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0四集)  2012/2/21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0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叁十九頁第四行:

  「寶者」,本段末字,『廣施功德寶』這個寶字,「應深著眼,此誠爲畫龍點睛之筆,蓋開法藏所開顯者,即此寶也。廣施與衆生者,亦即此寶也。又此寶字具叁義」,念老這個提醒非常重要,這個字不能夠疏忽,非常重要。阿彌陀佛開法藏,這法藏裏頭有寶,用這寶來普遍施與一切衆生,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得到了。所以念老說這個字要特別著眼。開法藏所開顯者是這個寶,廣施與衆生者亦即此寶。這個寶有叁個意思,第一個是「美稱」,贊美的。「如尊佛而名爲寶王如來」,贊美念佛叁昧,也稱爲寶王叁昧,稱佛是寶王如來。「尊佛菩薩之印契爲寶印」,這個印契是印證,我們請佛菩薩給我們印證,叫寶印。第二,寶是梵語摩尼的翻譯,「《仁王經良贲疏》曰:梵雲摩尼,此翻爲寶。會意翻雲,如意寶珠,隨意所求皆滿足故」。又《涅槃經》第九卷說,「摩尼珠,投于濁水,水即爲清」,清水珠。「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,亦正是以寶珠喻佛號」。第叁個意思,《智度論》第四十七卷說,「于諸寶中,法寶是實寶」,真實的,爲什麼?「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爲利益。今經中寶字,悉俱如上諸義」,上面叁個意思都具足。「所說之法是真實法寶,此法至妙無上,故喻之爲寶,此法能滿衆願,故喻爲如意之寶,若切指此寶,則是持名之法,蓋念佛之心印,堅固不壞,有如金剛,故稱寶也」。

  這個意思說到這裏就非常清楚,我們就知道,阿彌陀佛廣施給一切念佛人的這功德寶,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來,不只是五劫,無量劫來所修的功德之寶。這是什麼?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把極樂世界布施給我們,把阿彌陀佛布施給我們。我們只要掌握住這句名號,到極樂世界彌陀所修的功德寶我們統統享受。這些功德寶裏面,最重要的是法寶,爲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並沒有成佛,雖然得阿彌陀佛功德寶的加持,也得到了阿惟越致菩薩的享受,這個不容易。阿惟越致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我們沒見性也沒明心,可是在極樂世界我們的智能德能、神通道力,都跟明心見性的菩薩差不多,都很像,這是彌陀功德寶的加持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這種修學環境,我們一生決定成就,這個法門確實簡單容易、穩當可靠,而且真的像經上所贊的極圓極頓,此地所說的至妙無上。這一句名號一定要把它念好,念不好是我們沒有認真去念,爲什麼?我們有很多雜念、有很多妄想沒有辦法放下。念佛這個法門,古大德說得很多,最重要的,就是我真想到極樂世界、真想見阿彌陀佛,就是這個真心,這個真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印。

  至于修行,真想去,實在說都沒有關系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真想去,把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統統都能得生。「叁輩往生品」裏頭,最後一段慈舟法師判作「一心叁輩」,前面叁段是上中下叁輩,末後這一段修大乘者,無論修什麼法門不必改,參禅你好好去參禅,學教好好去學教,把你所修學的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統統能往生,不必一定要改。參禅放下,我念佛,不是這樣的,你平常修地藏法門的,你就一直就修它,都不要改,你的心真想到極樂世界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,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,你願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你能不能往生最重要的關鍵因素。那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品位高下就是你念佛功夫淺深;修禅也行,禅的功夫淺深,學教也行,教的功夫淺深。所謂功夫淺深,實在講就是放下,煩惱障放下了沒有?所知障放下了沒有?情執放下了沒有?統統放下,品位就高了,這些道理我們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乃至于我們修世間善法妨不妨礙往生?不妨礙。怎麼不妨礙?不著相就不妨礙,著相就妨礙。不著相那就是功德,功德可以回向求生淨土提升品位。心裏頭著的,著的是阿彌陀佛,這個要著。

  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「執持名號」,執就是執著,持就是保持。這個法門好、妙!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執著,就是執著阿彌陀佛名號,執著阿彌陀佛名號往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功夫成熟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每天阿彌陀佛佛號綿綿不斷,但是不著相,那個品位就不是同居土、也不是方便土,是實報土,因爲他不著相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每個人念佛的功夫自己知道,別的人不知道,總而言之一句話,要放得下。我們不要好高骛遠,蕅益大師講得非常好,我只要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滿足了。你決定得生,爲什麼?你心是定的。如果要求品位高下,你心還是浮的、心沒定。心定哪有不生的道理!

