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二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0二集)  2012/2/20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02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叁十六頁,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進言之,獲得光明身另有叁義」,這還是給我們說的經文上第二句「獲得光明身」。這裏給我們說叁個意思,第一個是《千手陀羅尼經》它說,「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」。其人就是學佛的人,學佛,尤其是學大乘,基本的條件,經上常說知有無,這是基本條件。知無,是知萬法皆空,你能夠放得下;知有,是知有佛性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當然可以作佛,跟《觀經》上講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意思完全一樣。所以這是修學大乘基本的概念。有是真有,無是幻相,我們身心世界凡是有生滅的都是無,所以性有相無、理有事無,首先要相信這一條,這是基本的概念。知道無,我們就徹底放下,不會把它放在心上。知道有,我一定要求證,決定要成佛。八萬四千法門當中,最殊勝的、最方便的、最可靠的,一生當中穩穩當當能成就的,我們要知有極樂世界,知有阿彌陀佛,知念佛決定可以往生,這是真有,我們這一生功德就可以做圓滿。世間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,那都是無,都是一場空,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,不能放在心上;真的,那就決定不能放松。所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就變成最重要的一樁大事。

  《千手陀羅尼經》說得好,「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」,這話是真的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自性是大光明藏。在淨土,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就是光明藏。「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」,這個光明來自于自性,自性本有的光明,不是從外來的。我們看念老的解釋。「由于佛光普照」,佛光一定要知道,自己的佛光跟一切佛光是一不是二,生佛不二,自他不二,這是大乘教裏基本的概念。「衆生垢滅善生」,垢是染汙,自性沒有汙染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對五祖做出的報告,實際上只要叁句話,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了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第一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自性就是此地講的佛光,就是此地講的光明藏,就是淨土裏面所說的常寂光,這是自性,也叫做法性。它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本體,萬法從這來的。所以它叫第一義谛,也叫真如,也叫實相,許許多多的名詞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這樁事情我們要肯定,我們要承認。學佛爲什麼?就爲這樁事情,證得了就叫成佛。能大師第叁句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本自具足裏頭第一個就是光明,就是智慧,光明就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。我們迷了,把光明失掉了,所以佛經上講愚癡暗,暗是黑暗。今天我們沒有太陽、沒有月亮、沒有燈火,這個世界一片漆黑,這就叫無明。無明什麼意思?就這個意思。如果你覺悟了,覺悟的時候這個黑暗就沒有了,你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。所以黑暗不是真的。

  虛雲老和尚,這個人雖然沒開悟,他得定了。有一次他走路,走路也入定了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走路也入定。入定是什麼?心裏頭妄念沒有了,一念不生,這叫入定。他從寺廟回到他的小茅蓬,應該有相當長的距離,走到一半,天就黑了。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不知道天黑,他看到天是亮的,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。碰到兩個出家人,這出家人是廟上的,都認識。這個出家人拿著燈籠,走到他面前,「虛老,天這麼黑了,你怎麼沒有個燈?」老和尚聽到這句話,天馬上黑掉了。這不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嗎?心裏頭沒有雜念的人,天是亮的,永遠不會黑下來。那個亮是什麼?是自性的光明,遍照法界。才起分別執著,就又回到無明那裏去了,就一片漆黑了。佛經上講的這個話是真的。這個境界不是只有虛老和尚一個人有例子,諸位要去看看《五燈會元》、看看《傳燈錄》,很多人有這個境界,不是一個人。人在把念頭忘掉的時候,這種境界就現前。其實,人把念頭忘掉是忘掉粗念,微細的念頭沒忘掉。微細的念頭忘掉,那就永遠明了,就不會再黑了。你看虛老和尚,人家一提天這麼黑了,果然就黑了,一下就黑掉了。是他自己親身的經驗,確確實實證明了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一切法本來沒有,本來不生,也就是說你的真心、你的自性,本來裏頭一個念頭都沒有,那叫真心,那叫自性,原本的樣子。就是常寂光,一片光明,什麼都沒有。除非是跟衆生起感應,跟衆生起感應是一定的道理,而且不會中斷。爲什麼不會中斷?跟你有緣的人太多了,遍法界虛空界,不止你這一生,你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不知道有多少有緣人,這些人不停的把信息送給你,你全都收到。他們起心動念是想,想念,叫心念,你全都收到。還有他們的身體,身體是物質現象,這個細胞、原子也不斷把信息送給你,你對他們的身體狀況完全了解。如果他在六道裏頭生死輪回,你清清楚楚。所以,無論是你的物質現象,五蘊這是體,物質現象是色,受想行識是信息,這個現象統統他都收到。他收到了就不能不管,收到了肯定他就有反應,這個反應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「出生無盡」。你隨著外面境界你起反應,雖起反應,也沒有起心動念,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。可是你的事情已經辦妥了,功德就圓滿了,妙不可言!不用起心動念,問題圓滿解決。

