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的。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,他證了阿羅漢。阿羅漢有習氣,他在四聖法界,叫聲聞法界。那他阿羅漢的習氣斷了,就是說見思煩惱習氣斷了,他就不住聲聞法界,他提升了,提升到緣覺法界,他升一級了。那我們知道,緣覺是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習氣也斷了,他沒有出十法界。爲什麼?他還有塵沙煩惱,還有無明煩惱。緣覺斷塵沙煩惱,他升級了,就是菩薩,他帶著這個習氣升級了,菩薩。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,他就成佛了,四聖法界最高的佛位,成佛了。所以四聖法界的佛就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斷了,連習氣都斷了,但是他無明沒斷,無明煩惱一斷他就升了,升了就出去了,不在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他了,他到實報莊嚴土去了。
到實報莊嚴土,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。這我們知道,實報莊嚴土之所以形成,是因爲無始無明習氣。無始無明習氣沒法子斷,不像見思、塵沙習氣有方法斷,無始無明習氣沒法子斷。爲什麼?破無明,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沒有了。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斷他的習氣?所以這個習氣沒有法子斷。怎麼辦?隨它去,不要去理它,它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。要多久?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叁個阿僧祇劫,這麼長的時間自然沒有了。所以實報土的菩薩,帶著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,剛剛去的人帶得很濃厚,在那裏住了很久的人習氣很薄。所以從帶的習氣厚薄不一樣才說四十一個階級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。等覺帶得最少,等覺只剩下一品。這個品數,四十一品無明習氣,最後這一品習氣叫做生相無明。這什麼意思?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就是有那一點習氣,出現了萬法,那個習氣要沒有了,萬法就沒有了,就不現了。那個能現的習氣,在大乘教裏面叫做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這麼來的。一念不覺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沒有開始,所以無明叫「無始無明」。這意思是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!有開始就有終結,那就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它沒有開始,這裏頭甚深的密義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看破了,這是很了不起!這是佛法最奧秘之處。無明從哪裏來的,佛用的名詞好,無始無明,你懂得無始你就明了,它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
這個無明破掉之後,實報莊嚴土沒有了,就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,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常寂光。常寂光裏頭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什麼都有,它能現萬法、能現宇宙。常寂光裏面,自己沒有相,身體沒有相。相是什麼?相就是常寂光,一片光明。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真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兩句話,它的相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你想這兩句話,這是我們的自性,這是我們的真身。但是要曉得,這個身沒有相,靈極了。現在科學家有個名詞叫「無量之網」,來形容這個境界,實際上那個無量之網就是常寂光。這是一個看不見的網,聽不到的網,你也摸不到的網,六根完全接觸不到,但是它有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衆生,都是自性變現的,全是常寂光變的。所以一切衆生,上從諸佛如來,下至所有的衆生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乃至于太空,他們所發出的信息常寂光全都知道。科學家比喻是個網是很有意義的,很像,這個網裏頭任何一點跟整個網相通的,信息完全相通,沒有障礙。所以,我們過去無量劫中跟一切衆生有緣的,那信息你全收到,都是有緣的,收到之後你肯定去幫助他。所以他有感,佛就有應。
佛就是常寂光,佛就是宇宙的本體,用科學這樣講法大家就很容易懂。他是宇宙的本體,能生一切法,能與一切法念念感應道交。這個念要像彌勒菩薩所說的,我們平常姑且說這麼一個概念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講它時間之短。一秒鍾裏面它波動的頻率一千六百兆次,這個一次的波動叫一念,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想象的。但是有緣衆生動這一念,你在常寂光裏頭完全知道,知道馬上就有反應,這個反應叫加持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沒有一定的身體,隨衆生的念頭現身,隨衆生的願望說法,沒有定法可說,沒有一定的身形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阿彌陀佛在哪裏?就在此地;極樂世界在哪裏?也在此地,沒離開。
這都是給我們講事實真相。宗教裏頭沒有講這些,科學裏頭有,今天科學跟哲學都在探討這些問題,這些問題在佛教裏頭是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所以佛教是教育,教些什麼?我們把它歸納爲五大科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這叁種是普世教育,普遍教化一切衆生,目的是達到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,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,共存共榮,普世教育能達到這一點;另外兩個是高等教育,就是科學跟哲學,這五個科目把佛法就包括了。細分,一個大學裏頭所有的科系全在佛法之中,包羅萬象。現在學校裏面的科系沒有八萬四千,佛教開八萬四千法門,比哪個學校都多。所以《法華經寶塔品》雲:持八萬四千法藏,爲人演說。「又《俱舍論》雲:所化有情,有貪瞋等八萬煩惱。爲對治之,世尊說八萬法蘊」,這個蘊是門道的意思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門道。「是以願爲無量衆生,開顯法性之真實,複流出八萬四千妙法,對治衆生煩惱。但于八萬四千法門,唯一淨土妙法,能惠真實之利,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。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,正是本經也」。結歸得好!爲什麼?八萬四千煩惱是我們過去、今生所累積的染汙、所累積的業障,無量無邊!
