把欲望降到最低,一天吃一餐,省事,哪有那麼麻煩?節省了多少時間。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一個道場,晚上睡在哪裏?睡在樹底下,他打坐,在樹下打坐,睡眠的時間少,精神體力好。佛的弟子們每天休息的時間,中夜,中夜就是我們現在的晚上十點鍾到兩點鍾,這叫中夜,這是他們休息的時候;換句話說,兩點鍾他就起床了,他就起來了。那個時候誦經沒有經書,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沒有經書。誦經是什麼?經是佛所講的,聽了之後記住,不斷去回味,念咒、念佛、坐禅,這是他們的功課。這是戒定慧叁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修行學習目標是開智能,佛教大家這個方法。
知道欲望是苦因,一切苦的因,用什麼方法來對治?用布施、用持戒。「施(度)戒(度)能離之」,就能離開欲望,持戒,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規矩,衣食住行統統簡化;修布施,我們有多余的,送給那些有缺乏的人。布施裏面有叁種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出家人不從事生産的事業,所以出家人財布施,那只有用內財,內財是用身體、用體力、用精神爲衆生說法,爲衆生解答難題,這都叫法布施。法布施的果報長聰明智慧,這得聰明智慧;財布施得財富,愈是施得愈多,你得到的愈多。佛教導我們,你所得到的要統統布施出去。所以佛法裏頭還有一個名相叫舍得,你能夠舍,後頭就有得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是什麼?你得到的東西還是要舍掉,把得到的還舍掉。得到舍掉之後怎麼樣?你得的會更多。那你永遠都要施,愈施得到的就愈多。你一生修這個事情,你會得大富,你有大布施,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佛法沒到中國來,中國人已經做到了,春秋時候範蠡就做出一個最好的榜樣。在過去,六、七十年前那個時代,中國這塊土地上供財神都供範蠡,現在我們不曉得是誰了,以前供範蠡。臺灣供關公,關公跟發財沒關系,關公會打仗,有義氣,跟發財好像不相幹。供範蠡是對的,向他學習。他幫助越王勾踐複興了自己的國家,他隱名埋姓去做小生意,叫陶朱公,帶著西施做小生意。二、叁年發了大財,他把他所有的財産分給些貧民,做布施,從小生意再做起。過幾年又發了,發得比以前還多,發了之後再散財,再從小生意做起,叁聚叁散。他的一生,這個就是佛家講的,財富從哪裏來?從布施來的,愈施愈多。算命說你命裏頭有財庫,財庫是財布施所有的,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,你要真幹。這叁樣東西都是人希望得到的,那你不修因,你怎麼會得到?修因就有果,這是正確的,這是菩薩行,絕對不是僥幸。修叁種布施,得叁種果報,你看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得真幹,布施。這個事情要做得有意義,得利益的人愈多,功德愈大;獲利益的時間愈長,功德就愈久,可長可久。所以這慈善事業要好好去經營,叁種福報都能夠得到。可惜現在有這種人,但是不曉得這個道理,福報得的不圓滿;如果真正懂得了,福報是圓滿的。持戒就是守規矩,在今天講遵守國家的法律,好好去經營你的事業。
「正念是善護助,如著铠入城」。正念不容易!現在我們的社會問題不是局部,是全世界,人的念頭是什麼?你不妨去調查調查,你去問問人,你每天想什麼?一百個人可能有九十九個人都是想發財,這一調查就出來了,你看他想什麼。你是想自利還是利他?可能個個都是自利,沒有想到利他的,這個念頭不正。正念要想別人,不要想自己,這叫正念。可是今天這個社會上正念很少,邪念很多,人存的是什麼心?貪瞋癡慢疑,貪心、瞋恚心、愚癡心、傲慢心、懷疑的心,這在佛法裏叫做五毒。心裏頭有五毒,再加上情緒有了問題,情緒是什麼?怨恨惱怒煩,你調查就知道了,十之八九都是。他造些什麼?殺盜淫妄,都幹這些。這是帶給自己一生痛苦,帶給社會的混亂,帶給居住的地球許許多多災難,都從這來的。
所以佛教給我們,你要想正念,頭一個就把邪念斷掉。第一個邪念是什麼?執著身是我,這錯了。身不是我,我們不要被它欺騙了,處處都爲這個身著想,我們就是被它欺騙了,它不是我。我爲它造一些罪業不值得,說實在話,這決定不應該的。爲什麼說身不是我?諸位要曉得,佛家講我的定義,有兩個最重要的意思,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,第二個是自在的意思,我們這個身能做得了主宰嗎?這是個生滅法,從生到死,這是一個階段,這一階段是大的階段。小的階段,你一定要曉得,這身每一天死一次,晚上睡覺睡著了不等于死了。人命無常,活到一百歲也是一彈指、一剎那。我活到八十六歲,想到六歲的那個時候,就像在昨天一樣,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!所以人到七老八十之後,就感覺到時間過得太快了。一百年真的是一剎那。一百年算是長壽了。
長壽有什麼好處?多受幾天罪,多造幾天業,不就幹這個!還不如短命。短命什麼?少受罪、少造業。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,對那個短命的人就很羨慕,我給他祝福。想起什麼?我造的業比他多,我受的罪比他多,將來我墮落的時候比他還苦。人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?如果沒有遇到佛法,毫無意義可言。遇到佛法這才真的曉得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特別是淨宗,遇到這個法門,這一生可以去作佛去,可以來生不生不死、不老不衰,這個太好了,太難得了。能不能做到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