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0五集)  2012/2/2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0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四十一頁第一行,「期如佛德」,第一個小段「悲智如佛」,經文只有兩句:

  【如佛無礙智。所行慈愍行。】

  雖然只有十個字,含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上面的兩首偈是「願求佛德」,願自己的福慧等同如來。第一句『如佛無礙智』,求自己的智慧跟佛一樣。這可不可能?在理上講是可能的,因爲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性,佛具足無量智慧,我們當然也能具足。這個地方我們要建立信心,生佛不二,衆生跟佛是平等的。不但我們跟佛平等,蜎飛蠕動也平等,餓鬼、地獄也平等,沒有不平等的。因爲是一個自性,是一體,一體當然平等。不平等的現象是我們自己造成的,我們自己的心性被染汙了、被障礙了,所以顯出不平等。那染汙、障礙不是真的,實在講只是迷惑,自己障礙自己。諸佛如來心目當中沒有看到你的染汙,看到你的自性跟他完全相同。所以佛對一切衆生沒有不尊敬的,只有衆生不尊敬佛菩薩,佛菩薩沒有不尊敬衆生的,這一定要懂得。

  「無礙智者,指通達無滯」,就是沒有障礙,「自在融通之佛智」。說佛智,就是圓滿的智慧。菩薩智能跟佛差不多,還沒有圓滿,佛智一定是究竟圓滿了。《涅槃經》第八卷說,「如來不爾,悉知自地及以他地,是故如來名無礙智」,這把無礙智解釋一下。什麼是無礙智?如來,如來不爾,跟衆生不一樣。因爲悉知自地,對自己清楚,自己確實證得圓滿了,最後一品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了,他自己知道。也知道他地,他地就是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的狀況佛沒有不知道的,你的障礙在哪裏,你的問題在哪裏,他統統曉得。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經上學得很多了,這個集注我們這是第二遍。那就是我們曾經學過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《妄盡還源觀》可以說是佛經裏面的高等科學,它講宇宙的源起,講萬法的來源,文字雖然不多,講得很透徹。依報是宇宙,正報是自己,依正從哪裏來的說清楚了。

  還告訴我們這依正二報的現象,叁種不可思議的現象。第一個是「周遍法界」。因爲這叁種現象,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波動,叁種現象都是波動。波動才動,它速度多大?周遍法界,整個法界統統收到了,沒有不知道的。心裏起個念頭,我們自己還不知道,十方如來、法身菩薩全收到了。人不能有惡念,有惡念對不起人,我們能騙自己、能騙凡夫,騙不了聖人。物質現象是我們身體狀況,身體狀況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也是波動形成的,這個波動現象也是立刻傳遍法界,周遍法界。換句話說,佛菩薩對我們起心動念、身體健康,就是身心狀況,全部了解,了解得最清楚的是他們。這是第一種現象,周遍。第二種「出生無盡」,出生無盡是産生變化,每一個念頭都起變化。這一個念頭,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其中的一念,我們無法掌握到,我們也無法見到、無法覺察到。可是佛菩薩清清楚楚,他完全能掌握,明了通達。這種變化就是宇宙之間萬物的變化的根源。

  第叁個「含容空有」,這是什麼?這個就是諸法實相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含容空有,在中國大乘經裏面常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自性、本性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,就是我們的心(心量)受到染汙、受到障礙,不然的話,我們心量跟佛一樣。心量跟佛一樣,我們的智慧德能就跟佛一樣。什麼道理?佛在經上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心量小,你生不出菩提來,菩提是廣大心量。心量小到極處,就變什麼?就變成地獄。所以地獄其實很小,但是在地獄的人認爲地獄很大,他自己不知道。極小的心量變現出來的,所以自私到了極處,是這麼回事情。佛的心量是圓滿的,含空容有,含空,心包太虛,容有,量周沙界,這叫無礙智。所以,如來知道自己,也知道別人,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。