佛在經上有一句比喻話說,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要有形相的話,像物質有個形相,哪怕它再少,一個煩惱就像一粒塵沙一樣,無量劫累積到今天有多少?盡虛空都容納不下,你就曉得有多少。這個話是真的。好在這些東西它不是物質現象,再多,我們一念就具足,一個念頭裏頭具足,統統都有。爲什麼?迷的時候就具足,一念覺,覺了它就沒有了。迷就像黑暗,覺就像光亮,自性有光,一照它就不見了;千年暗室點一盞燈,黑暗就沒有了。它不是物質現象,所以再多你不要害怕。八萬四千法門,只要一個法門開竅了,你所有的煩惱、業障、習氣全都沒有了。可是我們今天,一個法門都沒開竅,無始劫造作的這些業障、煩惱、習氣,我們統統都要承受。這現在人講的壓力,活在這個世間真是苦不堪言。我們如果這一生沒有學佛,大概這些壓力早就把我們壓死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學佛,每一天在經教裏頭熏修,時間久了這才明白這經裏頭講的什麼意思。明白也只是少分,什麼時候徹底明白?大徹大悟就徹底明白。所以我們今天是小悟不是大悟。小悟管用,能夠把我們的煩惱、習氣、業障化解一部分,讓我們感到心開意解,讓我們感到生活當中有幸福、有快樂。這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恩德,我們一方面小悟,一方面也得到彌陀、釋迦、諸佛如來的加持,這肯定的。
說到最後,諸佛如來幾乎沒有例外的,要對治這些芸芸衆生,這講無量無數、無有邊際,散布在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凡聖同居土,就是六道輪回,這是最苦惱的衆生,迷得最深、迷得最久,要幫助他們,讓他們趕快脫離,那唯有淨土妙法,只有這個辦法,能惠真實之利。惠是給予,能給予他們真實的利益。真實利益,他現前就能受用得到,這才是真實,現在受用不到不能算真實。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,真叫「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,這個法門統統可以幫助你、成就你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無間地獄,全都能得度。故知所開法藏的首要,第一個就是本經。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爲什麼這部經多次宣講。
這個多次宣講是有證據的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《無量壽經》來得最早,漢朝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,安世高有譯本,非常可惜把它失傳了,《藏經》目錄裏頭有。在中國,從漢朝到宋朝,八百年間十二次翻譯,所以在中國一部經翻譯次數最多的是《無量壽經》。從傳來的,傳來的是不同的原本,梵文的原本傳來的本子不一樣,不一樣就不是一次說的,一次說的一定是同一個本子,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本子。但是《無量壽經》裏頭最明顯的、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的願,你看現在這五種原譯本,兩種是二十四願,兩種是四十八願,宋譯本是叁十六願。不可能出這麼大的錯誤,再怎麼翻得不好也不能把這個翻錯,怎麼有這麼大的差別!所以古人說,現在這五種原譯本的梵文原本,至少是有叁種不同的。從這裏就判斷,世尊在世一生說《無量壽經》肯定叁次以上,因爲失傳的七種本子沒看到,說明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。在講一切經裏面,附帶提到極樂世界的這就很多了,差不多將近兩百種,佛常常提到。這個法門重要,這個法門遇到了肯定得度!念老在此地也肯定,故知所開法藏首要,正是本經。
