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0一集) 2012/2/1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0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叁十四頁,從倒數第五行看起:
『悉舍叁途苦,滅諸煩惱暗』者,「承上文而言。消除叁毒,則離叁惡道。蓋叁途極苦,大聖垂慈,願令舍離。故四十八願之首,爲國無惡道與不墮惡趣。今雲悉舍叁途苦,其義同也」。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現在接著看下面,「暗」,暗是比喻,「喻也。無明煩惱覆蔽衆生心源,昏昧冥盲而無所見,故雲暗」。這是暗字解釋無明煩惱。自性是光明的,本來光明,永遠沒有黑暗。光明也是表智慧,換句話說,光明所照就是一切明了通達,可是現在我們這個光明失掉,變成對任何事情都看不清楚,都不能夠明白,這就叫無明,就叫做暗,叫做無明。那到底是什麼障礙?下面說,煩惱障礙了,覆蔽衆生心源。這個心是真心,源是源頭,衆生的真心是光明的,現在因爲煩惱障礙了真心,真心的明變成無明,叫無明煩惱,這是屬于根本煩惱。從無明裏面生出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,像塵沙那麼樣的多。從塵沙煩惱又生出了見思煩惱,見是我們看錯,把所有的現象全看錯了,思是想錯了,思想。看錯了、想錯了,換句話說,我們也講錯、也做錯了,這就叫造業。所造的業有善有惡,凡是利益衆生的,這是善業,凡是自利的,大多數都是惡業。造業後面就有果報,善業有叁善道,惡業有叁惡道,所以六道輪回是煩惱變現出來的,沒有煩惱就沒有六道。
六道裏面,我們一切所受的這些苦樂憂喜,全都是自己造的,自己造的因自己要受果報,與別人都不相幹。有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,真的像此地所說的,煩惱覆蔽心源,于是起了怨恨,怨天尤人,這個罪就更重了。實際上與衆生沒關系,與天神也沒關系,與鬼神也沒有關系,與佛菩薩也沒有關系,全都是自作自受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只要把煩惱習氣放下,我們自性的光明就透出來,這是真正的智慧。智慧能帶給我們幸福,能帶給我們快樂,常識有限,往往帶錯了。學佛求智慧,有智慧常識自然豐富,常識裏頭沒有智慧,智慧裏頭有常識。故雲暗。「佛之智光如日」,這是講阿彌陀佛、釋迦如來,他們的智光像太陽一樣能破黑暗,「故雲滅諸煩惱暗也」,智慧能破無明,比喻作日光。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「開慧達善」。
【開彼智慧眼。獲得光明身。閉塞諸惡道。通達善趣門。】
這些對我們現前,可以說都是非常迫切需要的。我們看批注,『開彼智慧眼,獲得光明身』。「眼之用爲見。故常以眼表見」,實際上這個地方是講見。「常喻曰:般若如目」,六度裏頭,般若度好比是眼睛,其它的五度,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這五樣如盲,這個話的意思很深。前面這五度你學習沒有智能的話,這個五種都是世間的福報;如果做錯了,做錯了就是世間的罪過。你有智慧,你就完全明了,就通達,不至于做錯事情。五種都需要智慧,布施沒有智慧,布施有沒有過失?有。如果你布施這些貧苦的人,貧苦的人拿著你的錢去買魚、買肉、去殺生,你這個布施就有問題了,他拿去做壞事不是做好事。你說布施要不要智慧?
持戒,持戒也得要智慧,智慧才能曉得這個戒怎麼持法,因爲每條戒都有開遮持犯,你要是不懂的話,該持的時候沒持,應該開的時候不開,應該持的時候不持,這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還有持戒的目的是什麼?因戒得定。這說清楚了,持戒是幫助你得定的。有沒有得到定?沒有得到定。沒有得到定,反而去障礙別人,自己持戒,別人沒有持戒,天天罵他,他破戒,這變成什麼?變成我們造口業,我們是真的持戒嗎?不是,真持戒的人不造口業。自己以爲戒行很高,我的戒持得很好,目的在哪裏?目的是要讓別人來供養我、來贊歎我,這是拿著戒律去造罪業,騙人。所以哪一樣都要智慧,有智慧的人,心是清淨的、心是不動的,沒有一樣不如法。沒有智慧,自己常常犯過自己並不知道,爲什麼不知道,反而造了很多過失,這叫愚癡,這叫沒智慧。所以「開彼智慧眼」就比什麼都重要。
「宗門常雲:參方須具參方眼」,參方是什麼?參學,方是十方,我們現在沒辦法到上下,只有八方,四面八方。你要有智慧,你沒有智慧參方,好東西沒有學到,壞的全學到了。底下還有一句,「看教須具看教眼」,教是什麼?教是經典,你讀經要有讀經的眼,這個眼才能見什麼?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你沒有智慧,你看這個經完全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你說這多重要。那要怎樣才具有看教眼?首先你要曉得,佛沒有意思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,釋迦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這個你一定要知道。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沒有說一個字,你說看這個經上有這個意思、那個意思,意思從哪來的?沒意思。我們應該怎麼看教?離心意識。你看看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頭,馬鳴菩薩教給我們可不能忘記。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,不要執著言說相,別執著;不要執著名字相,這經典裏頭的名詞術語,別執著;第叁個別執著心緣相。我看到這裏,這什麼意思,我想起來了。這是你的心緣相,這不是佛的真實義,佛的真實義沒有意思,就是佛的意思。如果是看經遵守馬鳴菩薩這種看法,會得什麼效果?會得定。看經也是修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,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之後你才曉得經裏頭的真實義。