  所以當人即是光明藏,這個當人就是我們自己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。「由于佛光普照」,衆生染汙不見了。所有的染汙,染汙裏頭頭一個染汙就是我。沒有我,怎麼會有我這個東西出來?這是頭一個染汙。從這個染汙立刻就衍生出貪瞋癡慢疑,法相唯識裏面所說的末那識,末那就是染汙,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。實際上煩惱無量無邊,佛經裏頭常說八萬四千煩惱,這四大煩惱是煩惱的根。好像樹根,有四條樹根,能生八萬四千煩惱,能生無量煩惱,無量煩惱都是從這四個根生的。頭一個是我,我見;第二個是我愛,有我了,我見就有我愛,愛是貪;我癡,愚癡,癡就是無明;我慢,慢就是瞋恚。所以貪瞋癡,你看,我,貪瞋癡從哪裏來的?跟著我來的,有我就有貪瞋癡,貪瞋癡叫叁毒煩惱。反面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就叫做叁善根。八萬四千善法、無量善法從哪裏生的?從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所以它叫叁善根。你看叁善根的反面,貪瞋癡,叫叁毒煩惱,這個東西染汙自性,自性裏頭的光明透不出來,被它障礙了;不是沒有,有,它障礙了。自性裏頭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能力、無量的相好,全被它障礙了。所以學佛,真的要知道你在學什麼!克實而論,我們學佛是要把我們的自性找回來。自性裏頭無量的光明、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相,找回來了,我們就叫成佛,學佛是爲這個。那是我們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外頭來的要想要,不見得能得到,本有的,哪有得不到的道理!佛說,沒丟掉,只要把障礙放下,你的性德圓滿現前。

  我們只要細心觀察惠能大師,他怎麼找到的?他要沒有找到,五祖的衣缽不可能給他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讀到,他年齡不大,才二十四歲。什麼身分?用古時候人的話說,這是寺廟裏面做苦工的。舂米、破柴都是要用氣力的,用現在人說話好聽一點,義工,道場的義工,這麼一個身分。又不認識字,學曆、經曆什麼都沒有。接受五祖和尚的衣缽,那是什麼身分?成佛了。凡夫成佛了,稀有,真的是稀有,凡夫成佛,不費功夫成佛了。你要問爲什麼,很簡單的告訴你,只因爲他放得下。你爲什麼不能成佛?你放不下。他那個放得下是真的,你放得下是假的。假的,人家不把衣缽給你。真放下了,真放下,心地一塵不染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真入這個境界。這叫什麼?這叫知道真、知道有。有全是假的,統統放下;真的,真的現在找到了。他要沒有找到,這五句話說不出來,這一開口,老和尚就肯定他找到了,他回頭了。別人學幾十年,學一輩子,沒有回頭。

  我們今天有沒有找到?沒有放下就是肯定沒找到,不要以爲自己找到了。沒有找到以爲自己找到了,這個人就完了,沒救了。這個話什麼意思?他以爲找到,他就沒有事了,他不再找了。他以爲他得到了,他就停在這個境界,這境界能不能停得住?停不住。停不住怎麼樣?他就倒退了,不進則退,他就往下墮落了。沒有得到自以爲得到,這是最可怕的事情,警覺的心都沒有了,一迷到底。自己很清楚我沒有得到,他還有精進的心,還有高度的警覺心,我要真幹,我沒有得到。用什麼方法?知識分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經教的熏習。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就爲這個。

  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,所有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哪一個人不講經!講經就是學教,學教就是講經,教學相長,天天有進步。經要不講了,肯定退轉。這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學經教,老師常常叮咛,給我們做比喻,說練武功的,天天都要練,打拳,拳不離手,天天要練;唱歌、唱戲的,天天要唱,要吊嗓子。打拳的叁個月不動手,手就硬了,不靈活了;唱歌的叁個月不唱,他唱不出來了。然後告訴我們,講經的叁個月不講,生疏了,六個月不講,再講就很困難了。告訴我們學講經的學生,一個星期最低要講一個小時,不能夠少了,每個星期至少要講一個小時,決定不可以中斷。老師這個標准是最低的標准,這是他老人家的標准。他每個星期講經講一次,在臺中叁十八年沒有中斷,這也不得了!要是每天都講,那還得了嗎?我離開臺中到臺北,在臺北講經,每天都講,星期天也沒有放假,星期天聽的人更多。老師在臺中聽說了,告訴大家,每天都講這還得了!我們真的把這個當作事業,這個事業就是教學,天天要讀書,天天要上課。上課不敢自以爲是老師,決定不能有這個念頭,自己永遠是學生。誰是老師?聽衆是老師,聽衆是監學,我每天學了向他們報告,請大家指教,一生都是這個心態。什麼時候可以做老師?明心見性之後可以做老師;沒有明心見性之前,我們都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