  《大集經》第一卷說,「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衆生叁世事」。解是了解,沒障礙,衆生叁世事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全都清楚。心量能不拓開嗎?還要守住小心量嗎?在現前學佛,什麼最重要?拓開心量念佛最重要,念佛不是爲自己,念佛要爲衆生。念佛人天天做回向,回向叁處。第一個是「回向菩提」,自性本具的智慧。我學佛什麼都不想,不想人間的名聞利養,遠離七情五欲,一心只想菩提,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希望這個智慧能現前。「回向衆生」,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,都能夠破迷開悟,都能夠念佛往生成佛,這願望在此地。怎樣才能往生成佛?念佛就能往生成佛,所以希望大家認識極樂世界,認識阿彌陀佛。衆生怎麼會認識?我們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,做出一個真正念佛求生淨土的樣子,他看到了會受感動,看到了他會相信,這個重要。怎麼個做法?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做出來。《無量壽經》念沒用,念是教幼兒園小朋友。是要你明了、通達這經上所講的義理,統知道了,知道明白了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起心動念,跟經教完全相應。跟經教相應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,這多麼重要!相應才行,這真得佛法的利益了。末後「回向實際」,實際就是圓滿成佛,回歸自性。學佛就爲這個,除這個之外,心裏頭一塵不染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再看下面,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下卷雲:「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,以無礙智,爲人演說。」這是康僧铠翻譯的《無量壽經》下卷,《無量壽經》兩卷,上、下兩卷。佛眼具足就是五眼具足,五眼,上上一定包括下面的,像五層大樓,佛眼是最上面一層,下面四層一定具足,不具足,哪來第五層?五眼圓明,最下面是肉眼,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覺了法性。前面的四眼都沒有覺了法性,只有佛眼圓滿了,對于法性一點障礙都沒有。法性是什麼?是一切萬法的本體。這才是真正把一切法的實相看破了;看破實相,真心不但是現起來,圓滿的出現了。我們就知道了,這個世間芸芸衆生無量無邊,什麼人用圓滿的真心?就是佛,佛是圓滿的真心。菩薩真心,用真心不圓滿。什麼樣的菩薩用真心?法身菩薩,所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就是一品真心。是用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所以天臺大師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六即佛裏面他們叫分證即佛。分證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,但是不圓滿,確實用真心,比十法界的佛高一等。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,沒有說他是真佛,相似,爲什麼?他用阿賴耶,他沒用真心。真妄區別就在此。

  究竟圓滿用真心的是佛,覺了法性。換句話說,法身菩薩也覺了法性,不圓滿。那一般的菩薩,佛經的術語稱爲權小菩薩,權教、小乘的菩薩,他們沒有覺了法性,他們跟我們一樣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用妄心。但是他們用得正,我們用偏了、用邪了。他爲什麼用得正?他真學佛,佛在經教上講的他們全學到了,所以那個樣子很像佛。心裏頭不是的,心裏面無始無明沒有放下,就差這一點,沒有能夠轉識成智,就差這一點功夫,所以他不是真的。佛跟衆生說法、法身菩薩跟衆生說法不一樣,爲什麼不一樣?他有無礙智,他見到事實真相,所以他可以爲人演說。演是表演,就是什麼?做到了,他真學佛。將諸法實相跟自己的生活、思想、行爲融成了一片,這叫爲人演說。把佛法的受用完全表演出來,以表演爲主,以言教爲輔助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爲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表演。上上根人不必聽佛講經說法,看他這個樣子就覺悟了、就明白了。看他舍棄王位離開家,就知道,煩惱要放下。叁十歲,看到他放棄求學,到菩提樹下入定了,就曉得什麼?要放下所知障。這兩種障礙沒有了,圓滿成佛。所以,上上根人一看見就明白了,不用說話。這是無礙智,這是慈愍行,做出來了。

  「故法藏發願求此無礙智,爲九界衆生,演說妙法,契理契機,一切無礙」。佛修行,佛證果,佛弘法利生,沒有一絲毫爲自己,完全爲別人。這裏我們明白了,爲別人才是真正爲自己,自己才成就圓滿的無礙智慧。加一絲毫自己在裏面,有智慧,但是有障礙,不能說無礙智。完全沒有自己了。這什麼意思?原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菩薩、一切衆生就是自己。是自己什麼?自己的法身,這是真正照顧自己,真正爲自己。這一句也告訴我們,學佛的終極目標是什麼?是求自性本具的無礙智慧現前。求這個智慧是什麼用?求這個智慧我才能幫助衆生,幫助他離苦得樂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轉凡成聖,沒有這個智慧做不到。所以這個智慧,底下四句話就是作用,爲「九界衆生」,九界最上面是菩薩,聲聞、緣覺,下面六道衆生。「演說妙法」,妙法就是明心見性之法,妙法就是無礙智的妙法,慈愍行的妙法。有這個妙法,就能夠演說,「契理又契機」。契理是什麼?跟諸佛如來所證的不違背;契機,跟現前所有一切衆生的根機,善根福德因緣不違背,恰到好處。「一切無礙」,度九法界衆生,度樹木花草,度山河大地,所有迷惑衆生都能幫助他開悟,都能幫助他回頭。

  再看底下這一句,『所行慈愍行』,「慈」是慈悲,「愍」是憐憫,看到衆生受苦受難,憐憫心生起來了。「願求己之所行」,自己的演說,「能如世尊之慈愍行」,能像佛陀一樣。「世尊以無緣大慈」,無緣就是今天所說的無條件,慈悲是愛心,佛對衆生的愛心沒有條件,所以叫無緣,「哀愍衆生,等同一子」。衆生在迷,迷,他就造業;他造業,業就變現出果報,自然的。善業感善果,惡業感惡報,這是屬于自然現象,叁種現象裏頭第叁種自然現象。佛看到生憐憫心,爲什麼?叁種現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衆生這些苦就像人作惡夢一樣,夢中境界是假的,但是作惡夢他很恐怖,他很難受,驚嚇醒過來還心有余悸。衆生在六道就像這個樣子,所以佛看見了,當然要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0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