聽講經亦如是,佛當年在世是天天講經,聽講經要用什麼心?也要用這套方法,看經不著文字相、不著名字相、不著心緣相;聽經不聽音聲的相,語言音聲不要執著它,不要去理會它,不執著名字相,也沒有心緣相。聽經入定,看經也入定,定能生慧。聽經會開悟,我們聽一輩子經沒開悟,爲什麼?著相了,我們聽的是法師講的音聲,著了相;又看到屏幕上有字幕,著了文字相,所以我們聽的是皮毛,真正佛的意思沒聽到。真正佛的意思就是自性,自性裏頭沒有意思,所以佛的示現、佛的說法也沒有意思,佛法的難就難在此地。
參方眼、看教眼誰有?所以這高了,圓教初住菩薩。古時候確實如此,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不敢講經,當然更不敢注疏,那怎麼辦?不能離開老師,老師帶你,老師要把你帶到開悟了,古時候人叫出師,現在人叫畢業,畢業你可以離開老師,你可以獨立了。爲什麼?你有能力,就是你有智慧眼能夠辨別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、真假,你有這個能力你可以出去,老師叫你多看、多聽、多接觸。參方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五十叁參,你有資格出去參學,智慧開了,你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智慧;沒有開悟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生煩惱,那怎麼行?聽講能開悟,你看印光大師怎麼說的?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誠敬心。誠是什麼?一念不生就叫誠。聽經能不能起心動念?不能,要用清淨心聽,要用平等心聽,要用正覺心聽。用清淨平等覺,那是菩薩,法身大士,我們不是菩薩,我們用真誠心聽。真誠清淨、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,那個太細,粗的不分別不執著,聽懂了就是你悟入的地方,聽不懂不要去管,不要緊。你要想到,佛說法是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我們聽法?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。聽懂了就明白,不透過思考,我們講的直覺,這就對了,這就是真正聽法。沒有自己任何意思,懂就懂,不懂沒關系不要去理它,想都不要去想它,一遍一遍的聽,聽久了自然就懂。不是我怎麼樣去思考研究,這都落在第六識裏頭,不是你真心聽,你是用意識去聽。
宗門教下老和尚都教人離心意識,參學離心意識參。什麼叫心意識?第八識落印象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六識的分別。離心意識,離心不落印象很不容易做到,離第七識不執著,離第六識不分別,從這兩個下手。不要有分別心,不要有執著心,你就去聽,聽兩個小時,這兩個小時在修定,定慧等學。不分別不執著是定,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那是慧,看經亦如是,讀經亦如是,所以你得會。不會的,不會就把佛法當作世間書籍來看,把它當文學來看,把它當小說來看。有人看《華嚴經》把它當小說看,它寫得真好,內容非常豐富、想象力很強,他用這個角度去看。他看了很熟,他也說得頭頭是道,但是他說的不是佛法。什麼叫不是佛法?他說的那一套你聽了不會開悟,你聽了會開悟那叫佛法,聽了不開悟不是佛法。所以佛說法有條件的,因人而異,淺深廣狹各個不同。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,裏頭妙義無窮,一字一句圓融含攝一切義。所以佛法沒有意思,佛法有無量意思,它要有意思它是死的,它就一個講法、一個意思。爲什麼古大德注經,每個人注的都不一樣?每個人意思都不相同,他們所學習的並沒有錯誤,都能夠幫助後學逐漸契入境界。所以同一部經有很多不同的批注,大概以《金剛經》最多,《金剛經》批注大概有五百種以上。
所以佛門叫具眼,參方需具參方眼,簡單的講,就是具眼,你具足慧眼,你才有這個能力,慧從哪裏來的?一定從清淨心來的。一個人平時言談舉止端正莊嚴,這是智慧的相,浮躁輕率沒智慧。中國古人有所謂吉人,這個人吉祥是說他有智慧、有福德,這種人言語少,他的舉止穩重、溫柔慈悲。反面的就是浮躁,浮躁是心,表現在外面他動作很多、言語很多,身心都不能夠定下來,他學習就比較困難。這樣的人,佛怎麼教他?我們在經典裏面去看佛教他持戒,這叫真教初學,就是守規矩,先從身穩重學起,然後再慢慢教你修定。宗門沒有開悟不准你看經,爲什麼?它有道理,你看經看的是胡思亂想,不是如來真實義;你得定開智慧了可以看經,經會幫助你開悟。所以沒有定功你不能參學,有定功的人可以參學,不定遇到什麼人,機緣巧合你豁然大悟,你明心見性。所以都得要有基礎,沒有基礎不行。依照這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