「廣施者,普遍施給也。普利一切衆生,故雲廣施。所施之物,乃功德之寶」。這功德之寶是什麼?就這部經,這部經是阿彌陀佛功德之寶,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度衆生的第一功德之寶,這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。「功德者,天臺《仁王經疏上》曰: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又《勝鬘寶窟上》曰: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又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。綜上二說」,《仁王經疏》跟《勝鬘寶窟》裏頭所說的,這都是經上講的,把它歸納起來,「則利生與去惡名功」,利生就是利益衆生,這是教化衆生,利他,去惡是成就自己,這是功。「此功之果曰德。德者得也。德者,修功所得」。修功是因,德是果報,這是把功德兩個字,從經典上的說法歸納起來。
大乘經裏頭常說,什麼是真正功德?不著相就是功德,著相就是福德。爲什麼?不著相跟性德相應,這真正功德;著相跟阿賴耶相應,是福德不是功德。所以達摩祖師到中國,大家曉得梁武帝召見。梁武帝在中國曆史上是佛門最大的護法,沒有人不知道的,他以他國王的身分,這個地位,爲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廟,護持出家人、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,真的曆史上頭一個大護法。達摩祖師來了,這一召見,他是很炫耀自己給佛門做了這麼多的事情,就向達摩祖師誇耀,我的功德大不大?沒有想到達摩祖師說他「並無功德」。就這一句話他就非常生氣,就送客,以後再不見他了。也沒有去問一問,爲什麼沒有功德?心平氣和問問,問都不問。以後有人勸他,應該要去找找他,他面子放不下,不肯再見他。這就是什麼?他所做的這些事情心裏頭都記挂著,老是念著,沒有把它忘掉。
佛家講「叁輪體空」,功德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乃至于阿羅漢,他們所作所爲全是功德,不著相,作而無作。事情做了,做得很多,心裏頭幹淨利落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做再多的好事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。也不必說我做了多少好事,阿彌陀佛你保佑我,要增高我的品位,那好了,那你全都在六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是我們的本分,因爲我們自性是純淨純善的,沒有這個惡的東西。我們只念佛,真信切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其它的什麼話都不要提,什麼念頭都沒有,愈清淨愈好。爲什麼?真正往生,經上都告訴我們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你怎麼還有那麼多好事!好事是障礙,不清淨。作惡不清淨,幹好事也不清淨,統統是染法不是淨法。清淨心當中善惡都沒有,平等心當中染淨都沒有,愈往上去心愈幹淨,這個一定要知道,做再多的好事,就同沒有做一樣。決定不作惡,爲什麼?自性是純淨純善的,怎麼可以作惡?尤其是《還源觀》上跟我們講的四德,那是性德裏頭最重要的四條,賢首國師特別拈出來教導我們。「隨緣妙用」,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恒順衆生就是隨緣,要隨喜功德,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的功德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就是不著相,叁輪體空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行善不著行善的相,都不要執著。
心裏面什麼都沒有很難,淨宗最好的方便,就是心裏頭有阿彌陀佛,用這一念把所有雜念排出去。淨宗用這個方法,這是成就真正功德。不要想到我的功德,想到功德多大,功德就沒有了,梁武帝給我們很好的教訓。所以梁武帝沒有生極樂世界,那個福報是生天,去享天福去了。這些道理都要懂。只要有執著,功德就變成福德;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大小事情全是功德,這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