  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,這一點我們得搞清楚,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,不可思議。阿惟越致就是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稱爲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是梵語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退轉,這裏面講的叁種不退轉,第一個是位不退,絕不會退去做凡夫;第二個是行不退,決定不會退到二乘;第叁個是念不退,念不退的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這是經上一再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遍數多我們自然就記住了。所以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,我決定得生。道理是什麼?道理是「是心是佛」,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極樂世界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是老家,阿彌陀佛是親人,哪有不能回去、哪有不能見面的道理!不是外人,不是向外求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那個心是自心,那個心也是自性,這說到了極處。這是真正的寶,真的寶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一切法都不離自性。「若切指此寶,則是持名之法,蓋念佛之心印,堅固不壞,有如金剛,故稱寶也」。一定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,心裏面只有這一句佛號,除這一句佛號之外,其它的統統放下,其它的統統隨緣,只有佛號不變,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。

  「如《觀佛叁昧經觀佛密行品》雲:譬有貧人,依豪貴衣食」,這是舉這麼個例子,貧窮的人依附豪貴人家,這很容易懂。「時有王子出遊,執大寶瓶,瓶內藏王寶印,貧者詐來親附」,就像爲他服務,拿著寶瓶就逃走,這是欺騙王子,把這寶瓶拐走了。「王子覺之」,發覺了,「使六大兵乘」,這個應該念去聲,念勝,六大兵乘,這個乘是騎兵,這就是派了六個騎兵、六個黑象去追他。「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。毒蛇自四面來,欲齧持瓶者。惶懼而東西馳走。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郁」,蓊郁是非常茂盛的樣子,「頭戴寶瓶,攀樹而上,時六兵」,追的兵也到樹下了,「貧人見而吞王寶」,這個王的寶印在裏面,他把它吞下去,「以手覆面」。六個黑象也到了,「以鼻絞樹倒之,貧人墮地,身體散壞」,這個身體散壞就是受傷跌死了。「唯金印在寶瓶當中放光,毒蛇見光四散。佛告阿難,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,亦複如是」,這說我們在這個世間,我們的身體敗壞了,我們念佛那個心不壞。

  「以上經文,在《宗鏡錄》九十五卷中有注釋,茲不錄引」。如果想知道這個故事,這佛在經上講的故事,可以去看看《宗鏡錄》第九十五卷。《宗鏡錄》也號稱小藏經,這都是古人永明延壽大師,這老人慈悲,這一《大藏經》怎麼看法?那麼大的分量,沒法子看。《宗鏡錄》是什麼?就是《大藏經》裏頭的精華錄,他看了一遍,好東西抄下來,都抄在這裏頭一百卷。所以這一百卷就是小藏經,看了《宗鏡錄》,等于把《大藏經》人家畫的,紅筆畫的這些地方全都在裏頭,精華都在其中。「但今應申言者,則其末後所雲」,這個應該我們要加以解釋的,去學習的就是末後這一句,「佛告阿難,住于念佛者,心印不壞,亦複如是」,這句重要。「故知念佛法門是真實不壞之法寶,此念佛妙法,心作心是」,這一句話最重要。念佛理論依據之所在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個一定要相信。

  現在這個世界,接觸佛法的人很少,佛法也沒人去講去,也沒有人真正去修了,實在講看不到佛法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哪裏有真佛,就是真學佛的人、真學儒的人、真學道的人?都沒有了。在外國許許多多的宗教,真正依他們的經論所說去修行的,我們也沒看見,這也是今天地球上這些衆生爲什麼沒有福?沒有真修行人。修行人多,這個世間人有福報,世間人有福報,聖賢會出現在世間,這裏頭都有因果的關系。我們接觸佛教的時間確實太晚了,我那個時候學佛,心裏想到如果早十年多好,爲什麼?可以紮根。這些總是緣分,善導大師所謂的,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。把這句話引申,我們在這個世間,一切衆生在這個世間,也個個遇緣不同。總的來說,我們遇的緣還算不錯,遇到了佛法,遇到大乘,遇到淨宗,最難得的是遇到了會集本,遇到了會集本的集注,這個緣真不容易得到。這一句話「心作心是」,這本集注裏頭出現次數特多,常常看見,提醒我們,讓我們對自己求生淨土深信不疑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

  「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」,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是性德的美名、是性德的美號,阿彌陀佛什麼意思?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全體,或者是說圓滿的性德。阿彌陀佛四個字完全用中國意思來翻,翻成無量覺,佛是覺悟的意思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無量覺,沒有一樣不覺,覺也是知的意思,就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這是什麼?這就是自性。除自性之外沒有一樣可以稱無量覺,只有自性,明心見性就無量覺了,所以叫見性成佛,佛就是無量覺。我們要給一般初接觸的人,特別是知識分子,佛是什麼?你說佛是無量覺,他不相信,這個世間自古以來,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是全知全能,那是宗教贊美神的,誰能做得到?所以我們要介紹不容易。要介紹要指明無量覺是誰,就是你自己,不是別人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能夠把起心動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